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祥
作者单位:114031 鞍山市第三医院
肱骨内髁骨折是一种少见的肘关节损伤,仅占肘关节骨折的1%~2%,儿童相对多一些,骨折块一般包括大部分滑车,内上髁,与尺侧干垢端的三角骨折块, 儿童属Salar-Haras Ⅳ型骨折,也可能涉及大部分滑车的Ⅲ型损伤。我院自2005年10月至2007年12月在C臂X-线机监视下,采用手法整复,撬拨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肱骨内髁骨折3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43例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7~16岁,平均11.5岁;按《骨与关节损伤》分类[1] II度骨折17例,III度骨折26例本组均为闭和性损伤;均为间接外力损伤。手术在1周内完成。
2 治疗方法
2.1 手法整复 适用于Ⅱ度骨折。臂丛麻醉生效后,常规消毒铺巾,患肢置侧台上,如骨折块单纯向尺侧移位双拇指置于骨折块上,于四指置于后外侧,双拇指用力向桡侧推顶,骨折块可复位。如骨折块向外向上移位,双拇指推顶方向应向挠侧向下方用力,同时屈肘关节,可使骨折块复位。
2.2 钢针撬拔复位 适用于Ⅲ度骨折。麻醉及体位同前,确定骨块移位方向后,取直径为2.0 mm克氏针1根,穿入骨折块,行反向旋转,矫正旋转移位,使其变为Ⅱ度骨折,施前法复位。如骨折块与肱骨间隙较宽,可用布巾钳钳夹复位:布巾钳一端固定在骨折块上,另一端固定肱骨外髁上,缓缓复位可使骨折块复位至满意。
2.3 穿针固定 助手维持骨折块位置,或布巾钳暂时固定,经骨折块向肱骨远端打入2 枚克氏针,交叉固定,检查骨折块固定可靠,位置满意后,将针尾剪断,留于皮外,石膏托外固定4周,针尾滴酒精3次/d。术后6~8周拔除钢针。
3 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优:肘关节伸直障碍,活动比健侧少15°以内,骨折愈合好,无合并症,恢复原工作;良:肘关节伸直障碍,活动比健侧少15°~25°,骨折愈合好,恢复原工作;可:肘关节伸直障碍,活动比健侧少25°~35°,有或无合并症,能从事体力劳动;差:肘关节伸直障碍,活动比健侧少35°以上,能从事一般劳动。本组病例均得到8~18个月随访,平均13个月。按1979年5月青岛关节内骨折会议制定的五级评定法:优33例,良7例,可3例,差0例。
4 讨论
肱骨内髁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治疗上要求较高,手法复位后维持固定较困难,切开复位虽然可以得到解剖复位、可靠固定,但可损伤或干扰髁骨折块的血运,可导致肘关节远端骨性膨大,或肱骨内髁发育不良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
肱骨内髁骨折多为间接外力所致,摔倒时肘关节处于伸展位,手掌触地,应力经尺骨传导致滑车,撞击发生骨折。与此同时不论肘关节接受内翻应力或外翻应力,更易造成偏心的应力集中,或挤压撞击,或牵拉撕裂造成骨折。直接暴力多发生于肘屈位损伤,尺骨鹰咀着地直接撞击发生骨折。骨折块受屈肌总腱及侧副韧带的牵拉,造成向尺侧,尺侧上方或旋转移位。骨折一般始自滑车沟,向内上斜行走行,至相当于髁上骨折内侧缘处。
内侧髁骨折属关节内骨折,治疗上要求较高,应达到解剖复位,固定应牢固,骨折才能愈合和恢复其功能,否则可发生畸形愈合,骨不连接,肘内翻畸形,迟发性尺神经麻痹和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1]。手术治疗虽然可以完全恢复肱骨远端解剖,但可损伤或干扰髁骨块(儿童为骨垢)的血运,可继发肘关节局部骨性结构膨大,或肱骨内髁发育不良,从而导致后期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手法复位,因外固定不牢,可在发生移位,我们采取手法复位,及闭式穿针固定,可结和二者的优点,克服二者的缺点,故取得较好的疗效。
单纯外侧移位的Ⅱ度骨折,复位较容易。由于手法整复旋转移位较困难,我们采用钢针撬拔及布巾钳复位,使复位简单化。撬拔时克氏针应垂直旋转轴进针,反向旋转,即可矫正旋转移位。以往整复后采用石膏或小夹板固定,发生在移位率较高,有复位容易,维持固定较难得特点。我们采用经皮克氏针内固定,使固定可靠。
儿童内髁骨折时,应选用较细的克氏针,而且应争取一次成功,以减少对骨骺的影响。手法复位时,用力要轻柔,减少医源性损伤,做到“稳”“准”“巧”。穿针时要注意保护尺神经,穿针时针尖要穿过对侧骨皮质,当针两端与骨皮质接触越紧时,克氏针变形越小,固定越可靠。多次进针易导致克氏针滑脱,并易损伤骨骺造成骨骺早闭或骨骺坏死。用布巾钳钳夹复位时用力要缓慢防止骨折块碎裂。术后应加强针孔区护理,避免发生感染。本法操作简单,骨折复位率高,固定可靠。副损伤小,并可早期行功能锻炼,功能恢复满意,费用低廉等优点。但本法是以闭和复位为基础的,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陈旧性骨折及手法复位不成功的患者需手术治疗。而且我们认为该方法应在X-线监视下操做较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王亦璁,孟继懋,郭子恒.骨与关节损伤.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