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教学课件制作误区

2011-11-16 03:21杨飞燕梁志军
新课程学习·中 2011年7期
关键词:整合误区数学

杨飞燕 梁志军

摘要:为了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为了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教学课件。就高中数学教学而言,剖析了课件制作存在的误区,提出怎样的课件才是学生所需,怎样的课件设计才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最终阐释了多媒体与课程之间整合的真正意义,明确了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件;误区;整合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了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为了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教学课件,数学教师也不例外。

数学教学之所以被称之为“思维的体操”,在于它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聚合式思维、发散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的最理想的学科之一。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经历了从制作简单的幻灯片,到自制课件,再到通过网络共享专业人士制作的软件。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的教学水平提高了,同时我更体会到了今天课件制作中存在着“三大误区”。

误区一:部分教学课件等同于“电子读物”,完全代替了教师的教学

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利用教学课件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将许多东西都呈现给了学生,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信息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是课件完全代替了教师的教学。更有甚者,利用教学课件代替大量板书,仍使用传统观念——“满堂灌”教学。由于学生失去了笔记时间,这样就呈现出比传统教学还差的教学效果。学生被动接受大量繁杂的知识,没有真正实现记忆过程,就像一掠而过的微风,没留下多少痕迹。

误区二:部分教学课件展示了完美的教学内容,无意识地制约了学生的想象

课件中优美的画面优化了学生的视觉环境;课件中完美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师水平的高深;课件整体设计的和谐让人感觉是一种享受。而作为制作者,您是否意识到其中的完美教学内容甚至是科学严谨的结果,在45分钟内快速展现于学生眼前,将会严重制约学生的想象,限制住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完全陷入无条件接受的漩涡,仅将教学内容记忆为定式。这不是完全与我们新课程改革目标相悖吗?

误区三:大部分教学课件缺少“个性化”设计,导致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化”

致力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对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要求。用课件辅助教学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但又由于课件本身缺少“个性化”设计,大多数着眼于协作性学习方式,缺乏其他学习方式的选择,反而使得学习方式固化于单一的协作性学习了,这不是与学习方式多元化的要求相悖吗?既然如此,怎样的课件才是学生所需,怎样的课件设计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我作为一个高中数学教师,在经过一年的实践后,觉得课件中需“美”中求“实”,“全”中有“缺”。我们的教学应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做实、做好。美国建构主义心理学家“发现法”的倡导者布鲁纳曾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兴趣。”数学自身的魅力,就在于探索学习者未知的知识领域,所以,课件制作者需要不断地改进设计,充分利用“问题”吸引学生,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極主动,并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从而启迪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学会发现问题的质疑能力。这正是课件中需要“美”中求“实”的重要环节。

“教学不是灌输知识作为结果的,而是指导学生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布鲁纳曾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瑞士建构主义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指出过:“教育意味着培养创造者——而不是只会踩着别人脚印走路的人。”“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从这个意义上看,数学是无法灌输的,是难以讲授的,只有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学好数学。想象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标,把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加工改造而产生的某一种新事物或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既然是过程,就需要时间与空间的保证,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也必须给予学生自由、独立思考的时间。“全”中有“缺”就是指此部分的设计。“全”是每个老师都会注意的,而“缺”就不一定注意了,所谓的“缺”就是指在课件中需有意设计留给学生的空间,是避免无意识地制约学生想象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也将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良好的基础。

现在的课件设计普遍提倡协作性学习,认为协作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有利于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但我认为除了提倡协作性学习方式以外,还应该有其他的学习方式可供选择,比如说个性化学习:每一个人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观察角度、观察方式,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所有的学生采用同一种方法去学习,这样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就显得十分重要(当然在此基础上如果重视团体间的协作,将能发挥最大的学习效率)。因此,不难得出,任何一个优秀的课件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调查、研究、设计和制作过程,但也无法适合每一个学习人群。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知识具体化,整体内容分解化,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影响他们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整体感知等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主张“抽象——具体——抽象”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抽象的、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具体化,但是具体化了的知识必须适时提升到“抽象”这一层面的一种教学过程。这样,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学生的各种能力、智力也得到了发展。

就像古人所说“金无足赤”,我觉得,没有完美的课件,也没有永远优秀的课件。今天的学生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不可能适合明天的学生,这是课件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因此我们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而不是单纯地应用技术,应当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果,能使学生完成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课件应用在体现多媒体功能的同时,更要充分体现学科自身的特点,注意学科本身特点的发挥。而且课件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进一步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信息技术应用真正为新课程环境下的教育教学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吴起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整合误区数学
冬季洗澡的误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