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鲜艳
摘要:从课程实施的活动空间来看,课堂是最主要的基地。课堂教学中最重要、最直接的资源是课堂资源,包括教材、教学工具、社会生活、学生资源等等。教师要充分挖掘以上资源,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资源;有效利用
课堂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对教学有用的物力和人力。只要是能在课堂实践中激发学生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一切物力和人力,都属于教学资源的范畴。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有效课堂教学准备、策略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一、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的第二次生命
教科书是教学的依据,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资源。教材中的材料是经过精挑细选,具有较高典型性的,如果能认真备课,吸收消化,灵活运用,同样也能激发学生兴趣。
1.注重体验,提炼教材内容的生活性
教学中要尽量发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社会与现实生活的素材,使材料回归生活,实现教材由“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的转化。
2.潜移默化,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人文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点石成金,切忌空洞说教。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且用适当的方式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乐于接受教材中的思想道德因素。
3.精心设计,使教学方式呈现多样性
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应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二、选择性地开辟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的广阔天地
教师既要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巨大的作用,又要看到它工具的本质。多媒体课件的便利和优势再多再好,它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是课堂的一种有效资源。因此,电教媒体的选用一定要适度。教师在使用媒体之前,要认真研究,全面把握媒体的性能,解决重点、难点。在使用时,边用边讲解,避免学生从兴趣出发,盲目接受知识。多媒体使用得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广泛性地开启社会生活实践资源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社会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可以选择的社会生活实践的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任务要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在活动开始阶段,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可以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文摘、百科全书等)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
四、适应性地点燃学生课堂交流的思维火光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在政治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开发人的创造潜能,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学从单纯地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要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就必须在整合开发课程资源上下工夫。
五、艺术性地捕捉课堂教学的意外资源
政治课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系统,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不可能完全按老师预先认真准备、精心设计好的思维轨道运行。因此,课堂教学中意外情况的出现是正常的。
1.明断暗收,巧妙迁移
对于那些在课堂上喜欢出风头、搞恶作剧的学生,教师要以足够的爱心和善意去理解他们的行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感受,肯定他们的长处。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灵光一现”,让创新思维的“花絮”在课堂上绽放。只要能达到目的,就得不计学生过失,吸收他们的合理见解,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2.随机应变,化解窘境
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瞬息万变,情况错综复杂。由于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客观因素,教师要随机应变,及时准确地对意外状况作出判断,巧妙地将意外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这样既可使自己摆脱“众目睽睽”的难堪,又能使课堂意外转化为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
3.借机施教,深化认识
课堂教学完全依照教学设计的方案去实施的做法在实际操作中是很少的,很多时候都可能因突发事件而要做一些适当地调整与改变。如果教师对这些突发事件把握得好,就可以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结论,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化腐朽为神奇。
4.幽默感人,知情知理
风趣幽默的语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学生耳闻老师幽默风趣的“弦外之音”,就能领悟到老师的意图和用心,从而做出知心、知情、知理的反应,并及时地改正自己的行为。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需要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在教学中不断积累、不断充实、不断反思,才会有睿智的谈吐、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文化知识、真诚细致的人文关怀、独到的人生感悟……这些都是学生终身受益、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
参考文献:
[1]刘岚.给政治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1.
[2]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欧阳芬.高效教学技能十项修炼.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8.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灵溪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