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命教育的缺失与改进

2011-11-16 03:21马颖芝
新课程学习·中 2011年7期
关键词:感恩尊重生命教育

马颖芝

摘要:对人的尊重,必须落在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对于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唯一性的尊重。巴枯宁也说过:一个人只有尊重、热爱所有的人性和自由,同时也只有当他自己的自由与人性受到所有人同样的尊重、热爱支持时,他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人。尊重学生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还是教师打开学生心扉的第一把金钥匙。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只有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关键词:生命教育;感恩;尊重;新课标

近日,一名汪姓旅日留学生回上海后,在浦东机场与前来接机的母亲因学费问题发生争执,随后连刺母亲数刀的事件又一次引起了大众的喧哗。其实,近些年,有关大学生或青少年心理失常的事例不时见诸报端。然而,无论是大学生还是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在幼年、童年期接受的不当教育造成的。为何他们会用如此过激的手段来应对人生的苦恼和挫折,为何面对至亲的生命时是如此的轻率?面对这些困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身上缺乏的关于生命教育的诸多方面进行了思考:生命教育,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它主要是帮助人们认识并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主动思索生命的意义,找出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定位,提升生命的质量。笔者认为,今天的青少年身上,至少缺乏了以下三方面的生命的教育。

一、不珍惜生命,不能感受生命的珍贵

生命最可贵,不管一个人何等有学问,何等能干,何等勇敢,他都要面对死亡这一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可是,一些青少年遇到一点挫折和苦恼,动辄自杀,自杀已经成为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据统计,24.39%的中学生曾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还有,青少年与他人发生一点矛盾,就拳打脚踢甚至兵刃相见,这在各个学校已经屡见不鲜。面对这些现象我不禁反思:为何有那么多青少年一受委屈,就想不开,拿生命“开玩笑”?青少年就如此“弱不禁风”?孩子是家长、老师等大人塑造的结果,他们的问题其实正反映出我们大人教育上的问题。

二、不会感恩,不懂感恩

感恩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部分。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势必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这种在冷漠中长大的孩子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更不懂得尊重他人,有的人结束生命的理由仅仅是让父母或者老师难过。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增强认为:“现在有些学校开设的感恩教育课,实际效果并不大。”而近日,广东一中学组织学生跪父母的事例更让许多专家,学者不置可否,这一跪学生就懂得感恩了?就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懂得和理解父母、老师了?

当前,“重技术、轻人文”的专业教育大道其行,教育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却被忽略:怎么与人和谐相处,怎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这些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话题被遗忘。

三、缺乏挫折教育

人生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万事如意。由于绝大多数青少年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平时需要什么,父母全都及时满足”。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理承受力较弱,一旦遇到一点打击和苦恼就不知所措,觉得不能接受。父母倾其所有,为孩子营造一个可以遮风避雨、隔绝生计烦恼的“温室”,可“温室”里的“宝宝”不能永远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当他离开“温室”,无法适应紧张而激烈的社会生活时要么自杀,要么杀人。几年前,清华大学一位来自川北义陇县的新生自杀的消息,一时掀起轩然大波。这位成绩优秀的大学生从小学习外的所有大小事情均由父母包办,且养成好强好胜的孤僻性格,考入大学后,不知衣服怎么洗,又怕同学嘲笑,因而写下遗书从高高的学生楼上跳下。又如,江苏某重点中学的学生,因为上课扰乱课堂纪律而被班主任老师批评,回家后又受到家长的责问而割腕自杀。还有因为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而把利刃捅向自己的亲生父母的事例举不胜举。由此看来,单纯的物质满足来替代精神满足的教养模式,只重智力培养忽视心理健康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十分不利。

生命教育顺应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思想品德新课标的一个重大突破。2003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与原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增加并突出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新课标规定,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意义,体现生命的价值……”,这些规定标志着对初中生的生命教育在我国扬帆启航。

肖川博士说过:对人的尊重,必须落在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对于个体生命的独特性、惟一性的尊重。巴枯宁也说过:一个人只有尊重、热爱所有的人性和自由时,同时也只有当他自己的自由与人性受到所有人同样的尊重、热爱支持时,他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人。尊重学生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还是教师打开学生心扉的第一把金钥匙。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只有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笔者认为,要使课堂焕发出生命,使学生重视生命,尊重生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启发教师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实施生命化的教育

实施生命教育,必须首先培养教师的生命情怀,让其在教学实践中实施生命化的教育方式。但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教师因为缺乏应有的生命教育,缺乏健全正确的生命观,以至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没有把尊重学生当做最好的教育,于是不尊重学生的人格、伤害学生的感情和尊严的现象仍然严重地存在着。2008年,某地一所中学在秋季学期开学这一天,因为老师检查假期作业,一名男同学由于没有完成作业而拿刀砍向自己的班主任老师……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在众目睽睽之下做出如此的举动?这名学生的行为肯定有家庭、社会的原因,可是学校和老师的教育不当也有关系啊。

所以,进行“生命教育”,首先要求教师教人先正己,育人先爱人,让尊重生命成为师德的重要支柱。提升教师自己的生命意识,热爱学生,关怀学生,创造一个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这对青少年普及生命教育无疑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实施分享与体验的教学,使生命教育触及灵魂

真正的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所以生命教育要通过体验教学来实施。体验教学就是通过戏剧、角色扮演、模拟情境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境”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然后彼此分享。在教学“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一课后,我让学生星期六当一天家:购买一天吃的菜和必需品,帮妈妈做一天的家务,如洗衣服、搞卫生、烧饭、洗碗等,然后让父母评分,最后写一篇体会在班上交流。这样的生活体验,能让学生尝试自立,懂得劳动艰辛和劳动光荣的道理,体验父母的辛劳,从而达成“孝敬父母理解父母”的教学目的。

(3)生命化课堂教学必须学会赏识,发扬宽容精神

教师应该给学生以关爱和激励,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不断给予肯定、赞赏、鼓励,欣赏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交往、合作、自信、勇气、创新乃至创造等精神。翻开上一届初三(7)班的学生写给我的纪念册,看到每个孩子稚气的却是真挚的语言,“老师你的认真的态度使我们都不得不认真呢,谢谢你三年来交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处事的原则,你的目光总是充满真诚,你从不当众批评我们,总是激励我们,理解我们,赞赏我们……”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赏识学生还要求我们发扬宽容精神。宽容不仅是指知识上的宽容,更意味着对学生行为的宽容。知识的获得不可能一蹴而就,个体的成长也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我们以宽容之心来保护和帮助学生,在等待中实现双方的共同成长。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根本是理想人格的培养。“教育不是制器,而是育人”。生命教育呼唤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让我们的教育在生命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浅谈思想政治课中的生命教育,2008.

[2]我们需要怎样的亲子关系.教育文摘周报,2011.

[3]方显岩.生命教育:思想品德新课标的亮点.2004.

[4]肖川.教育究竟要达到怎样的目的.

(作者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二十四中学)

猜你喜欢
感恩尊重生命教育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