肜 举
(新野县人民医院,河南 新野473500)
慢性胆囊炎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该病的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医药对慢性胆囊炎的治疗效果比较明显,且副作用小。2010 年2 月—2011 年2 月,笔者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52 例,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本院门诊就诊的慢性胆囊炎患者9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2 例,其中男22 例,女30 例;年龄20~63 岁,平均(42.27 ± 3. 13)岁;病程10 个月~10 年,平均(5.79 ± 2. 39)年;合并胆囊结石5 例。对照组48 例,其中男18 例,女30 例;年龄21~61 岁,平均(40.16±3.48)岁;病程11 个月~12 年,平均(5.95 ±2.37)年;合并胆囊结石4 例。2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慢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①有恶心、嗳气、泛酸、腹胀和胃部灼热等消化不良症状,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②胆囊区有轻度压痛和叩击痛;③持续右上腹钝痛或不适感,或肩胛区疼痛;④病程长,病程经过有急性发作和缓解交替的特点;⑤胆囊造影可见胆囊缩小或变形,胆囊收缩功能不良,或胆囊显影淡薄,或可见胆囊结石;⑥B 超检查提示胆囊壁毛糙增厚,胆囊缩小或变形,或伴有胆囊结石。凡具备①~④项中任意2 项及⑤、⑥项中任意1 项者,即可诊断为慢性胆囊炎。
治疗组给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柴胡、白芍、党参各15 g,黄芩10 g,威灵仙12 g,金钱草30 g,木香、川芎、郁金、法半夏、茯苓、丹参、青皮、路路通各9 g,香附、川楝子各10 g ,炙甘草6 g。加减:疼痛甚,加延胡索10 g;腹胀,加枳实、厚朴各10 g;便秘,加大黄9 g;病程长、年迈体虚甚,加黄芪20 g;苔厚腻、纳差,加苍术6 g、炒鸡内金15 g;呕吐,加生姜6 g、竹茹8 g。煎制方法:将上述药物加水1 000 mL,放入砂锅内以武火煎沸,10 min 后再用文火煮药汁至400 mL,将药液滤出,装入保温瓶内;再加水1 000 mL,以相同的煎煮方法煮药汁至400 mL,滤出;将2 次药液混合。每日1 剂,分早、中、晚3 次温服。
对照组给予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由海南中化联合制药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00501)2.0 g 加入0.9%氯化纳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2 次;若肝功能明显异常,给予强力宁注射液(由黑龙江多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0070411)40 mL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 次。
2组均以15 d 为1 个疗程,治疗2 个疗程。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相关标准制订。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消失,B 超检查提示胆囊正常,随访1 年未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明显减轻,胆囊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B 超检查提示胆囊炎症明显减轻。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好转,胆囊炎发作次数有所减少,B 超检查提示胆囊壁厚度无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B 超检查均无改变。
见表1。2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12,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2组疗效对比
慢性胆囊炎属中医学“胁痛”、“胆胀”、“黄疸”等范畴。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胆囊炎多由细菌、病毒的侵袭,结石的长期刺激,胆盐的过度浓缩,胰液消化酶的反流以及急性胆囊炎后遗症引起[2]。中医学认为,该病多由肝气郁结,日久化火,熏蒸酒食,湿热阻滞中焦,气机不畅;或酒食过量,湿热内蕴,阻遏中焦气机引起。该病病位主要在胆;肝胆气郁、湿热搏结、胆腑不通乃主要病机。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慢性胆囊炎的治疗应以通为主,疏肝利胆,清热化湿,通腑降浊,以达到“六腑以通为用”的目的;同时,利胆离不开疏肝,肝胆升降,相依则和,肝与胆相表里,故利胆需兼疏肝,肝气条达,则胆腑通畅。笔者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方中白芍、木香配伍,可增加胆囊的收缩功能;金钱草、青皮清肝胆湿热,可增加胆汁流量,促进胆汁分泌;威灵仙、丹参、路路通可降低奥狄氏扩约肌的紧张度,使其开放,利于胆汁排泄,减轻疼痛;川芎、郁金活血行风通络;香附、川楝子、柴胡疏肝理气;党参、黄芪补气扶正;法半夏、茯苓燥湿化痰,清热化火;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得当,使郁热清透宣泄、肝胆得以疏泄条达,共奏疏肝利胆、理气活血、通络止痛之效。
值得注意的是,合理的饮食习惯是控制慢性胆囊炎复发的关键。高脂饮食可加重胆囊的负荷,诱发疾病,故慢性胆囊炎患者应做到饮食有节,以清淡易消化为主。此外,保持愉悦平静的心理状态,对预防胆囊炎的复发至关重要。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81-285.
[2]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