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峰
摘要: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通过课外精心组织好实践活动、课内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巧用诗词成语俗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提高;学习;生物学兴趣
高中生物教学中,只有培养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化为主动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全面的发展。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呢?
一、精心组织实践活动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的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活动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激发学习兴趣。在讲述膝跳反射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下,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的知识,学生马上就能明白足弓的结构与其生理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这是其他方法难以达到的效果。
二、巧妙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及智能水平,符合从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原则,才能有利于创设问题情境。在提问前要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材料作为铺垫,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
如在介绍“遗传”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几乎同声回答:“可能的。”“为什么呢?”同学们议论纷纷,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
三、巧用诗词成语俗语
例如,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描述了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及根的作用。又如宋词“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的惟妙惟肖。引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申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递过程。用“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的会打洞”来说明生物界遗传的普遍现象。学生听来有趣,简单易懂,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四、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知识、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得很紧密。这涉及学生的生活、生存、身体健康等,学生是很感兴趣的。
例如,体育课长跑时,氧气消耗量很大,呼吸加快。结合如何调整呼吸频率和深度,提高呼吸的质量,从而提高长跑的成绩;应用所学有关营养方面的知识,设计自己一日三餐的食谱等这些和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学生特别关注,另外要加强实验教学,实验课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很紧密的教学活动,故教师要努力开发和创造学生实验的资源和条件,让学生多做实验,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验证,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之,激发学生兴趣的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斷地积累探索。
参考文献:
周平儒.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中小学电教.
(作者单位 河南省方城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