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初
湖南省陶瓷研究所 醴陵 412200
清代陶瓷特征
THE CHARACTERISTIC OF CERAMICS IN QING DYNASTY
杨子初
湖南省陶瓷研究所 醴陵 412200
清代自努尔哈赤称帝至末帝溥仪,共历经天命、天聪、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十二帝,统治全国268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同年2月12日,清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清朝灭亡。
清代是我国制瓷史上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康、雍、乾三朝盛世,在器型、釉彩、工艺制作方面,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在整个清代,青花瓷是瓷器中的主要产品,斗彩、五彩、素三彩也臻于完美。
康熙朝创新了珐琅彩、粉彩和釉下三彩等新品种,各种单色釉品种多样且品质高雅,康熙、雍正、乾隆烧制的青花器无论是器型还是釉色都极力追崇明代永乐、宣德和成化三朝,尤其是康熙青花色调青翠艳丽,层次分明,那浓淡的笔韵能分五色,如水墨画一般,含蓄而生动。五彩瓷器也是康熙时最为精绝,其胎骨轻薄,釉色洁白莹亮,画工细腻,色彩柔和,线条流畅,令人爱不释手。
雍、乾朝粉彩的成就最为突出,其色调温润,鲜艳而不妖冶,立体感强烈,常常让人叹为观止。此外,这一时期仿宋代汝、官、哥、定、均五大名窑的作品也很成功,有的几可乱真,洒蓝、天蓝、祭蓝、冬青、茶叶末等单色釉佳作很多。
总的来说,顺治、康熙时的瓷器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秀巧
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康、雍、乾三朝的器型最为丰富:
康熙朝独有的器型如观音瓶、棒锤瓶、金钟杯、凤尾尊、马蹄尊等。
雍正朝最突出的器形有牛头尊、四联瓶、灯笼瓶、如意耳尊、套杯桃洗、高足枇杷尊等。
乾隆朝大件装饰性器物的造型与前朝相比变化不大,但各类精巧小器如鼻烟壶、鸟食罐、仿象牙、仿玉器等精美无比。
清代瓷器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御用官窑连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镀点,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康熙朝纹饰以山水花鸟、人物故事,长篇铭文等最具特色,其中刀、马、人、鱼、龙变化及冰梅纹、亭台楼阁纹为其代表纹饰。青花画法多采用单线、平涂,前期粗犷,有明末遗风,后期流畅,勾染皴擦并用达到了阴阳向背、层次分明的效果。
雍正朝的纹饰多重图案化,中规中矩,除仿明云龙、云凤、云鹤、缠枝花卉外,还盛行以过枝技法绘桃果、牡丹、玉兰、云龙等;画人物渔耕樵读以男为多,琴棋书画以女为多,纹饰线条纤细柔和。
乾隆朝纹饰内容最为繁杂,但均以吉祥如意为主题,纹饰必有寓意,如百鹿、百福、百子、福寿、瓜蝶连绵、官爵荣升、三星八仙等。画面规范化模式化,意境却较通俗,制作仍是精细和华贵。
清代瓷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瓷器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则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清代瓷器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庆、道光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顺治传世品中官窑款器物甚为罕见。有款者,一般在盘、碗底部书青化“大清顺治年制”六字或“顺治年制”四字楷款,有的字体书写讲究,有的较草率。民窑器也有四字、六字楷款,但常见的是干支纪年款和文人题记,还有堂名款、吉语款等。
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
康熙时期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康熙四十年后才开放禁令让其落款。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器上均用色料写款,有红、兰、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框。四字款有三种形式,其区别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两种不同用笔。康熙民窑虽然用“大清康熙年制”的款式比较少,但也不是没有的,有考证传承的民窑青花书年号款的物件,就不下十余件。
雍正时期在珐琅彩器上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匡,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只见兰科款。
乾隆官窑瓷器款识有“乾隆年制”、“大清乾隆年制”、“大清乾隆仿古”三种,以“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为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明显多于“乾隆年制”四字款。“乾隆年制”楷篆均有,楷书款一般用于彩瓷上(如图)。“大清乾隆年制”楷篆均有,篆书多于楷书。“大清乾隆仿古”一般用于仿古瓷上,青花篆款为主。高足盘、高足碗、双连瓶一般是在足内写篆书六字横款。
乾隆青花楷书款字体端庄,落笔利落,早期款字与雍正时期如出一人之手。青花篆书款笔画平直,横竖粗细一致,转角熟练,不留停落痕迹。青花字呈色早期有晕散现象,中期为纯正蓝色,晚期则蓝中含灰。
“大清乾隆年制”款双行多无边圈,三行则多双圈。“乾隆年制”款多双圈。楷书款有六字双行、三行双圈,也有四字双行双圈或双框。
乾隆在珐琅彩器上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匡形一种,乾隆有兰料也有赫色料款。
民窑款也多书“大清乾隆年制”和“乾隆年制”,只是字体不够漂亮,位置不够规则,与官窑款比较,有很大的差距。堂名款、花押款之多与康熙时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如图)。
嘉庆粉彩瓷器的款识。官窑款识多数在器底,为红彩或金彩或青花篆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款,字体工事,结构严谨。值得提出的是嘉庆民窑款识,常见一种青花篆书的“大清嘉庆年制”六字款,笔划不齐,均用六字的半边字组成,草率松散,有的还不易识别。
道光粉彩的款识也别具风格。青花或红彩篆书者行笔圆润流畅,紧凑。楷书多为斋堂款,用侧锋书写,笔力刚柔相济,红彩浓艳匀净,难以仿制。
咸丰一朝时间短,又处于战乱之中,御窑断断续续地烧造。咸丰时官窑粉彩在社会上难以见到。款识书写仍用侧锋,字体工整清秀,有过红彩书“大清咸丰年制”款,松底石绿书写“大清咸丰年制”款,也出现过个别的室名款,如故宫藏一件“咸丰辛亥仲夏退思堂主人制”款。
同治以后景德镇瓷业的工艺水平明显下降,从传世品看还有一定的时代风格,现存官窑粉彩瓷器,大部分是御窑厂专门为皇帝和慈禧太后所烧制的餐具和陈设瓷。
晚清官窑粉彩款识的写法,不同品类的器物书写不同的款识,如一般的官窑制品,器底写青花楷书朝代款。光绪粉彩赏瓶较多,以前多为青花纹饰。造型为撇口、长颈、肩上凸起一道弦纹、圆腹,底青花或红彩楷书“大清光绪年制”。慈禧太后专用的是“大雅斋”、“天地一家春”闲章款。宣统一朝仅三年,圈足内写楷书“大清宣统年制”。
除青花外,珐琅彩和粉彩在清朝瓷器具有独特的地位,历来备受追捧,下面单列出来,粗略归纳一下:
珐琅彩瓷器是在景泰蓝基础上演变而来。二者不同之处景泰蓝是在铜胎上经施珐琅釉而烧成,瓷胎上施珐琅釉则叫珐琅彩。珐琅彩始于康熙后期,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乾隆时则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期间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
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差一些。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
雍正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料更为丰富。雍正时期有色地彩绘,但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白地彩绘能更好地突出珐琅彩釉的艳丽鲜亮。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同时在绘画中配以相应的诗句,溶诗、书、画于一体,别有风味,显得更加高雅。雍正时期还盛行单色作画,如用胭脂红、深兰、墨彩……任选一色成画,颇有中国画风格。这是独创,特别靓丽。
乾隆前期珐琅彩瓷。风格特征与雍正后期制品风格极其接近,是诗、书、画、珐琅、制瓷等的完美结合体。制作地点为养心殿珐琅作与圆明园珐琅作。由于比较接近雍正后期珐琅彩瓷的风格,即在纯洁的填白釉瓷胎上绘制山水、花鸟等工笔绘画。只是较雍正后期增加了人物、楼阁等图案。
乾隆后期较乾隆前期珐琅彩瓷变得繁缛化,基本不使用诗词,普遍应用色地、“锦上添花”、松绿釉以及口、底部镀金装饰。制作地点为养心殿珐琅作、圆明园珐琅作以及粤海关。后期制品除增加了更为复杂的制胎造型外,表面普遍使用色地、锦上添花,甚至在口部和底部镀金,另外,在器底足、内部使用松绿釉也是该时期制品的一大特征。乾隆后期珐琅彩瓷的这些变化与当时的粉彩变化特征极其相似,无疑表明装饰由简练渐趋繁缛,符合该朝彩瓷特点与器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由于乾隆帝对粉彩情有独钟,很关心和发展粉彩的枝艺。因之珐琅彩有些退后,而出现了粉彩兼珐琅彩之间的作品。这些过渡时期的产品也有其较高的艺术水平。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绘画以花鸟、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为主,并配御题诗句。此时又出现了轧道工艺,随之而来就有了非常优美的锦地开光的山水、人物、花鸟纹饰,这一新的工艺实质上也不是珐琅彩了,而是粉彩,也叫“绿里粉彩”。
粉彩是景德镇窑在五彩的基础上及“珐琅彩”的影响下创制成功的又一种彩瓷。它的独特之处,是在彩绘时搀加一种白色的彩料“玻璃白”。“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画出的图案可发挥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现一种粉润的感觉,因此被称为“粉彩”或“软彩”。其作法是用经过“玻璃白”粉化的各种彩料,在烧成的白釉瓷器的釉面上绘画,经第二次炉火烧烤而成。粉彩初创于康熙晚期,盛烧于雍正、乾隆,成为清代瓷业生产的一个主要品种。直到现代,景德镇的许多瓷厂仍继续生产。
雍正粉彩,无论造型、彩绘技法还是纹饰,都达到空前的高度,堪称粉彩瓷器的代表作。官、民窑同时大量生产,精细的官窑制品可与珐琅彩比美。雍正粉彩的造型极为丰富,无论是餐具、文具还是陈设品都很优美,一改康熙时古拙厚重之感。大型器规整不变形,小型器各部位处理严谨得当,反映当时制作技巧的高超。所绘纹饰以花鸟草虫为主。人物故事画多为室内景观,人物线条柔和,仕女体态修长,面目娇美,多衬以几案、绣墩、博古架等室内陈设。画面都留有一定的空白,显示出深远和层次感。还有气势雄伟的山水画,笔法劲健,设色较为浅淡。
乾隆粉彩在用色和施彩的工艺方面有突破,除以粉彩绘画为主,还常加绘料彩、金彩或黑彩,或与青花五彩,斗彩并施于一器,这种在一件器物上施多种彩或同时以各种彩绘工艺制作的乾隆粉彩,可说是集多种陶瓷工艺成就于一身。
乾隆粉彩在装饰方法上出现多种色地“开光”粉彩,如红、黄、蓝、绿、紫及多种色釉为地,可达十多种,有的在色地上彩绘带有西洋色彩的缠枝花,有的在色地上借用珐琅彩的轧道工艺用一种较锋利的金属工具划刻出精细的凤尾纹(图),即所谓的“锦上添花”,开光内绘花鸟图、山水人物图及墨书乾隆御题诗等。乾隆粉彩有一个独有的特征,即器物口部及底部都施松石绿釉。
乾隆官窑粉彩的纹饰,多由“大内”送来的图样,主题纹饰按不同时节都有严格规定。主纹是缠枝花,形象是将传统的牡丹花、宝相花或莲花的花与叶变形,仿佛西洋花卉。纹饰中也有西洋人物。同时还常以缠枝花作主体,分别加施夔龙、夔凤、蝙蝠或缨络、八吉祥等,组成各种祥瑞吉庆、美意延年内容的图案。
乾隆粉彩的造型工艺更是精益求精,不论是大型陈设瓷,还是小至几厘米的扳指、鼻烟壶,造型都非常规整,很少出现夹扁或歪塌现象。更值得一提的是,新奇精巧的镂雕为乾隆时期新创,各式镂雕瓶包括转颈瓶、转心瓶、交泰瓶、套瓶、冠架以及各式转足碗等,千姿百态,为历朝之冠。
嘉庆粉彩瓷器从传世品看,已经比乾隆器物逊色很多。综观其制瓷技术,无论是型还是纹饰题材,都以前期作品为蓝本,没有大的突破,尤其是嘉庆早期,乾隆太上皇健在时与乾隆朝作品基本一致,因此有“乾、嘉不分”的说法。嘉庆的精品如不看款识,很容易与乾隆相混淆。嘉庆晚期作品已走向衰退,但也有不可埋没的佳作,应该重视。事实上,现在也受到收藏家和各拍卖行重点关注。
道光粉彩无论是官窑、民窑的传世品都较为常见。此时处于瓷业的衰退阶段,重物不多,道光粉彩中斋堂款的瓷器较多。官窑的技术水平虽然存在一定缺陷,但少数产品也可与乾隆、嘉庆比美。比如是“大清道光年制”款或“慎德堂制”款的瓷器。
道光粉彩的纹饰新创纹饰,主要表现在喜绘动物纹。传世品中大小动物画多达十余种,如猫、蝶、狗、牛、羊和象、鸳鸯、水鸭和仙鹤、喜鹊、鸽子和燕子、蚂蚱、蝈蝈和蜻蜓、蝙蝠、雉鸡等等。这些大小动物与多种花卉、瓜果组成吉祥画面,形成道光粉彩纹饰的一大特色。后世的醴陵釉下五彩汾水受其影响较大,花卉、藤果与小动物配饰成为主流.
同治时期粉彩瓷器色彩较浅淡,喜绘折枝花卉。
光绪仿制的乾隆粉彩较多见。
总之, 嘉庆朝以后,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其瓷器的制作工艺、纹饰内容、表现技巧、器型样式等都未能超越康、雍、乾三朝。当然每个朝代还是有一些代表作品,如嘉庆朝的粉彩瓷;道光朝的青花山水;咸、同间的一些彩器。光绪朝的制瓷有再兴之象,景德镇窑以外瓷产地也偶有佳品(如图),如礼陵创新的釉下五彩瓷等。
本文仅作粗浅归类,东拼西凑,不太关乎专业和学识,只是从陶瓷这一局部去看看历史的变迁。感觉蛮有意思的,象女人逛街一样,兴之所在,有点参与感,这也是一种玩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