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必海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7)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的SWOT分析*
褚必海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7)
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下,高校贫困大学生要想顺利走上“就业之路”,就必须对自身的因素和所处的客观环境进行深入地分析,掌握新时期大学生求职的方法和技巧,权衡各种利弊,才能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文章采用SWOT理论分析了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构建了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的SWOT矩阵,并作了策略分析。
贫困大学生;就业;SWOT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呈逐年增长之势。高校毕业生中的一个具有特殊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的群体—贫困大学生,其数量和比例也日益增多并持续攀升。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贫困大学生在签约率、就业质量等方面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相比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面对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贫困大学生对实现自己的就业理想表现得更为强烈。高校贫困大学生要想顺利走上“就业之路”,就必须对自身的因素和所处的客观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熟练掌握新时期大学生求职的方法和技巧,权衡各种利弊,才能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SWOT理论又称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最早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或个体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即英文单词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会)和Threat(威胁)首字母的缩写,是态势分析中的四个要素。高校贫困大学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使用SWOT分析方法可以清晰地认识和了解自身的优、劣势,准确地把握各种机会,有效防范或降低可能潜在的风险与威胁,对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良好的素养
贫困大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特殊,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及偏远地区,由于长期受父辈健康的心态、良好的家庭教育、淳朴的民风等影响,贫困生从小便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相比非贫困生,贫困大学生的生活自理、自立和自信能力往往要强很多,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感恩、孝顺,企事业单位在考核招录人才时亦十分关注所招录人才的综合品质,贫困生长期养成的良好素养对其今后就业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2.学习成绩优秀
贫困大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态度是积极的,多数贫困大学生一进校就知晓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自强自立,奋发向上,以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并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我。从学习成绩来看,多数贫困生的成绩较为优异,学分绩点较高;从获奖情况来看,贫困生获各种奖学金、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等荣誉比例要高于大学生平均获奖率;从取得证书情况来看,贫困生四六级通过率、计算机考级通过率等远高于大学生平均通过率。这些荣誉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求职态度积极务实
贫困大学生担负着个人的夙愿,家庭的寄托、学校的期望,让他们从一进校起就明确了今后的目标:尽快走上工作岗位,回报社会,回报家庭,实现人身价值。由于缺乏来自家庭经济和社会关系的支持,贫困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态度积极务实,就业的自觉性、能动性较强,突出表现在提前准备求职材料,主动了解就业形势、政策、法规,经常关注网络招聘信息、参加各类招聘活动等,积极务实的求职态度很容易让贫困生在求职的路上获得更多的面试和录用机会。
1.求职资金缺乏
贫困大学生多来自城镇低保家庭、农村困难家庭、孤儿、烈士、单亲及残疾人家庭等,多数在勉强凭借国家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及其他各类减免、补助措施坚持到毕业已属不易,再无能力去承担昂贵的求职简历包装、形象着装、求职路费、住宿费等额外的就业开支,这间接让原本就业困难的贫困大学生又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此外,迫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压力,贫困大学生还不得不放弃参加社会上的各类考证、考研、考公务员等培训的机会。
2.综合能力欠缺
就业竞争说到底就是学生综合能力和实力的较量。在日常生活中,多数贫困生受家庭背景和传统教育经历的影响,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和文艺特长等方面相对薄弱。多数贫困生在校期间除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外,还得将大量的课余时间投入勤工俭学中,根本无暇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去提升自我。如今随着用人单位招聘门槛的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组织管理、团结协作、沟通表达、实践操作、特长才艺以及社会化专业技能等已成为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人才时的重要考核指标,而这些恰恰是贫困生的“软肋”,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贫困生往往会因为自己的“软肋”而与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3.心理复杂多变
贫困生来源较为分散,成长环境各不相同,加之长期物质上的贫困很容易使他们出现自卑、自闭、敏感、偏执、缺乏竞争和参与意识等心理亚健康现象,已成为高校学生群体中易患心理疾病的一个“高危人群”。贫困生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对实现自己的就业理想表现得更为迫切,但在频繁受挫后又易产生悲观失望、消极的心理,在遭受到“就业歧视”和“不公正现象”待遇后又会抱怨机会的不均等和社会的不公平,这些复杂多变的心理易使贫困生表现出强烈的就业排斥、恐惧、焦虑和自卑等心理问题。
4.职业取向功利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已经从“天之骄子”退化为“大众化劳动力”。然而多数贫困生在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后都期盼毕业后能够“走出农村”,找到一份待遇较高、地域较好、单位性质较为稳定的工作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贫困生担负着个人的夙愿,家庭的寄托,空有满腹的就业欲望,却又不愿回家乡、不愿去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艰苦行业工作,这种功利化的职业价值取向极大地缩小了贫困生的就业范围,造成了他们“有业不就”的局面。
为帮助高校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多年来,党和政府、各高等院校采取了一系列援助措施对贫困生进行经济帮扶(“奖、勤、助、贷、补、免”),并通过加大贫困生思想工作的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贫困生精神和心理脱贫。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也被列入到各级政府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考核体系中。对此,各级政府和高校均划拨了专项经费,积极广泛地开展“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活动,通过构建贫困生档案、开展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培训、加强职业规划指导、提供求职择业辅导、搭建实习实践平台以及就业岗位推荐等方式多途径、全方位地对贫困生进行就业帮扶。这些措施都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途径和机会,也为他们顺利就业提供了保障。
1.整体就业形势的压力
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后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在满足广大求学者接受教育的同时,也使得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并将持久伴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统计数据显示: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数量从2003年的220多万一跃猛增至2011年的650多万,加之专业、地域、行业等因素造成的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凸显,大学生整体的就业形势和压力异常严峻。在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高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市场经济模式下,伴随着劳动力市场买卖双方角色的转换以及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贫困大学生将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
2.公平竞争的招录机制尚未健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三章中明确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创造公平就业的环境,消除就业歧视,制定政策并采取措施对就业困难人员给予扶持和援助,但在公平竞争的招录机制尚未健全的今天,社会上一些相对稳定和待遇优厚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优先招录关系户的潜规则依旧频繁出现,就业不公开、不公平和不公正的现象依旧存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大学生纷纷把谋求一份体面的职业转移到去发掘自身家庭背景、社会人脉资源上面。由于贫困生大都来自农民家庭和城镇普通市民家庭,他们既无显赫的家庭背景,又无社会人脉资源等,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下,贫困大学生仅凭个人的满腔热血去打拼,是很难找到一个好工作的。
将各种不同影响成功的因素分别列出得到四种不同组合,根据组合得到了如下的矩阵分析:
表1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的SWOT矩阵分析
可见,高校贫困大学生要想顺利走向就业之路,就必须保持和发扬自身的优势,克服自身劣势,充分把握和利用外部的机会,回避外部的威胁。具体做法:要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刻苦学习,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主动参与求职竞争;要主动关注和参加“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计划及其他能提升综合素质的活动,注重培养组织管理、团结协作、沟通表达、实践操作、特长才艺以及社会化专业技能,克服复杂多变的心理;要科学规划自我,转变求职择业观,调整就业期望;要敢于面对竞争,理性看待社会不公正现象,才能使自己在就业的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1]李晓冉.大学生创业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2010,(4).
[2]蓝冬玉.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7).
[3]褚惠萍.高校贫困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32).
G645
A
1006-5342(2011)10-0157-02
201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