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和最后的清洁

2011-11-19 22:58毕淑敏
小说评论 2011年1期
关键词:海波昆仑毕淑敏

毕淑敏

最初和最后的清洁

毕淑敏

我的处女作中篇小说“昆仑殇”在1987年“昆仑”杂志第4期发表之后,“小说选刊”1987年9月号最先给予转载。这对一个普通的业余作者来说,是巨大的鼓励和鞭策。那时,我在北京的一家工厂当医生,写作对于我来讲,尊崇而高渺。

我至今深切感谢最初发表和选编我小说的编辑——昆仑编辑部的海波先生和“小说选刊”的李国文老师。不仅仅因为他们编发了我的小说,给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业余作者,那样厚重的重视和鼓励,而且由于这个过程中毫无瑕疵的洁净和纯粹。那时,我在整个文艺界举目无亲,不认识任何人,也不熟悉任何一家刊物的任何编辑。单纯地抱着对西藏阿里那片土地的不舍情怀,在医院值班室的日光灯下,开始落笔素纸,一鼓作气地写下我对那块覆盖着白雪和冰川的国土的热爱,写下我对牺牲在那里的年轻战友的祭奠,写下对那个铁血年代的困惑和反思。“昆仑殇”后来得了当年的文学奖,直到今年各种版本还一再收录和单册出版。并发行到了台湾,我爱人开玩笑说,你这个当年的共军,文章已在海岛登陆。

从那时出发,20多年过去了。在一年等于几十年的巨变时代里,这段光阴,足以沧海桑田。每当我听到人们说起如果不懂得潜规则,写作就几乎没有可能被刊发或是得奖的时候,我总是会说,不,并不总是那样的。起码以我的亲身经历,可以证明这并不确切。不管怎样抹黑这个行当,最少我可以站出来言之凿凿地作证,一个女作者,不必趋炎附势,不必迎合潮流,不必卑躬屈膝,不必委曲求全,不必“潜”和“被潜”,依然能够沉稳地写作并安然地坚守。

当我知道若想发表文章或是得奖,需要怎样的曲折时,除了惊愕,还饱含庆幸。庆幸在我初学写作的年代,还有那样诚挚负责的编辑,还有那样温暖公平的选刊。如果让我当初就猝不及防地见诸重重晦暗,对那时的我来说,文学之路的打击很可能是致命的。我会错愕之后拂袖而去,绝无勇气坚持下来。这既源于我自恃有医术在身不屑求人的孤傲,也是一种精神洁癖的追索。

最初的鼓励是何等的重要!最初的清爽无比珍贵!它让我奠定了对写作这一行始终如一的敬畏和仰视,它让我在饱经沧桑之后,依然相信正直和慈悲的力量遇挫弥坚。期待着这样的传统,可以发扬光大。期待着如海波和李国文先生这样的好编辑好老师的好品行,如同珍稀的物种,受到保护和尊重,在新时代的文学土壤中,枝繁叶茂。

今年春节,我在尼泊尔和不丹度过。加德满都的巴格马蒂河,是恒河的主要支流之一,被称为“圣河”,是当地最大的露天火葬场。印度教教徒,死后在这里焚尸,并将骨灰抛撒入水。到达河边的时候,正是夕阳西下暮色四合时分,烈焰沸腾触目惊心。在中国,死亡以黑色和白色为翅,驮载天人永隔的惨痛,而在尼泊尔,这一时刻是由橘色的鲜花、镶着褐边的火焰和金黄的柴垛组成。梵音缭绕中,尸身先在圣水中荡涤,洗去尘世灰埃,然后点燃柴堆,火苗渐升,在某一瞬间爆裂成一丛丛怒放的火舌,腾空起舞。光照四方……

大约4、5个小时后,能燃烧的东西都化为无言的灰烬,人们把它撒入乌黑的河水。说河水乌黑,不仅是融入了炭灰,主要是天色墨透,万物失了色彩和形状。我注视着这个过程,以为自己会受到强烈撞击和震荡,可是,没有,稍微有点遗憾。突然间想到了写作,顷刻做出了一个决定。我热爱这个工作,在众人的帮助下,庆幸自己曾有如此洁净的开端。希望能有始有终,保持这支笔的纯洁,直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天。故此,我决不为金钱和名利而写作,不再主动参加任何一种文学评奖,死后不开追掉会,不惊扰任何朋友,只需三两亲人陪伴,悄然遁去。

我当过医生,看到过死亡。如今又看到死后的情形,在我面前如此栩栩如生地展示,庆幸啊。

记得吴冠中先生对自己的孩子们说过,如果你们想我了,就去看我的作品。我活在我的画中。我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作家——活在我曾经写下的文字中。它们带着我的体温和血脉,在我死后依然温暖地流动。

猜你喜欢
海波昆仑毕淑敏
我在南昌 你在哪
跨越昆仑
山清水秀
善良是颗种子
善良是颗种子
这里有爷爷
我的宝宝要出生了
邻居眼中的毕淑敏
毕淑敏的两次放弃
昆仑投名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