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儒雅睿智的学者——追忆先师黄曾樾教授

2011-11-19 19:01何培基
闽台文化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教授学生

何培基

一位儒雅睿智的学者——追忆先师黄曾樾教授

何培基

引言

去冬,在《闽台文化交流》2010年第4期读了王惠廷师兄《难忘先师——黄曾樾教授》一文;新近,又在同刊2011年第1期读了同窗彭一万学友《巨烛·大树·甘泉——缅怀恩师黄曾樾教授》一文,忆及半个世纪前我们三人同在福建师院拜师求学的情景,历历如昨,感受弥深。

吾爱黄夫子,盛名天下闻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是李白《赠孟浩然》五律诗中的名句,今将字词稍加掉换,用来表示作为受业弟子的我对黄曾樾教授的人品、才华、学养的由衷敬仰。

春温秋肃,物换星移。尽管时光不能倒流,但往事并非如烟,追忆的思绪仍有迹可寻——

54年前(1954年),时年17岁的我,怀着对中外文学的憧憬,从闽南古城泉州,如愿考入校址设在省城福州仓山的福建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当其时,高校正处于全国院系调整的大背景下,校名由福建师专而福州大学,最终定为福建师范学院,由此翻开了福建高等师范教育的新篇章。

入学之初,作为新生的我辈学子,乐于打听我系究竟拥有哪些享誉学术界的知名教授并引以为荣。以后据高年级的师兄介绍:担任外国文学教职的黄曾樾教授学贯中西,博古通今,通晓数国语言,是一位荣获法国双科博士的“永安才子”,其足迹几遍全球。在我的观察印象中,黄教授身材适中,架着一副金丝眼镜,衣冠匀整,温文儒雅,气度超逸,声调激越,谈吐睿智。当时,在高校中,有如此涵养、修养、学养者,罕有其匹。

探骊得珠,学海导航

一能博古,二能通今,三能知外,四能悟道力行——这是著名的文学前辈、南开大学中文系邢公畹教授对中文系学生的四项要求。

要想当一名合格的中文系学生,应该钻研、阅读哪些书籍?按南开大学列出的阅读书目约500多部(其中语言类60多部,文学类400多部),单列外国文学类就有111部之多(包括各国文学史及作家代表作)。

要想“知外”,就得遨游学海。身为外国文学教授的黄老师,论其深厚的学养,论其丰富的经历,为当时校内公认的最佳导航者。

讲述文学史,从古希腊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为止,他按史的顺序勾勒其发展轨迹,要言不繁,脉络分明。评价名著,顾及时代背景、作家生平、创作的心路历程。讲希腊,从“荷马史诗”到《伊索寓言》;讲意大利,从但丁《神曲》到卜伽丘《十日谈》;讲法国,从雨果《巴黎圣母院》到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讲英国,从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到笛福《鲁宾逊漂流记》;讲德国,从歌德《浮士德》到席勒《阴谋与爱情》;讲美国,从惠特曼《草叶集》到到海明威《老人与海》……时隔50余年,当年黄教授在评述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和挪威作家易卜生《玩偶之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其激越的声调,犹在耳畔萦绕。

学海泛舟,为师者掌舵导航,受业者奋力破浪前行。有艰辛,师生以苦为乐;有乐趣,师生同品共享,哪怕在探索中仅拾得一珠,也足慰平生。

启发引导,授人以渔

教学,是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的双向活动。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同时培养其思想品德。若论黄曾樾教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风格,大略为以启发引导为手段,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试举以下数端:

“联想教学法”。黄教授因具有独特的阅历,对世界诸多著名的都市的城市风光、人文风物又有亲历的体验,讲课时常以个人的感悟融入其中,借以铺设情景,引人入胜。他重视启发引导,意在启发联想:有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类似联想”;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利用联想促进记忆。记得黄教授在开课之前,总先由一位跟班的女助手将作为教具的“作家画像”、“大事年表”端挂于黑板一侧,让学生的视觉先受冲击,布设开讲的氛围;开课时又能结合本人的亲历见闻介绍作家生平及轶事趣闻,有情有景,有血有泪,勾起共鸣,深化教学效果。

“思辩演讲法”。听黄教授讲课,如同亲赴文化盛宴,如同步入学术殿堂。学生不是上堂听照本宣科的枯燥条条,而是亲聆学术演讲,课堂讲授俨如学术讲座,充满思辩色彩。记得黄教授讲课时惯用的“口头禅”是“于是乎”、“何以故”两个关联词和一个“无以复加”的成语。时过半个世纪,如今忆及细品,益知其妙:“于是乎”为顺接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而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于是乎”既是提示,能引起听者的注意力;又是推演,启发听者顺此思索,从中得到推论的点拨,以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之效。“何以故”,犹言“为什么(凭什么)会这样”。黄教授凡用“何以故”,通常作设问之用,即无疑而问、自问自答;或作巧设悬念之用,讲述中先提出疑题,稍作停顿,一步步引导听者先事思考,随之由讲者得出结论来,让听者茅塞顿开。而“无以复加”这一成语的本义是形容“已达极点,不能再增加了”,黄教授常用它在结尾处表示感叹,臧否人物时或褒其伟大庄严,或贬其腐朽残暴,爱憎分明,极富感情色彩。黄教授还结合分析作品、评价名著,指点进行科研的方法。他告诫学生,凡做学问都要下寻根究底的硬工夫,对于书本中的观点、结论,要思考前人是否已经发现,如果已经发现,其提出来的答案是什么?这个答案是否彻底、可靠?如果没有发现,我们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并扼要指点从事学术研究及论文写作的几种入门方法,其大意为:两论并存,较其优劣;两论互异,析其异处;自出独论,阐析其旨。

“课外实践法”。黄教授认为,与专业范围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诸如参观、游览、采风、考察、访问等,应视为专业训练必不可少的一环,可谓“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是也。二十五年后,笔者于八十年代初调任华侨大学文学院讲授《大学写作》基础课程,连续十多年坚持采用“社会实践写作法”,走出校门深入乡镇农村工厂,将“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融为一体。探究其因,实得益于黄老当年的言传与身教。

黄教授因早年具有“田野调查”的功底,对组织或参加学生的课外活动,总是亲力亲为,诸如利用春游,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马尾造船厂遗址;游览名山大川,便就地取材考察福州的名胜鼓山、西湖。笔者51年前发表于《福建师院院刊》(第66期)1957年4月20日的游记习作《马尾纪行》有专文记载,以作印证。饮水思源,不忘师恩。为缅怀先师,因作拙文,权当一瓣心香,以纪念学生们所敬仰的黄曾樾教授。

2008年深秋于深圳

2011年5月修订

(作者系原国立华侨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责编:吴文文

猜你喜欢
教授学生
田鹏颖教授
赵家祥教授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开心格格
聪明的学生等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