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振松
广州美术学院陶瓷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 广州 510260
珐琅彩瓷的工艺成就及美学价值(二)
肖振松
广州美术学院陶瓷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 广州 510260
珐琅彩瓷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是将铜胎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器上而创新的一种彩瓷。珐琅彩瓷在清廷档案中称为“瓷胎画珐琅”,后人称“珐琅彩”,在收藏界也被称作“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及其精细的彩绘瓷器,极少部分也被皇帝用于犒赏功臣。
(续上期)
珐琅彩瓷的制作工艺分为胎瓷制作、珐琅料配制、和彩绘烧制三个阶段。
珐琅彩瓷的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但器型却是先由造办处设计,绘制好器型图稿,呈皇上御览,有的还经过皇帝亲自修改,像乾隆皇帝就多次御笔修改器物形制。应允后交与宫内木作制成木模。木制模型呈览应允后再送到景德镇御窑厂交与督陶官制胎。其胎骨及釉子均以御窑厂最上等的原料,由技艺最精湛的艺匠精工细作。在烧制好的瓷胎中,再精心挑选胎骨致密细腻,胎体俏薄精致,釉质洁白明净的解运回宫。除康熙创烧时期的珐琅彩瓷胎外壁为不施釉的涩面外,此后的瓷胎均为内外施釉。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有少部分的青花双圈款是由景德镇御窑厂在坯胎上写好烧制成瓷再解运进宫。
由此可见,一件珐琅彩瓷的白胎要经过一道道严格的审验而且是最高规格的审验方才成器!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以前,珐琅料均由国外进口,此后宫廷造办处自炼珐琅料取得成功,珐琅料逐步国产化。珐琅料的制作是将能够形成玻化物质(即釉质)的材料、和能够呈色的金属氧化物或相应的盐类物质、以及相应的熔剂经过粉碎、混合、煅烧、熔融后,倾入水中急冷得到珐琅熔块,再经细磨而得到珐琅粉料。在将珐琅料施于瓷胎上时,还须用植物油剂(乳香油和樟脑油)将粉料进行调制。而在绘制时又必须根据设计图稿的设色来配制颜料。所以,比起以前的彩瓷来,珐琅彩瓷的料色及其丰富,它开辟了我国陶瓷历史上一片全新的天地,将我国彩瓷艺术推上了一个历史的峰巅。
珐琅彩瓷最出彩的应该是其绘画施彩。珐琅彩的绘画大多出自宫廷御用纸绢画的画稿。据记载,从康熙到乾隆画供奉职的名画家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王原祁、蒋廷锡、郎世宁(意大利西洋画家)、冷梅、唐岱、高其佩、邹一桂、袁江、董邦达、金廷标、李世倬、沈睴、袁瑛、王敬铭、钱维城等等。这些画稿及图案纹样先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后,由宫廷画师用宫内密制的珐琅彩料精心地描绘于瓷器上。在宫内奉职画珐琅的画师先期主要是原铜胎画珐琅的,如来自广东的张琦、邝丽南。稍后也还有来自景德镇画瓷器的艺人,如宋三吉、周岳、吴大琦等。后来,一批宫廷画院画家也参与了画珐琅瓷,如贺金昆、戴恒、邹文玉、汤振基、谭荣等。其中宫廷画师邹文玉屡获皇上赞赏。珐琅彩瓷上的题词、印章、落款等都各有专人分工,包括题词的临摹、字体都由皇上亲自指定安排,据记载,底款为原武英殿修书处奉职,后调造办处的徐同正书写。珐琅彩瓷器上的诗句为武英殿待诏戴临题写。所有绘制工序完成后由宫廷造办处烧造。珐琅彩瓷的制作工艺,关键的是其彩绘工艺。在实际制作过程,每个制品的装饰效果不同,其彩绘工艺技法也不同,工序也就更加繁杂,有的还需经过数次彩烧才能完成。陶瓷彩绘工艺是为陶瓷装饰效果服务的,一般是因料施艺,由彩料的性质决定彩绘的工艺,而随着人们对彩料性质的掌握又能够创造出新的彩绘工艺,从而表现出新的装饰效果。另一方面,为达到某种装饰效果,陶瓷艺人们也会创造出新的工艺手段和彩绘技法,从而使得珐琅彩瓷的装饰语言日趋丰富,所创作出来的珐琅彩瓷也更加多彩多姿。
一件珐琅彩瓷的制作要经过以下的主要程序:
由上述可见,完成一件珐琅彩瓷,必须是精良的瓷胎与精细的彩料加上精美的绘画相结合,因此每一件珐琅彩瓷都是极其精致完美的艺术品,其工序之繁杂,成本之高、工艺之精、所耗人力财力之巨,均非地方和民间所能企及。
从前面所述康雍乾珐琅彩瓷的创烧与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它同时也是陶瓷彩绘工艺不断创新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的过程。珐琅彩瓷成功地将铜胎珐琅的材料及技术移植到瓷器上来,其意义不仅仅是创烧了一个全新的彩瓷种类,而且也带来了一系列陶瓷彩绘工艺上的技术革命与创新,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彩瓷历史的发展,对后世乃至当今的陶瓷彩绘艺术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清代以前的五彩瓷器的彩绘工艺,是在瓷器的釉面上将煅烧研磨后的原生矿物颜料,用水或胶水调制填涂于画好的纹样上(除矾红略有洗染外,其余均为平涂),然后经800℃以上温度烧成。而自从康熙时期创烧了珐琅彩瓷后,也相继创新了一系列陶瓷彩绘新工艺。
首先,在瓷胎上引入了画珐琅工艺后,便在陶瓷彩绘上开始采用油剂调制颜料,正是这一工艺革新使得陶瓷彩绘大量采用洗染技法成为可能,比起此前的五彩瓷,敷色工艺由“填”发展到“彩”。应该说,这在中国彩瓷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正是敷色工艺由“填”发展到“彩”,才使花叶有了阴阳向背的变化,色彩有了深浅浓淡之分,画面的艺术表现力也更强。
其二是粉底的运用。此前五彩瓷的颜料是原色直接敷着于瓷胎上,是透明的,俗称“落地彩”。而珐琅彩瓷则在粉底上以色料进行晕染,烧结后呈乳浊状,由于失透使得料色更加粉润华滋,大大丰富了颜料的色阶,使得色彩更加丰富、更加柔和细腻,画面也更加精致秀丽。在陶瓷彩绘上不仅可以达到中国工笔国画的艺术效果,而且还能表现出西洋油画的空间感和物象的质感。
三是借鉴铜胎掐丝珐琅工艺,运用双钩填料洗染的技法,绘制缠枝花叶、卷草花叶、图案边纹。这与创烧于明代成化时期的斗彩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料色却更加粉润华滋,纹饰更加精美秀雅。尤其是在双钩纹样内施粉底洗染,使整个纹饰更加娇妍华美。使得瓷器同样能表现出像金银器皿一般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宫廷艺术风格。
四是偶合色的运用(即两种不同的颜料调和成一种新颜色),极大地丰富了色域,极大地拓展色彩的创作空间。由于合(读ge)色工艺的运用,比起此前的五彩瓷,陶瓷颜料的色相大大的丰富起来。陶瓷颜料的合色,不仅仅是色彩学意义上的调色,因为其颜料调配合成后还要经过800℃高温烧制,在高温下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所以,珐琅颜料的合色要复杂的多。由于合色工艺的运用,使珐琅彩瓷的色彩更加绚烂多姿,艺术表现力更强,技艺人员不仅可以遵从客观物象“随类赋彩”,也能表达作者主观意象创造性运用色彩。陶瓷颜料合色工艺的运用,同样在中国彩瓷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五是复烧复彩工艺的运用,使得诸如不同色相的接色洗染彩绘、色料地子上再行彩绘(如锦灰堆工艺)、施底料后复彩色料等彩绘技法应运而生。运用这些技法可以表现十分繁复而又非常精致华美的图纹。
六是油剂颜料与水剂颜料结合使用,使多种技法熔于一炉,极大地丰富了彩绘装饰语言,无论是描摹自然物象还是表达主观审美创意,都使作者有了更加灵活的表现手段。
七是轧道(俗称耙花)工艺,是一种在料地上耙花的彩绘工艺,即以竹针等利器在敷好色料的地子上划出花纹。烧制后像织锦一样华美,故又称作锦地。这在乾隆时期被广泛使用,形成了乾隆时期珐琅彩瓷的一大特色。
这些工艺技术上的改革与创新,极大地丰富了珐琅彩瓷的装饰手段,从而也极大地增强了珐琅彩瓷艺术表现力。诚然,在珐琅彩瓷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这些新工艺的应用,也逐步使珐琅彩瓷的装饰风格走向华丽繁缛,因此也逐渐失却了那份清丽俊雅。但笔者认为,这并非工艺本身所使然,而是时代崇尚所使然,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所使然,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在每个时代里,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统治的思想。这就是说,本身是社会的统治的物质力量的阶级,同时就是这个社会的统治的精神力量。”更何况是“庶民不得一窥”的珐琅彩瓷?事实上,宫廷艺术的风格从来都是由帝王喜好所决定的。但无论如何,珐琅彩瓷所创新的各种陶瓷彩绘工艺技法,开辟了一个绚丽多姿的彩瓷新天地,掀开了中国彩瓷历史崭新的一页,则应该是勿庸置疑的。
珐琅彩瓷从胎骨釉质到绘画设色均堪称一流,用精美绝伦来形容它毫不为过。珐琅彩瓷其胎瓷质地精良,胎骨俏薄精致,釉质细腻清澈绝对是同时期的佼佼者,就是拿到今天来说也堪称上乘精品。其画面纹样设计,及绘画敷色染彩绝非民间艺匠所能望其项背,艺术水准之高之雅也绝非其它彩瓷可以比肩,它体现了帝王的审美情趣,又凝聚了宫廷画家艺匠的美学智慧,应该说它代表了当时美学价值的最高境界。
首先,在胎瓷的形制上要求及其严格,珐琅彩瓷的器型必须先由造办处设计绘制造型,呈皇上御览应允后交与宫内木作制成木模,再次呈览应允后才可送到景德镇御窑厂交与督陶官制胎。其次,在材质上确保上乘,其胎骨及釉子均以御窑厂最上等的原料制作。接下来,在成型到烧炼等各个工艺环节,都由御窑厂技艺最精湛的艺匠和窑工精工细作。烧制好的瓷胎经严格拣选后再解运回宫制作珐琅彩瓷。由此可见,仅仅一件珐琅彩瓷的胎瓷就凝聚了上至皇帝下至窑工等诸多人的审美创意和艺术创作,因此可以说,即使是白胎瓷,它也是一件美仑美奂的艺术品。
珐琅彩瓷除了其胎瓷外,最能体现其美学特质的应该是它的彩绘装饰。而每个时期的装饰风格也就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美学价值取向,或者说体现了那个时代帝王的审美趣味。
康熙皇帝应该是一位历史上颇有建树的帝王,他开辟了清王朝的一个全盛时代,皇权稳固,国力充盈,商贸发达,文化繁荣。值得称道的是康熙对发展文化事业的巨大贡献,亲自主持纂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律历渊源》、《全唐诗》、《清文鉴》、《皇舆全览图》等,总计60余部,2万余卷。尤其是大力吸纳西方科学技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并且亲自向来华传教士学习代数、几何、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并颇有著述,如《数理精蕴》等。而在康熙皇帝高度重视与积极敦促下诞生的珐琅彩瓷,就是中西文化交流、吸纳西方科学技术的成功典范。
自从康熙时期将西方画珐琅工艺成功地移植到我国的陶瓷装饰后,便在陶瓷彩绘上也引入了西方的绘画语言。尽管康熙早期的珐琅彩瓷,我们还能看出五彩瓷的彩绘工艺痕迹和掐丝珐琅的工艺痕迹,但更多的是移植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彩瓷装饰纹样吸收了西方绘画中的表现手法,由原来的图案化平面化发展到写实趋向,花叶有了阴阳向背的变化,色彩有了深浅浓淡之分,艺术表现上开始有了体积感和光感,在视觉上大大丰富了我们的审美感受。这不能不说是审美认知和美学观念上的一次进步,在陶瓷装饰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而为我国彩瓷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雍正皇帝虽然在位短短的十三年,但却是清朝统治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为以后乾隆时期的繁荣盛世打下了基础。可以说没有雍正就不可能会有康乾盛世。雍正是一位十分复杂而矛盾的历史人物,但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他勤于政务,洞察世情,以雷厉风行的姿态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使吏治严明,赏罚分明,百姓轻赋,国库充盈,统治稳定。雍正应该说是一个锐意改革的领袖人物,堪称一代明君。
雍正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45岁继皇位,因此继位前有充分的学习时间。这不仅使他很好地学习了历代封建王朝治国安邦的经验,同时也还饱览了丰富的汉文化,对诗词书画有着极高的造诣,尤善书法,他的字遒劲流畅,柔中有刚,颇得康熙赞赏,常命其书写扇面,每年书写进呈多达百柄以上。他在臣工的奏折上信笔批写,直抒胸臆,动辄百数十言,甚者数百千字,皆为一气呵成,一挥而就。可见他文思敏捷,有着扎实的文笔功底和纯熟的书法功力。也正是自雍正时期起,珐琅彩瓷开始以诗文钤印进行装饰,形成了雍正珐琅彩瓷的艺术特色,而且对后世陶瓷文人画风格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诗书画印俱佳,充满中国美学元素,风格清逸高雅,一派文人中国画风貌,所表现出来的东方文化韵味,也正好反映出雍正皇帝的审美价值取向。事实上,雍正时期的瓷器,无论是珐琅彩瓷还是其它种类的瓷器,其胎釉质地均极为精良,器物型制端庄秀美,纹饰彩绘清丽高雅,艺术品位极高。雍正王朝尽管只有短短的十三载,却使中国的陶瓷彩绘在历史上登上了一个艺术的峰巅。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皇帝之一,是他把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顶峰,也是他亲手将它拖向衰落,他是影响中国18世纪以后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乾隆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幼时就聪颖过人,深得祖父康熙皇帝的喜爱,亲自为他慎择良师,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少年时便能文能武、多才多艺、才干过人。雍正对他的寄予厚望,这在皇子中无人可及。乾隆25岁登基,在位6 0年,应该说,乾隆前半期将祖宗的基业发扬光大,在文治武功方面都颇有建树,确为一代“有为之君”。清朝在乾隆朝才真正实现大一统,使中国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多民族国家。此外,乾隆帝博学多才,不仅熟知新、老满文,而且对汉语汉文也十分精通,还懂蒙、藏、维等多种语言文字。对发展文化事业有着比较突出的贡献,他主持纂修的《四库全书》是中国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丛书。乾隆帝自身也颇有艺术才华,十分热衷书画诗文。喜爱书法,长期痴于书法,至老不倦。自内廷到御苑,从塞北到江南,园林胜景,名山古迹,所到之处,挥毫题字,墨迹之多,罕与伦比。尤其喜爱作诗,他的《御制诗集》多达5集,共计41863首。而《全唐诗》所收有唐代2200多位诗
人的作品,才48000多首。乾隆帝是个业余诗人,以一人之力,其诗作数量竟与留传下来的全唐诗相仿佛,其数量之多,创作之勤,令人惊叹。从乾隆初年至中期,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备受后人称颂的时期。中国帝王中最长寿,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乾隆皇帝,风流倜傥,多才多艺,成就了河清海晏的千秋伟业。
然而,乾隆刚愎自用,好大喜功,铺张奢华、跋扈张扬的个性又使大清盛世悄悄滑向衰落。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乾隆的个性及爱好,他的穷究完美,铺张奢华,彰显富丽,又似乎表露出他的一种美学思想和审美趣味。这在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上表现得十分突出。乾隆对御瓷的制作非常关注,比起他的前辈们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常常亲自御改瓷器形制和纹饰,尤好奢华奇巧之器物。为投合乾隆的审美趣味,这时期的御用瓷器,在器形上追求新颖奇巧特异,在纹饰上追求繁缛奢华富丽,都是无不尽其所极。也正是为追求新颖奇巧特异,催生了一系列陶瓷彩绘工艺的创新,创烧了一大批诸如象生器、镂雕转芯瓶、锦地轧道堆花、开光描金挂绿等新、奇、特品种。乾隆盛期的珐琅彩瓷,可以说是珠光宝气,富丽奢华,充满着浓郁的宫廷气息,彰显着至尊的皇家气派。然而,在艺术格调上与雍正时期相比却迥然有别,竟是那样的泾渭分明!
诚然,每个时期的珐琅彩瓷的艺术风格体现了那个时代帝王的审美趣味,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美学价值取向,但同时也凝聚了那个时代上至宫廷画师艺匠,下至御窑厂陶工窑工等参与制作珐琅彩瓷的诸多人的审美创意和艺术创作,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1]《绝世瑰宝珐琅彩瓷》吕成龙(《文物天地》2005年12期 )2,《珐琅彩瓷产生的历史背景及艺术特色》耿东升(《文物天地》2008年第3期)
[2]《清宫珐琅彩》王健华(《文物天地》2008年第3期、第4期)
[3《]瓷用珐琅料极其彩绘工艺初探》肖振松(《陶瓷科学于艺术》2011年第3期)
[4]《陶瓷工艺学》西北轻工业学院等编(轻工业出版社)
[5]《陶瓷釉彩》杜海清编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