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蕾,位 丽
(1.盐城工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2.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工程系,江苏 盐城 224005)
移圈针织物的产品设计与制作
宋晓蕾1,位 丽2
(1.盐城工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2.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工程系,江苏 盐城 224005)
探讨了移圈产品的设计与工艺。根据直接在针床上移圈形成网孔的原理,设计出波浪状和方孔状花色移圈组织共2款;根据后针床的平移参与移圈形成网孔的原理,设计出树枝状移圈组织1款。以36.7 tex×2(16S/2)和29.2 dtex×2(20S/2)棉毛腈混纺纱为原料,对3款织物采用的工艺规格、编织设备、组织设计等进行了介绍。试织结果表明,经编织所得移圈针织物外观与设计效果基本一致。
针织物;移圈组织;产品设计
针织面料具有良好的弹性,质地柔软、吸湿透气性能优越;针织服装穿着舒适、无束缚感,易贴身合体,即使是宽松造型的针织服装,也能体现人体曲线[1]。移圈是针织物组织中一种常见的花色组织,可形成孔眼、凹凸、扭曲等花色效应,移圈织物一般透气性较好,主要用于毛衫、女性时尚内衣等产品。笔者根据移圈组织花色外观的形成规律进行了产品设计与制作,现对织物规格、编织设备、组织设计等作一介绍。
移圈组织是在编织过程中转移线圈部段形成的织物。通常将转移线圈针编弧部段的组织称为纱罗组织,而转移线圈沉降弧部段的组织称为菠萝组织。由于纱罗组织的实际应用较多,习惯上称其为移圈组织[2]。
移圈针织面料可分为单面和双面两类。单面移圈是按照花纹设计在纬平针组织基础上进行,双面移圈则是在罗纹或双罗纹组织基础上,转移部分线圈而成[3]。
选用36.7 tex×2(16 S/2)和29.4 tex×2(20 S/2)棉毛腈混纺纱,颜色为卡其色。
针织工艺可以加工的纱线种类很多,为保证针织过程的顺利进行,针织用纱需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延伸性,以便能够弯纱成圈,纱线的捻度和纤度均匀且偏低,纱线抗弯刚度低,柔软性好,且表面光滑,摩擦系数小[2]。
移圈组织可在圆机或横机上进行编织。设计在圆机上编织的移圈花形时,需保证花高、花宽和移圈路数分别被设备总路数和织针总数整除[4]。本试验采用设备型号为KH-868/KR-838的针织横机,机号为9针/25.4 mm,针板长度120 cm。
根据移圈组织花色外观的形成规律进行产品设计,设计原理有以下两点:一是编织时在针床上直接挑洞,设计出波浪状和方孔状移圈组织各一款;二是编织时在前、后针床之间移动针床进行挑洞,设计出树枝状移圈组织一款。
2.3.1 波浪状移圈组织
织物规格:纵密23横列/5 cm,横密15纵行/5 cm。
设计原理:在前针床上直接挑洞,转移相邻纵行间线圈的针编弧,加以特定规律形成波浪状单面移圈组织。
组织设计:在平针组织基础上按照图1进行组织设计,一个完整的组织循环中包括12个纵行、22个横列。第一个横列中,所有织针全部参与编织,形成一个完整的线圈横列,随后,将第2枚织针内线圈转移到第1枚织针内,第2枚织针处产生一个网孔;第二个横列仍然是所有织针参与编织,且连续编织2个横列后,将第3枚织针内线圈转移到第2枚织针内,第3枚织针处产生一个网孔。依照编织图设计进行往复操作,完成22个横列编织即可在织物表面呈现波浪状花纹效应。图2为经过编织形成织物的实例。
图1 波浪状移圈组织编织示意Fig.1 Weaving fi gure of wave-like loop transfer structure
从图2可以看出,移圈组织在织物正面形成凹凸的网孔效应。选用卡其色纱线,织物的表面特征明显,直接挑洞方法简洁,且移圈发生在连续两个横列的编织之后,因此,形成的网孔呈现急斜纹趋势,波浪状网孔效果显著。经过编织所得实物的外观与编织图设计效果基本一致。
图2 波浪状移圈针织物实例Fig.2 Photo of knitted fabric with wave-like loop transfer structure
2.3.2 方孔状移圈组织
织物规格:纵密18横列/5 cm,横密15纵行/5 cm。
设计原理:采用直接挑洞法,在前、后针床之间编织,通过转移正面线圈的针编弧,形成具有方孔外观效应的双面移圈组织。
组织设计:在1+1罗纹与1+2罗纹间隔配置的罗纹组织基础上,按照图3进行组织设计,一个组织循环包括12个横列。具体步骤分为3步:第一步,连续编织3个横列的基础组织后,将前针床的第2、4枚织针内线圈分别转移到前针床的第1、3枚织针内,后针床所有线圈不动;第二步,连续编织6个横列的基础组织后,将前针床第1、3枚织针内的线圈分别转移到第2、4枚织针内,后针床所有线圈不动;第三步,连续编织3个横列的基础组织。如此往复即可在织物表面形成规则方孔状外观,经编织所得实例见图4。
图4 方孔状移圈针织物正面实例Fig.4 Photo of knitted fabric with square hole shape loop transfer structure
从图3和图4中可以看出,由于采用前、后2张针床参与编织,但只转移正面线圈,在织物正面呈现规律的网孔,正面线圈凸起,反面线圈凹进。经过编织所得实物的外观与编织图设计效果基本一致,为凸显织物的方孔状外观效应,图4为经过横向拉伸后拍摄而得。由于罗纹组织的正反面线圈不在同一个平面,因而沉降弧的弯曲和扭转较大,且部分线圈的转移造成张力不匀,因而产生较大的横向收缩。
2.3.3 树枝状移圈组织
织物规格:纵密17横列/5 cm,横密12纵行/5 cm。
设计原理:在前、后针床之间通过移动针床进行移针挑洞,依次转移相邻两纵行线圈的针编弧,形成具有树枝外观效应的移圈组织。
组织设计:在平纹组织基础上,借助后针床部分织针参与移圈,按照图5进行组织设计,一个组织循环包括10个横列。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编织一个完整横列的平针组织后,将前针床第2、3、4枚织针内线圈分别转移到后针床相应3枚织针内,随后将后针床向左移动一个针距,并将后针床3枚织针内的线圈对应地转移到前针床第1、2、3枚织针内,此时第4枚织针处产生一个网孔,与此同时将后针床向右移动一个针距,回到初始位置;第二步,编织一个完整横列的平针组织后,将前针床第2、3、4、5枚织针内线圈分别转移到后针床相应织针内,同样将后针床向左移动一个针距,并将后针床织针内线圈对应地转移到前针床第1、2、3、4枚织针内,此时第5枚织针处产生一个网孔,同样将后针床向右移动一个针距,回到初始位置;依此循环往复操作,直至第五步完成后,需进行第二次移针,从而在第5个横列产生2个网孔,依次类推,直至第10个横列处仍然是2个网孔。如此往复即可得到表面呈现树枝状花纹效应的移圈织物。经编织所得实例见图6。
图5 树枝状移圈组织编织示意Fig.5 The weaving fi gure of dendritic loop transfer structure
图6 树枝状移圈组织实物实例Fig.6 Photo of knitted fabric with dendritic loop transfer structure
从图6中可以看出,由于后针床只参与线圈转移,并没有参与编织,因而形成的移圈组织仍是单面组织。编织过程中,每步设计都采用多枚织针同时转移到后针床,并最终转移到相邻织针内,使得线圈转移过渡平稳,织物表面平整,纱线受力均匀。经过编织所得实物外观与编织图设计效果基本一致。
试验采用KH-868/KR-838针织横机,以36.7 tex×2和29.4 tex×2棉毛腈混纺纱为原料,根据S移圈组织花色外观的形成规律进行产品设计。一是用直接挑洞法设计出波浪状和方孔状移圈针织物各一款。其中波浪状移圈织物是在平针组织基础上进行挑洞,而方孔状移圈是以变化罗纹组织为基础,对前针床线圈进行转移产生网孔,罗纹是双面组织,且移圈较为频繁,因而产生织物的横向收缩较大。二是通过后针床的平移参与移圈形成网孔,设计了树枝状移圈针织物一款,设计时采用多枚相邻织针同时移圈,形成织物表面平整,纱线受力均匀。经过编织形成织物与编织图效果基本一致,为新型移圈针织物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适应人们对针织产品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1] 谭磊.针织服装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2] 龙海如.针织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3] 李志民,罗欣.移圈针织圆纬机的性能与品种开发[J].现代纺织技术,2004(4):7-9.
[4] 宋艳辉,左中鹅.竹纤维移圈网眼面料的开发[J].针织工业,2009(7):6-7.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knitted fabric with the loop transfer structure
SONG Xiao-lei1, WEI Li2
(1.School of Textile and Clothing Engineering,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224051, China; 2.Department of Textile Engineering,Yancheng Textile Vocational College, Yancheng 224005, China)
This paper described two kinds of formation principles of the new-fashioned loop transfer structure,One is picking holes directly when weaving, then a kind of wave-like loop transfer structure and a square hole shape are given. The other is moving the needles in different needle bar to pick holes when weaving, then a kind of arborization loop transfer structure is obtained. The 36.7 tex×2(16S/2) and 29.4dtex×2(20S/2) cotton wool and acrylic yarn was used as the raw materials in the research. Finally, the loop transfer fabrics are achieved by the flat knitting machine according to the design results, which gives a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ly loop transfer structures.
Knitted fabric; Loop transfer structure; Product design
TS184.13
B
1001-7003(2011)11-0034-03
2011-07-10
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0年度立项课题(2010-R-16462)
宋晓蕾(1982- ),女,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针织工艺设计及产品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