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2012》看美国传统价值观及文化

2011-11-17 05:02高伟华,徐建纲
电影评介 2011年10期
关键词:阿德里安杰克森英雄主义

从电影《2012》看美国传统价值观及文化

作为一部商业大片,《2012》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影片以宏大逼真的视听效果吸引全球数以万计的观众。然而仔细品析,《2012》不仅单单讲述了一个人类灾难的科幻故事,更深刻地折射出了“美国梦”,个人主义及英雄主义,以及基督教文化等典型的美国传统文化及价值观。

《2012》 美国梦 个人主义 英雄主义 基督教文化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电影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电影不仅成为人们娱乐的一种方式,也同时成为传播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或政治观点的工具,从而对社会的精神结构产生影响。随着好莱坞电影的传播,美国的文化及价值观念也渗透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灾难片《2012》的高投资、高票房、恢弘的场面以及娱乐性无不吸引着世人的关注。但电影也处处反映了美国主流价值观及文化,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要客观地看待电影所折射出的美国文化。

一、典型的“美国梦”

所 谓 的 美 国 梦(American Dream),是一种相信在美国只要经过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成功,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尽管有些人批评美国梦过度强调了物质财富在衡量胜利和快乐上所扮演的角色,但许多美国人认为,这种获致成功的机会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找不到的。因为与其他大多数国家不同的是,在美国公民拥有的经济自由相当多,政府扮演的角色却有限,这使得美国的社会流动性极大,任何人都有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迈向成功。在这里,所有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在此基础上,人是否成功就看你自己是否抓住了机会,或有没有能力去抓住机会。

影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身上都体现出了典型的美国梦:一个是小说家杰克森,一个是印度科学家阿德里安。从某种意义上说,杰克森是个失败的小人物:一个仅有四百多本销售量小说的作家;家庭危机严重,与带着两个孩子的妻子分居,并且妻子身边还有位展开强烈追求的男性朋友。这种遭遇使杰克森的生活陷入一团糟。尽管妻子不支持,但杰克森并未放弃自己的写作,对他来说这是他的理想。杰克森的书得到了科学家阿德里安的赏识,杰克森与阿德里安结识,为后来二人共同努力拯救美国人民打下基础。杰克森在带着孩子郊游的时候偶然得知地球将毁灭的消息,于是展开了营救自己妻子和孩子的努力。电影给我们直接的视觉展示是毁灭性的、灾难性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在为杰克森拯救自己的家庭所做的困难背景铺垫。也正是通过一次次的生命考验,杰克森成功地拯救了妻子和孩子的生命,同时,也挽救了自己垂死的婚姻以及与孩子的关系,从而成为一个英雄。这也反映出一个小人物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完成了自我实现。

影片的另一位主人公阿德里安是一位印度科学家,是他最早发现了太阳及地壳的反常运动,他是发现危机的第一人。正是这个发现使其由一名普通的科学家成为与总统直接对话,并最终成为整个拯救地球活动的主要负责人。在一次次的艰难抉择中,阿德里安最终说服船长打开舱门,让更多的人登上了船,拯救了更多的人。最终,当灾难过去,当人类再次沐浴在初升的朝阳中,这个起初普通的科学家已成为人类的英雄。在实施营救的过程中,阿德里安的坚强意志与善良的性格也赢得了总统之女劳拉的青睐。在故事的结尾,成为人们心中英雄并且抱得美人归的阿德里安无疑最好地诠释了美国梦。

二、个人主义及英雄主义

美国传统的或主流的价值观,指的是“民主政体、自由原则、个人主义。在此基础上派生出关于人的政治、文化权利和种种价值观……等等”[1]。最早一批的移民来到北美大陆是为了建立一个脱离欧洲殖民者统治的区域,他们试图摆脱国王、政府、牧师、教会、贵族和特权阶级对他们生活的种种控制。那些首批移民所做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对美国人的性格造成深远的影响。通过限制政府和教会的权力及消除传统的贵族统治,这些早期移民营造了一股强调个人价值的自由之风。这种“个人自由”(很多学者和国外的评论家常称这种价值观为“个人主义”),是美国人价值体系中最基本的一点。

英雄主义其实是源于我们对自身的生存环境、人文理念的忧虑和畏惧,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于未知世界和生存危机的感应,所以期待那些拥有好的品质、过人能力的英雄的出现,以期能在最危险的关头给予最有利的支持与保护。个人英雄主义所反映的是美国自由主义价值观,体现的是追求个人幸福和自由、实现自我价值的理念。

影片中,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这种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在电影的尾声部分,小说家杰克森俨然置生死于度外,独自潜入水中寻找阻碍舱门关闭的障碍物。在潜入水里之前,杰克森似乎已不在乎自己能否安全回来,考虑到身上肩负的希望与责任,他表现出大义凌然,视死如归的气势。幸运的是,我们成功地看到杰克森找出了问题所在,成功地排除了问题,拯救了飞船和人类。完成了其英雄形象的塑造。在杰克森潜入水下排除险情时,影片将杰克森的小儿子也安排在这次活动中,这似乎也在暗示着观众,美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在新一代的美国人心中的传承与发扬。

美国人心中的英雄是通过不懈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凡人。美国式的英雄透露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英雄始终是真实的、多面的、鲜活的,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充斥着为自由为幸福而战斗的救世主理想,也包含着对人类、民主、社会的思考,是美国文化价值的体现。

观众还会对影片中的另一个人物印象深刻,这个人便是在黄石公园里疯疯癫癫的电台播音员查理。这个相貌平平,发型凌乱,衣着古怪,看上去很邋遢的播音员怎么看都是对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形象的颠覆,然而其身上却闪现出无畏的英雄主义。他是另类英雄的代表,作为普通民众,再不知情的情况下,查理是第一个知晓地球要毁灭的人,他也曾多次告诉杰克森和他的听众这个消息,然而却被一次次地否定和拒绝,直到灾难真的降临时,杰克森极力劝说查理逃生,但查理并未逃走,在最后一刻还背着电台设备,站在山岗上,用最后一分钟来完成他的直播。在岩浆和巨大的石头将他掩埋之前,他大声地喊道:“记着,这个消息是查理第一个告诉你们的!”以此完成了其作为真正英雄的蜕变。

无论是主人公还是不起眼的小人物,他们都体现着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在个人自由价值观的指引下,他们更加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所以,在实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同时也实现了自己作为英雄的化身,这也是从电影人物身上所折射的美国主流的价值观念。

三、基督教文化

宗教一开始就给予美国信徒以力量和安慰,同时它也成为塑造国家历史的要素之一。数世纪前,移民为了追寻自由,远涉重洋来到这块英属殖民地,他们要求拥有自己的教堂,并能有以自己的方式来信仰上帝的权利。美国最高法院里有一句很有趣的描写,即宗教就是绝对的美国文化。在美国所有信仰宗教的人士中,基督徒大约占80%,基督教文化对美国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电影的名称就含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玛雅历法中,2012年12月31日是这一阶段人类文明的终结。在新的轮回中,人类的智慧将有重要的发展,并进入新的文明。这个是玛雅人的重要日子,被《2012》引进,改编成了世界末日。

电影中人物、事物的名称也与基督教文化有紧密的联系。电影中无论人物名还是飞船名,都有特殊含义。主人公杰克森的儿子叫Noah(诺亚),拯救人类的飞船为Ask(方舟),科学家阿德里安的父亲乘坐的飞船为Genesis(“创世纪号”)。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圣经》里的相关记载。在《圣经》中的《创世纪》里记载着这样的故事:上帝耶和华看到地面上各种恶的行为,于是计划用洪水消灭地上的恶人,但是他发现人类中有个叫诺亚的好人,耶和华指示诺亚建造一艘方舟,携带妻儿及牲畜鸟类登上方舟,方舟建成时,大洪水也开始,最后洪水淹没了最高的山,陆地生物全部死亡,唯有“诺亚方舟”中的生命得以幸存。电影巧妙地用基督教《圣经》中的事物来命名,采取与《圣经》所记载故事相似的叙事结构,揭示了电影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

电影的情节与基督教文化也有密切的联系。影片的情节类似《圣经》中末世的情节。当世界崩塌时,信徒们呼喊:“Repent. There is still time.(忏悔吧,还有时间。)”当总统决定留下来公布真相,并决定和民众们一起面对灾难时,影片提到他妻子临终前握着他的手叮嘱他建个修道院,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去那里忏悔。基督教强调“原罪意识”。人类从亚当夏娃偷吃禁果开始就背负了罪,因而人生来就是罪人,所以必须通过后天的努力减轻自己的罪行。“忏悔”是美国人在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词。在基督教中,只有通过不断忏悔,相信上帝,才能获得救赎。所以在《2012》中末日降临的时候,人们认为这是人类酿成的大错,不停地忏悔祈求得到上帝的宽恕的镜头频频可见。

另外,影片也反映了基督教文化里的“重生”的观念。基督教徒始终相信上帝是人类的救主,生活中遇到了难题,只要相信上帝在自己的身边,难题也将迎刃而解。当他们虔诚地向上帝和耶稣基督敞开心扉时,他们的生命就完全地改变了,就像获得了重生一样。而当灾难临头时,相信上帝就在身边并向上帝敞开心扉时,便能获得救赎,得到重生。在影片中,面对着世界末日,总统选择留言与民众一起忏悔,意大利总理选择待在教堂忏悔,与教堂一起消失,都反映了重生的观念。电影里带有基督教色彩的语句和行为的出现,表明了基督教文化已深入美国人心,同时,也成为美国人民一种坚定的信仰。

结语

电影是一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艺术形式,从其拍摄、情节安排,到细节构思都包含并传承着特定的文化意义。作为一部好莱坞商业大片的《2012》也不可避免地包含了美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主流文化。“美国梦“、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及基督教文化都深深地体现在影片的故事内容中。我们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要体会到影片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蕴。同时,也要更客观地看待国外的价值关念与文化意义。

[1]朱世达. 当代美国文化与社会[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第152页.

[2]王加丰、周旭东. 美国历史与文化[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9

[3]戴特斯曼等著,陈国华译. 美国文化背景第三版[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1

[4]罗选民. 英美社会与文化[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9

[5]郑树森. 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电影馆丛书[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6]胡立新、方拥军. 好莱坞大片的极端文化价值观批判[J]. 文艺争鸣,2006年第4期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0.027

高伟华,(安徽省淮北市,1983.1—),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比较文学。

徐建纲,(内蒙包头人,1961.1月—),教授,硕士生导师。英美文学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影视文学。

猜你喜欢
阿德里安杰克森英雄主义
看不见的隐形黑手
犯错的母亲
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求P图时脑子进的水
棒球初体验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
阿德里安·莱恩电影中的人性命题
消解英雄主义:反讽与直观——《骑兵军》阅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