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懒”偷出的经典

2011-11-16 04:21陈亦权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1年10期
关键词:偷懒铁棒指挥家

陈亦权

“偷懒”无疑是个贬义词,但若能“懒”出一种境界,那就不一样了。遥控器、方便面、洗衣机,这些东西无一不是因为“懒”而被发明出来的。“懒”是一种态度,把我们从繁乱的琐事中解放出来;“懒”是一种智慧,让我们探究删繁就简的生活与工作技巧;“懒”是一种境界,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史博是19世紀最重要的德国音乐家之一,从小热爱音乐,18岁就进入了当时最为著名的柏林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与交响乐指挥。当时的音乐学院每天都有两堂体力课,因为在之前的100多年里,指挥并没有什么象征性的工具,有的乐队指挥喜欢用脚蹬地,蹋出节奏,有的则喜欢挥动手绢,而当时最为流行的是用一种重达十来斤的铁棒指挥,指挥师提着铁棒按着节奏捅地面,发出“砰砰砰”的声音。

所以,当时的乐团指挥每完成一场表演,都会被累得腰酸臂痛,因此,学院里对学生们的体力要求也非常高。每次当老师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史博都会从内心里讨厌这根铁棒,他觉得这根铁棒拿得这么累,指挥师们哪还能聚精会神把精力全部用到音乐指挥上?

可是当史博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老师毫不留情地批评了他一顿:“铁棒是最神圣的指挥工具,哪个指挥家离得开它?”接着,老师还告诉学生们说,法国有个音乐家曾经带病指挥,结果体力不支,不小心把铁棒砸到了自己的脚背上,后来还因感染溃烂而送了性命。

史博嘴上不回应,心里却想:“那位音乐家的精神虽然很值得肯定,遭遇很值得同情,但是他的牺牲值得吗?”史博心里有自己的答案。从那以后,每次大家在练习臂力课时,史博就装生病,躲在教室或者宿舍里研究音乐。臂力虽然比不上同学们,但是因为把更多的精力都用在了音乐上,史博的造诣已远远高过了所有同学。

毕业后,史博凭着自己高超的音乐才华,进入了德国最著名的交响乐团,成了一位小提琴演奏师,还要进行幕后的音乐创作。1820年,史博跟随乐队去英国伦敦进行一场皇族演出,然而刚到英国,乐队的指挥师就生病了,别说拎这么重的一根铁棒,就是站都站不稳。乐队虽然有几个替补的音乐师跟随,可是指挥师却只有一个。正当所有人都为此而忧心忡忡时,史博对指挥师说:“让我来指挥吧!”

尽管指挥师对这位懒惰的年轻人有些排斥,但是身在异国,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答应了他。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到了表演的那天,史博并没有拿着那根铁棒上场,而是手执一根精心制作的小木棒作为指挥工具,这根小木棒非常轻盈,能够在空中划出非常优美的旋律线,因为身体不受铁棒的束缚,他还配上了非常优美的肢体动作。结果,史博的表演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这一次的成功表演,让史博迅速成为了乐队的新指挥师,而史博就一直用这种质轻性韧的白色木棒作为指挥工具,这种指挥工具很快得到了全世界指挥家的借鉴模仿,从此风靡世界乐坛,数百年经久不衰,成了一个不朽的经典。

相信在现场或电视中观看过交响乐演出的同学不在少数,但对指挥家手中的小棍产生过兴趣的同学却少之又少,这就是我们不能如本文作者一样写出如此饶有趣味的文章的原因所在。很多同学常常苦恼于作文不知道写什么内容,其实生活就是我们写作的“活水源头”,只要我们多观察,勤思考,成就佳作并非难事。

同学们收集素材时往往对名人类素材情有独钟,总觉得名人类的素材更典型更具说服力,但同学们也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名人类的素材往往因为被滥用而显得陈旧,很难出新。这篇文章的主角史博并非大家耳熟能详的名人,但他的故事却十分有趣。多关注这些“非主流”人物身上的逸事,我们在运用素材时自然就能避熟就生,新意迭出。

猜你喜欢
偷懒铁棒指挥家
没有绝对的天分,也没有绝对的天才——指挥家陈琳专访
铁棒锤质量标准研究
做个“偷懒”的英语教师
曼妙地走在五线谱上
——访女指挥家、作曲家朱婕
学会“偷懒”学会放手
“偷懒”中的商机
找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