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铸
清代至日据时期莆台官员及文人交流
刘福铸
清朱仕玠《小琉球漫志》说:“台郡居民,泉、漳二郡十有六七,东粤嘉、潮二郡十有二三,兴化、汀州二郡十不满一,他郡无有。”台湾移民确是以闽南漳泉人为主,兴化虽没有漳泉大规模移民台湾的历史,但莆台一衣带水,特别是妈祖在台湾同胞心目中享有崇高地位,因此莆台的地缘、神缘关系还是颇为密切的。闽南与台湾的关系研究是个长盛不衰的话题,而闽江流域的闽北和福州地区与台湾的关系研究,也已有专论,莆仙与台湾的关系研究,目前似乎还只限于妈祖文化,其他领域研究鲜有所闻。有鉴于此,本文拟就清代至日据时期莆台官员和文人交流作初步探讨。
莆仙籍赴台官员可追溯至明末郑成功部将朱天贵、吴英。台湾设治后,莆台官员交流渐多,有文官,有武官,但因台湾原隶属福建,按顺治十二年题准:“在外督抚以下、杂职以上,均各回避本省。”[1]康熙四十二年又规定“五百里以内,亦不得为官”。只有教官和武官不在此列。光绪十一年(1885)八月台湾建省之前,福建人几乎都只能担任台湾的教职和武职。这时期莆仙赴台官员也限于教职、武职。
1.清代赴台湾的莆仙籍教职官员
虽然福建文人可以赴台担任教职,但莆仙人比闽南人担任台湾教职人员的机会却要少得多。《清实录》卷972载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1775年1月)吏部议准福建巡抚余文仪、学政汪新奏:“至所称台湾府学训导及台湾、凤山、诸罗、彰化等四县教谕、训导缺出,先尽漳、泉七学调缺内拣调;不敷,再于通省教职内拣调。”因此台湾的教职官员,漳、泉二府的龙溪、漳浦、同安、晋江等七县儒学,有优先选调赴台补缺的权利。尽管如此,还是有一批莆仙人赴台担任教职。见诸闽台方志及其他史料记载者有以下几位:
(1)莆田人任台湾府学教授或训导:唐山,字万公,乾隆进士,1753年选泉州府学教授,后调台湾府学教授。柯其晖,乾隆举人,1792年任台湾府学训导,后兼署台湾县学教谕。
(2)莆田人任台湾县学教谕:宸书,岁贡,1691年任,在台曾参订高拱乾纂《台湾府志》。陈藻,字掞士,举人,1751年调任,1775年任淡水厅训导。宋际春,字柘耕,举人,1869年任。任上“朝夕讲解不倦,月终考校其优劣而奖罚之,由是向学者益众,文风为之一振。”[2]郭慎行,字幼安,江春霖《郭幼安先生墓志铭》载其“同治壬申(1872)补学宫弟子,旋食气上庠,乙酉(1885)选拔为郡学……报罢朝考,屈二等”,“归里而后,两遭大故,不得与试,投效台湾,始保以教谕先用。”[3]
(3)莆田人任其他县学教谕或训导:乾隆举人林霈,1775年任凤山训导。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记有其轶事。康熙朝拔贡林弼,1695年由闽清教谕调补诸罗教谕。雍正朝岁贡李时升于1736年调任诸罗训导。康熙朝举人林炯、乾隆朝举人俞选、黄金章三人,分别于1732年、1790年和1819年任彰化县教谕。
(4)仙游拔贡林斗南,于1771年任台湾县教谕;谢青幌于同治初任凤山训导。[4]同治举人傅孝元于1878年任淡水厅训导,1879年任新竹训导。
莆田人俞荔字硕卿,号果亭,乾隆元年进士,1738年任台南海东书院山长,首开进士掌教台岛之例,大振台湾文风。《全台诗》收录其《复性篇》长诗,今台南西区尚有后裔。
此外,还有一批莆田人子弟,在台湾求学,算是官员的后备人员。如康熙朝岁贡陈慧、武举林逢秋在凤山县学,例贡陈王捷在台湾府学;雍正朝岁贡陈云从在台湾府学,恩贡陈浚发、岁贡陈桧堂在诸罗县学;乾隆朝武举黄天球在彰化县学等。
2.清代来莆仙的台籍教职官员
在莆台教职官员的交流中,也有一些台湾文士来莆仙任教职,形成了莆台教职官员的双向交流。如台湾凤山人任兴化府学训导的有:康熙府学乡贡林萃岗于1736年任,其弟林蕃岗随兄赴任,父“林鼎以子萃岗贵,赠修职佐郎、兴化儒学训导”(《重修凤山县志》卷九)。雍正乡贡施士燝于1737年任,工诗咏。乾隆台南人郭天厨,其父郭雍长年在台南经商,乐善好施,以军功授州司马职,郭天厨以一等第一名进入凤山县学,1791年以贡生任。[5]
台湾人任莆田教谕的有:诸罗乡贡江琳,1726年任。举人陈梦兰,1750年任。任仙游教谕的有:台湾府学附贡陈飞,1714任;凤山县廪贡王文,1818年任。道光举人凤山人钟桂龄则任仙游训导。
3.清代调任莆台两地的官员
莆台官员还有一种交流形式是他籍人士在莆、台两地任职。如非教职官员有云南河阳人贡生张琮,1709年由莆田县丞调补台湾县丞。浙江鄞县监生范昌治,于1742年由兴化知府调任台湾知府。
担任莆台教职的官员更多些,如康熙举人安溪人官朝京1679年任莆田教谕,摄仙游令,“教士有法,谢绝馈贶。在任九年,食贫如故。擢直隶武强知县。调台湾凤山,海气蒸湿,疾作告归。”(《重纂福建通志》卷234)康熙举人安溪人李钟德,先任仙游教谕,1738年经闽抚卢焯、学使周学健会本题荐,调台湾教谕。康熙五十二年(1713)进士晋江人丁莲,先任兴化教授,后调台湾府学,倡明经术。乾隆进士宁化人李俅,1745年任仙游教谕,1750年任台湾县教谕。乾隆进士晋江人尤垂青,先后任福州、兴化教授,1768年任台湾府学教授。乾隆进士长乐人游光缵,历任福州、兴化府学教授,1793年调任台湾府学教授。还有长乐举人陈应琦,历任兴化府、台湾府教授与凤山县学教谕。惠安人廪贡陈开运,由兴化府学训导调任台湾府学训导。嘉庆举人漳平人王之楫,先署莆田训导,后任凤山训导。侯官人进士陈廷焕1828年任台湾府学教授,任满调兴化府学教授。道光优贡永泰人林清瑞,先署汀州府学教授、莆田县学训导,再任嘉义、凤山、台湾县学教谕,并监海东、崇文两书院。道光进士屏南人张正元先任兴化、泉州、漳州府学教授,再任台湾府学教授。道光进士长乐人池剑波,先补兴化府学教授,再调台湾。咸丰举人福州人郭柏芗,1874年调补台湾噶玛兰厅学训导,任满补调莆田县学训导。
4.清代赴台莆仙武职官员
莆仙人赴台湾至清代渐渐增多,以战功或武勇赴台澎任武职者,在台湾历史上占一定份量。经统计,清代在台澎地区担任武职的莆仙人有50多位。简介如下:
莆田人朱天贵,初隶属于耿精忠左都督曾养性部。当耿再度归清时,朱天贵率船数十艘离去,被郑经挽留,镇守定海。后因巡视莆田南日岛,顺应部下士兵及福建总督劝说,返回原籍,被授平阳镇总兵。施琅出兵平定台湾时,他奉旨协助,最先攻下澎湖虎井,在激战中阵亡,诏赠太子少保,谥忠壮,荫一子任知州。
原籍泉州迁居莆田黄石定庄的吴英,字为高,因平定金门、厦门有功被封都司,后又肃清浙江海寇,升任同安总兵。施琅平定台湾时,与朱天贵等四镇总兵协同作战。吴英攻八罩,朱天贵攻虎井。后调任舟山总兵,一月后升四川提督。他守川十一年,群寇皆平,转福建水陆师提督,御书匾联,加威略将军,追赐太子少保。
以下武官也都是莆田人:陈维屏,祖籍常州,父陈明任兴化守备,定居莆田。后因率千余人从吴英平定澎湖有功,授左都督。游观光,施琅攻台澎时为金门镇左营千总。林显达,施琅攻台澎时为福建水师中营千总。陈斌,与朱天贵、吴英水师一起攻占澎湖三十六岛,加世袭骑都尉。游全兴,康熙间任台湾水师协标右营游击。卓超,随施琅征澎台有功,授左都督。陈良弼,施琅征澎台时任游击。陈吉,康熙间任台湾协标左营把总。王祖,康熙间任澎湖水师协标左营守备。庄凤,康熙间任澎湖协标左营把总。施贵,施琅攻台澎时任铜山镇左营把总。张天成,把总,康熙三十一年(1692)以“剿贼”力战阵亡。陈好,康熙间任北路营右哨千总。朱骏,康熙间任澎湖协右营把总。黄在,1799年任澎湖协右营把总。游崇功,1714年任台湾北路营守备。李殿臣,1715年任台湾水师协镇中营守备。聂国翰,1718年任澎湖水师副将。朱明,1721年任金门镇中军游击。陈鉽,1723年调诏安守备,委派巡台,带兵五百守竹堑,平定番患。吕瑞麟,1731升任台湾镇总兵。陈林每,1752年任台湾镇总兵。欧平,1734年任台湾南路营都司。聂国贤,1739年任澎湖水师协标左营守备。薛存忠,1746年任台湾水师协标右营游击。王荣,雍正间任凤山南路营把总。陈铣,1740年任台湾镇标左营守备。黄圣麟,1743年任台湾镇标右营守备。汤瑞龙,以世袭于1747年任台湾镇标左营游击。林金勇,1748年任安平左营游击。李星瑞,1748年署澎湖水师协标右营守备。许光禄,1750年任澎湖水师协标左营守备。聂英昭,1755年任台湾水师协镇右营游击。许友胜,1759年任澎湖水师协标右营守备。游金辂,1761年调任台湾镇总兵。杨世忠,1771年任台湾水师协镇中营游击。陈宗溥,1775年任台湾协镇水师副将。方日高,台湾镇标右营外委。关得麟,1822年署头围新制守备。张如玉,1831年署艋舺营陆路中军守备。关高兴,1831年任噶玛兰厅苏澳汛把总。彭夺超,1862年任护理督标水师营参将。
还有仙游人施而宽,1704年以虎门协副将往剿招抚洋盗,事平,加左都督世袭拖沙喇哈番,卒赠太子少保。陈进,以平金、厦两岛功,授副将。陈平,由湖广提标千总升授明威将军,补台湾南路营中军守备。柯荫,1721年任台湾水师协标右营守备。陈阶升,1800年任台协中营守备,九年升北路淡水营都司。
从上举史料可看出,清代莆台官员交流中,莆仙人在台任武职官员数倍于文职(教职)官员,这与莆仙话与闽南话不通有碍教学效果有关,也显示出清代莆仙地区文教科甲方面的整体衰落,而滨海的莆仙人熟悉水性,习武从戎人才急剧增多,他们凭借武艺胆略,在参与清廷的多次对台用兵中,显示出一定优势。
在莆台官员及文人的互动中,诗文的交流颇能彰显高层次的文化交流,反映出莆台两地的深刻文缘。明末莆人姚旅著《露书》、周婴著《东番记》,内容都涉及台湾,故莆人涉台诗文最迟始于明代。从记载来看,莆人虽然也有像《台湾竹枝词》、《游台南淡水诗集》这类专著,但更多的莆台相关诗文,则是散落于各种文集和资料中。以下略为举例,以窥一斑。
1.莆人咏台
康熙初莆田人李灿旸,字旭东,平生游踪遍及江、浙、湘、鄂、京、津等地,存有诗集《旭东余草》。集中《平台歌行》长诗吟咏施琅平定台湾之事。有云:“此地旧是东南藩,六十年藏游刃魂。划地避锋为草昧,夜郎由是自称尊。九重南顾赫然怒,诏敕治兵修战橹。靖海将军起废闲,哪叛招英归督抚。”[6]绎其语气,李必是一位拥护清廷的文人,至于他是否亲临台湾,尚待考证。清范咸《台湾府志》收有兴化人王之敬咏台诗5首[7],王“工诗文,兼擅书画”[8],诗风清新,如《山栖》三首之一云:“松竹径从幽壑转,茅茨门向乱山开。时闻好鸟林间语,更有鸣泉槛外来。”
乾隆莆田诗人陈蔚,字云子,为著名文学家郑王臣(兰陔)女婿。郑王臣《兰陔四六》收有骈文《陈云子<台湾竹枝词>序》,谓:“吾婿陈云子,生而颖敏,幼即明通……未成童而舞勺,衿曳青青;更万里以随翁,桴乘泛泛。舵楼舒笑,大有奇情;竹社游观,不无丽制。”[9]陈蔚在台湾作有《台湾竹枝词》30首[10],皆咏台湾历史风俗,且每首下都附有若干注释。保存了许多传说和历史事实。如:“婆娑洋外辟乾坤,闻说当年此避元。刺竹绕村茅盖屋,依稀身世是桃源。”自注:“台湾番岛名山藏,所谓乾坤东港,华严婆娑世界。宋时,零丁洋之败,遁亡至此,聚众以居。一云元人灭金,金人浮海避元者,为飓风飘至,各择所居,耕凿自给。”
莆人宋际春《东渡吟草》为作者同治己巳年(1869)自莆赴台沿途纪事之作。起自仙游枫亭驿,继为泉州、厦门、浯屿、澎湖至台湾,一路所咏颇多。如《初见澎湖山》二首之二:“放洋三日但喧豗,拍拍南风吼岩雷。忽转一帆天色异,澎山卅六朵浮来。”[4]柘耕同乡进士涂庆澜编《莆阳诗辑》收有宋际春《东宁杂咏》七律三首。其一有云:“九州之外一弹丸,控引闽都实巨观。天暖断无衾似铁,地摇安得屋如山。”[11]按郑成功子郑经曾改称台湾为东宁。宋病逝于台,留下一批涉台诗咏,其中也有多首官员应酬诗作。如《送谢青幌司训凤山(二首)》、《题箑赠仙溪谢青幌司训》、《白仲安司马鸾卿罗山报捷图》等。
近代仙游诗人王寿桁,字伯秀,有《行行草诗集》。诗人曾游幕台南,作《台南感兴》诗,云:“海若弛神灵,门户久不扃。蛮夷逞技巧,任意穷沧溟。泽国为战场,波赤人血腥。不虞涉吾地,火船鼓雷霆。一旦神震怒,眦裂光荧荧。波臣立受命,风伯俱退听。阵排水为立,白昼变晦暝。万艘沉海底,瞬息不得停。”[12]既咏台湾风光,也历数宝岛的不凡身世。
2.台人咏莆
与莆人咏台相应,也有台湾诗人留下吟咏莆仙风土民情的诗篇。如鹿港诗人洪弃生(1867—1929)《寄鹤斋诗选》就有多首咏莆诗作,《过枫亭偶眺》云:“叠峰近与路湾环,水上溪桥岭上关。借问枫亭亭下客,马头曾见几重山。”[13]自注:“枫亭多马,以驮过客。”又有《过濑溪偶咏》、《兴化渡口》三首等,可见作者颇留心了解莆阳风物。林朝崧(1875—1915),字俊堂,号痴仙,1895年日本据台后,内渡大陆,遍访名山大川。他曾数过兴化,留下多首诗咏,如《兴化道中》云:“摇鞭数尽短长亭,一路云山刊翠屏。日午濑溪溪上过,松花黄映荔花香。”[14]以诗的语言描绘诗人于莆阳道上所见美景。其《无闷草堂诗存》中还有《枫亭》、《莆尾渡》、《荔枝岛》、《枫亭阻雨》等描述莆仙的诗篇。
台南诗人林占梅(1821—1864),字雪村,精于琴棋书画,有诗集《潜园琴余草》。中有作于咸丰二年的《仿上官竹庄<莆阳天马晴岚图>自题山水横披》诗:“临水芳塍饶沃,连村老木萧疏。此是莆阳天马,被人写入画图。”[15]“天马晴岚”名列莆田“二十四景”,上官竹庄即上官周,字文佐,号竹庄,福建长汀人,清初著名画家,曾画《天马晴岚图》,林占梅不但仿画,还加题诗,为闽台文化交流留下一段佳话。
近代台莆一些文人密切交往,进一步彰显台莆文缘关系。较重要者如下例数。
1、施士洁、许南英等人与莆人江春霖的交往
施士洁(1856—1922),字应嘉,台湾安平人,光绪二年(1876)恩科进士。历任台湾文石书院、海东书院山长。积极参与抵制割台之议和抵抗日人据台的武装斗争。内渡后,先后流寓晋江、泉州、厦门。著有《后苏龛合集》。施与莆田著名御史江春霖(1855—1918)为知交,曾作《和江杏村侍御韵(时因言事解职家居)》七律,有句云:“挂冠柳下休回首,返辙梅阳早息肩(公家莆田梅阳里)。却为苍生祈雨切,荔乡赢得颂声传(时方祈雨)。[16]诗中对江铁面无私的直声深表钦敬。诗中还有“我惭公瑾与同年”、“彼此同庚”等句,点明他们二人同岁,惺惺相惜。逮至1915年江母林太淑人80岁时,施又作《江杏村侍御为母氏林太淑人八十征诗》,有句云:“罢草谏书梅福隐,夙根慈训范滂贤……老我飘零空陟屺,不堪瑜策话同年(仆与侍御同生乙卯)!”[16]这既是祝寿,也是言志和颂德。其时为江母献寿诗的还有台湾爱国诗人光绪进士许南英,其《祝江杏村侍御令堂林太夫人八十》七律有句云:“春明旧梦黯然消,谏草伤时手自烧。反哺慈乌依老母,触邪神豸忆前朝。”诗中对江的政声和孝行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1918年2月,江春霖病逝故里。6月,台湾举行公祭,施士洁和嘉义举人罗秀蕙各撰祭文。施在祭文中赞颂江“一鸣惊人,万口齐呼。曰真御史,戟髯豹驱。岳岳铁冠,与仗马殊。有佞必指,有奸必锄。道高毁来,名随谤俱。臣乞骸骨,追综二疏。心犹魏阙,身似江湖……”罗秀蕙(蔚村)亦在祭文中悼云:“新陈代谢,幻梦忍听啼鹃;竹简流辉,胜史长标骨鲠。人群推其风采,士类仰夫耆英。开道骅骝,追思獬豸。”《江杏村先生哀挽录》载,献挽联的台湾友人有汪春源、王松、蔡惠如、李钦曾、郑拱辰以及自台内渡厦门的林尔嘉等人。如进士汪春源挽云:“戆直震朝端,谏草曾焚,归去移忠仍作孝;斗山崇海外,盖棺定论,传来一节足千古。”新竹诗人王松挽云:“引领南溟,江山不可复识矣;爇香朔柱,云树其犹在望乎。”其中可看出江与台湾爱国诗人们的密切交往和厚谊。
与江春霖有文字交往的还有新竹诗人郑鹏云,1910年江归养故里,郑赠诗云:“痛哭陈书忆曩时,而今天局转新奇。英雄造就虽如愿,天下安危未可知。漫说为霖须用汝,即论补裘更资谁。中流砥柱嗟无及,莫怪滔滔尽变夷。”[17]江则受郑鹏云族侄郑伯端之托,为其祖父郑如兰(字香谷)《偏远堂吟草》一书作序。[18]另外,江还为新竹郑坚操作《李节母郑孺人传》;为新竹郑贞子题诗,其中有句云:“不嫁乘龙婿,生来独爱亲。古今真孝女,闺阁此完人。”[19]
2、施士洁、许南英与莆人关其忠的交往
施士洁与莆人关其忠交往也甚密切。关其忠(1868—1934),字介堂,号双鱼山人,莆田江口下坂村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优贡,工书画,曾任集美女子师范、兴安书院、涵中中学教员,著有《蒲香室文存》。关在闽南任教时,与施士洁订交,归莆时,施作《送别关介堂明经(其忠)归莆阳(癸丑十一月同客龙溪邑署)》[16]七律四首。其一有句云:“关仝画笔兼书笔,传与文孙笔一枝。槐市横经谈旧学,芝山把襼证新知”。“关仝”是后梁山水大画家荆浩的弟子,画史上荆、关并称北派山水画耆宿。施把关其忠比为关仝,可见评价很高。其二有句云:“林翰张琴说里英,平分铛脚与齐名。如君胜概空余子,只我常谈尚老生”。把关与莆田近代“四才子”的林翰、张琴相提并论,赞其才华出众。施又有《叠前韵寄介堂》[16]七律四首。其一有句云:“似水寸心交后淡,如霜两鬓客边窥。”可见二人交情之深。
与关其忠交往较多者还有许南英。1914年许作有《送关介堂明经归莆阳》[20]七律,有句云:“经过双鱼山下路,寄声珍重问张侯(自注:谓介安同年)。”诗句表达了对友人归乡的不舍和祝福之情。又有《和耐公送关介堂原韵》七律三首,这是和施士洁之作,其一有句云:“溟北鹏宜六月息,山南豹许一斑窥。老夫复去寻薇蕨,送子归山谱荔支。”诗句披露自我心境,又表达送友归荔乡莆田的美好祝愿。
3、其他台莆文人的交往
莆田人游观澜,字叔海,光绪十年(1884)优廪生,曾与人创办通德小学堂。其祖游大川寓台湾,曾舍田重修台北宝藏寺,并亲撰《香田碑记》。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孙生员游观澜”又“充香灯谷三石”。观澜擅诗并精书法篆刻。《全台诗》第四册载其《曹仁宪谨荣寿七言律》[21]一首,有句云:“寿星高映五云端,梁孟眉齐岁同宽……淡水人家多种竹,为公日日报平安。”按:曹谨(1786—1849),字怀朴,号定庵,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嘉庆十二年解元。道光十七年春调知台湾凤山县,升台湾淡水厅同知、台湾海疆知府等。在台9年,政绩卓著。游的祝寿诗当为道光二十六年(1846)游台所作。这年曹60大寿。
洪弃生(1867—1929)《寄鹤斋选集》收有《杜友绍画梅小引》。文中记述兴化杜友绍的才艺以及他们的交往。略曰:“杜君,闽南兴化人。早岁,业儒不售,弃而学武;既而厌之,承其祖传,遂以医著。他人之医,皆执一端;杜君则兼通中西之术,且谙内外之科。曩岁来台,挟其古董,率多商彝夏鼎、周敦汉砖之属;人皆目之为鉴赏家,而不知其艺之多也。见人病,辄出方乐,应手而愈;人知其为医矣,而不知其善书画也。间为市人写楹联、匾额,苍然有朱晦庵格,人于是始知其书之美;入其室,见四壁墨迹淋漓,瘦蛟、老鹤起于台端,人于是服其梅墨之精:而由是人以为杜君之艺尽于是矣。岂知杜君兴酣落笔之余,辄写山水、人物、花卉、翎毛,无所不学、无所不能……”文章对杜的人品和艺品作了极高评价。
其他与莆仙人有文字往来的台湾文人还有陈锡金(1867—1935),字基六,台中清水埔人。光绪秀才,悬壶济世,喜为诗,有《鳌峰诗草》。其集中有悼念仙游枫亭友人的《哭林良庭》[22]诗,有句云:“故人已化辽东鹤,遗事谁传塞北鸿……旧游回首都为梦,泪洒枫亭万树枫。”诗末自注:“良庭,枫亭人。”诗中回忆与林的友情,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悼念。
被誉为清末莆田“四大才子”之一的林翰(1878—1925),字西园,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1913年任福建省议会议长,所著《山与楼诗集》中也有几首诗作与台人有关,如《八月初六夜泊舟娘宫海上》、《题吕幼渔大令沧海归舟图(大令官台湾,甲午之后,台地割日,因内渡)》。还有《题台湾郑慧修贞女遗像》三首,有序云:“贞女,台湾新竹人,不字,皈佛,事二亲及祖母,以孝闻。祖母殁,遂以毁,卒,二十六。”其一云:“鹿女前身是圣胎,菩提非树镜非台。伤心一片鲲洋水,独有莲花劫后开。”[23]其时为新竹郑贞女题诗者还有江春霖、张琴等莆田前清进士。
逮至日据时期,莆仙已基本没有官员赴台,只有少数民间文人墨客赴台进行文化交流。如仙游画家李霞(云仙)于1928年8月曾赴台举办画展和参加书画赛事,并与新竹著名画家范耀庚(西星)、范侃卿(玉莲)父女结下了深厚情谊。李霞有《题范侃卿玉照》诗云:“传神阿堵笔无痕,赖汝支持吾道存。一事最生衣钵恨,可怜山水异中原。”而范侃卿也有题《云仙我师抱琴独立图》诗:“独立亭亭卓尔哉,还从舆下拾良材。而今瀛岛深闺女,争向程门立雪来。”[24]范诗表达了对李霞的崇敬之情。
注释:
[1](清)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四十七“汉员铨选”,中华书局,1991。
[2]兴化文献编委会:《兴化文献·宋柘耕传》,马来亚雪兰莪兴安会馆,1947,77页。
[3](清)江春霖:《梅阳文集》下册,抄本,莆田市图书馆藏。
[4](清)宋际春:《柘耕诗文集》卷八,抄本,莆田市图书馆藏。
[5]李国宏、杨行山:《前坑郭氏迁徙台湾纪实》,《石狮日报》2005-9-21。
[6](清)李灿旸:《旭东余草》,清初刻本,莆田市图书馆藏。
[7](清)范咸:《重修台湾府志》(《台湾府志三种》),中华书局,1985。
[8]连横:《台湾通史》卷三十四“列传六”,台湾文献丛刊本。
[9](清)郑王臣:《兰陔四六》卷二,清乾隆间刻本。
[10]王利器等:《历代竹枝词》第一册,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11](清)涂庆澜:《莆阳诗辑》,光绪二十七年刻本。
[12](清)王寿桁:《行行草诗集》卷一,抄本,莆田市图书馆藏。
[13](清)洪弃生:《瀛海偕亡记·寄鹤斋诗选》,台湾文献丛刊本。
[14](清)林朝崧:《无闷草堂诗存》卷一,台湾文献丛刊本。
[15](清)林占梅:《潜园琴余草简编》,台湾文献丛刊本。
[16](清)施士洁:《后苏龛合集》卷九,台湾文献丛刊本。
[17](清)江春霖:《梅阳庚戌归养录》,抄本,福建省图书馆藏。
[18](清)江春霖:《梅阳文集》卷一,抄本,莆田市图书馆藏。
[19]朱维幹、程永言等点校:《江春霖集》下册,马来西亚兴安会馆总会文化委员会,1990。
[20](清)许南英:《窥园留草》卷一,台湾文献丛刊本。
[21]施懿琳等:《全台诗》第四册,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151页。
[22](清)傅鹤亭:《栎社沿革志略附录·栎社第一集》,《鳌峰诗钞》,台湾文献丛刊本。
[23]林翰:《山与楼诗集》卷二,刊本,莆田市图书馆藏。
[24]王耀庭:《李霞的生平与艺事兼记“闽习”在台湾画史上的一页》,《莆田市文史资料》第八辑,1993,118页。
责编:李弢
作者单位:(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