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二维度与三指标的探讨

2011-11-16 03:24张文新
旅游科学 2011年6期
关键词:依存度贡献率安徽省

张 伟 刘 苏 张文新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 100875)

1 背景与研究方法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而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综合性消费和可持续消费,对内需的拉动效应极为显著。随着国家发展政策对旅游业的逐渐重视,安徽省计划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先导产业,并在《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达到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000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旅游经济强省和旅游目的地。

随着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日俱增,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逐渐成为国内旅游经济研究的热点,其中主要的研究方法是通过构建数学模型进行实证性测度。例如,李兴绪和牟怡楠(2004)通过对国民经济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剥离计算来测算旅游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以此衡量旅游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这种方法是科学的,但由于旅游卫星账户尚未普及,加上投入产出表每5年编制一次,所以,基础数据的不易获得造成了计算结果的连续性较差。还有一些学者从省域尺度上判断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章锦河,陆林,2002;魏卫,陈雪钧,2006;林源源,范小军,2009),但这些研究未进行中部省际地区间的横向比较和省内市域间的空间比较。

基于此,为了保证所选取指标的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测度的科学性,本研究试图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选取旅游业的依存度、贡献率和拉动率三个指标来对其拉动效应①下文中,“拉动效应”即指“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的测量进行构建。其中,时间维度体现于近11年拉动效应的纵向比较,空间维度体现于拉动效应在省际和安徽省内各地市之间的横向比较。三个指标的含义如下:

指标1——旅游业依存度。该指标用来衡量旅游业收入在地区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计算旅游业依存度的公式为:

式中:DRt为旅游业依存度;Lt为当年地区旅游总收入;GDPt为当年地区生产总值。

指标2——旅游业贡献率。该指标用来测量旅游消费的增长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所做的贡献。计算旅游业贡献率的公式为:

式中:GRt为旅游业贡献率;Lt-1为上一年地区旅游总收入;GDPt-1为上一年地区生产总值。

指标3——旅游业拉动率。该指标用来测量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计算旅游业拉动率的公式为:

式中:LRt为旅游业拉动率;YRt为当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2 拉动效应的时间维度分析

“九五”至“十一五”期间,安徽省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同时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愈显强劲。本研究拟先从时间维度对安徽省旅游业在过去11年中的拉动效应的变化进行统计(见表1),然后对“十二五”期末的这种拉动效应做一趋势预测。

过去11年中,安徽省旅游业拉动效应的三个指标总体上不断增长。图1刻画了三指标的增长形态:依存度、贡献率、拉动率分别从2000年的5.51%、9.47%、0.66%增长至 2010 年的 9.39%、11.29%、2.47%,分别增长了 3.88、1.82 和 1.81个百分点。2003年由于受“SARS”的严重影响,旅游总收入出现了负增长现象,而全省GDP增长速度放缓,这一年是旅游业整体下滑的时点,相较前一年(2002年),三指标分别下滑了 1.13、6.11 和0.36 个百分点。

表1 安徽省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的时间序列变化(2000~2010年)

图1 2000~2010年三指标的时间序列变化

三个指标中,旅游业依存度呈平稳增长态势,除2003年的暂降之外,每年都在不断增加。旅游业贡献率呈曲折增长之势,其间经历了2003年、2005年和2008年的三次波谷,以及2002年、2006年和2009年的三次波峰。梁雪松(2009)认为,2009年波峰的出现缘于国家扩大内需方针的有效刺激。我们认为,该指标的波动起伏是受到国际、国内复杂经济形势的影响所致,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该危机造成安徽省国民经济增速减缓,旅游外汇收入降低。同样该危机也对旅游业拉动率有所影响,不过所反映出来的波动较小。由于旅游业贡献率的计算方法(见公式(2))相较另两指标更能反映前后相邻时段的变化,因此,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以及突发事件(如“SARS”)的影响着重体现于该指标。

本研究试图对三指标的未来发展趋势分别做时间序列上的预测。为了增强所构建的方程与现实情况的拟合度,我们加大了时间序列上的样本量,将样本数据向前追溯至1991年。图2的趋势线是基于1991至2010年20年的数据绘制而成,直观反映了三指标的变化趋势。利用时间序列外推的方法,我们构建了三组多项式公式拟对2015年三指标数值进行预测。从拟合情况来看,唯独旅游业依存度趋势线的R2值大于0.9,拟合较理想,故在此使用依存度趋势线的公式:y=0.001x3-0.064x2+1.140x-1.927,对该指标的2015年的数值进行计算,得出届时旅游业依存度将达到14.41%。另外两项指标的历年值波动较为剧烈,拟合情况不理想。从对依存度的预测来看,未来安徽省旅游业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依赖和拉动效应还会继续增强,这是符合国内旅游业发展趋势的。

图2 三指标的趋势预测

3 拉动效应的空间维度分析

3.1 中部六省的旅游业拉动效应比较分析

中部六省在区位、发展阶段等方面有诸多相似性,相互之间可以进行拉动效应的比较分析,这对安徽省响应中部崛起的战略,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政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所以本研究拟在中部六省范围内进行比较,在时间序列中反映出安徽省的位序变化,同时也将安徽省与中部地区和全国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本研究采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三个时间截面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见表2)。

表2 中部六省、中部地区与全国的三指标值(2000,2005,2010年)

表2反映出安徽省旅游业依存度指标在中部地区的位序呈起伏增长状态:2000年处于第四位,仅高于湖南省和山西省,分别高出1.32和1.10个百分点;2005年处于第六位,与第一位的江西省相比,少2.11个百分点;2010年攀升至第三位,仅落后于山西省和河南省。安徽省该指标与中部地区同期平均水平相比,在三个年份分别低0.65、1.31和0.25个百分点,差距逐渐呈波动式缩小趋势;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相比,则分别高0.96、1.62和5.45个百分点,位于全国上游,且与平均水平的距离不断加大。

从旅游业贡献率指标来看,2005年安徽省仅为7.35%,位于第五位,仅高于湖北省0.75个百分点;2010年为11.29%,升至第三位。与中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2000年和2005年,均低于中部地区,但高于全国。至2010年,则比中部地区和全国水平都高(分别高出0.06和6.38个百分点)。

从旅游业拉动率指标来看,2000年安徽省仅为0.66%,位于第六,低于排位第一的河南省0.61个百分点,低于中部地区0.37个百分点,但高于全国同期水平;2010年旅游业拉动率为2.47%,位于第四,高于中部地区和全国同期水平,增长显著。另外从时间上来看,安徽省2010年比2000年高1.81个百分点,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和江西仅分别增长 1.69、0.32、2.43、1.62 和 0.62 个百分点,上升幅度居六省的第二位。该指标迅速增长的原因在于,安徽省旅游业围绕增加游客数量、延长逗留时间和提高消费水平的目标,不断加大区域合作力度,加强对入境和沿海(长三角旅游城市联盟)、周边市场(中部六省旅游经济共同体)的宣传促销(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a,2011),大力实施旅游项目牵动战略,加强适销对路产品开发和旅游要素配套,推动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一批满足人性化、多元化、特色化要求的旅游消费新热点,激活了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b,2010)。

从三指标显示的总体情况看,安徽省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在中部地区并不突出,其原因可以从旅游业本身的发展情况、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来解读。

首先,从旅游业本身发展情况来看,安徽省旅游经济基数小,增幅虽大,但总量不大。旅游经济的发展深受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和交通通达度的影响。从旅游资源数量上看,截止到2010年,安徽省内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共计91处,位于中部六省的第五位(国家旅游局,2011;国家文物局,2011)。从景区类型上看,湖南和江西两省度假型景区较多,湖北省、河南省和山西省多为观光型和休闲型景区,而安徽省景区主要以观光型为主,且尚处于传统旅游阶段,产品等级较低(周丽,2010),与其他五省相比不具有充分的竞争优势。从交通通达度来看,安徽省高速公路与铁路的通达度位于中部六省的第四位,交通网络整体状况处于中等水平(齐莉娜,等,2009)。

其次,从旅游业对其他产业发展的贡献来看,由于旅游业具有产业链条长、带动系数大、提供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优势,能有效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相关部门或行业的发展。游客消费主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行为展开,而以上行为所归属的六大行业是国民经济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拉动效应就显得格外突出。在出口受阻、投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消费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佳马车。因此,作为最终消费的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是十分突出的。我们认为,2010年拉动效应综合实力最强的应是湖北省,这是将三指标值相加后排序得出的结果。从实际情况来看,湖北省旅游业拉动效应位居第一是合理的。2010年湖北省旅游人数为2.1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460亿元,旅游直接就业人数为60.8万人,间接就业人数275万(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c,2011)。而同年安徽省旅游人数为1.5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151亿元①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2011年)。。两省存在一定差距,是因为安徽省旅游产品中的观光型产品依然占据主体地位,同时住宿、娱乐、购物等旅游消费比重偏低,且整体上旅游企业规模较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凤银翠,2008)。所以,与湖北省相比,安徽省旅游业对其他产业发展的贡献较小,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较弱。

3.2 省内各地市的旅游业拉动效应比较分析

省域经济的发展一般由各地市来带动,通过对省内地市之间旅游业拉动效应差异性的相互比较,可以发现旅游业发展的省域内分异状况。

表3选取了安徽省16个地市②巢湖市于2011年8月已被撤销,文章数据按照调整后的行政区划进行统计,居巢区和庐江县纳入合肥市,含山县与和县纳入马鞍山市,无为县纳入芜湖市。,采用2008年和2009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原始数据,对旅游业依存度、贡献率和拉动率三指标进行了统计。从表3可以看出,黄山、池州、安庆三市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

表3 2009年安徽省各地市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的三指标值

从旅游业依存度来看,黄山市最高(61.86%),最低为亳州市(3.12%)。高于全省同期水平的地市有3个:黄山、池州和安庆。2009年这三市的旅游总收入占据全省半壁江山,在省域范围内体现出较大的南北区域分异性。

从旅游业贡献率来看,黄山市和池州市分别为85.98%、66.52%,而皖北五市(宿州、淮北、亳州、阜阳、蚌埠)均低于9%。高于全省旅游业贡献率平均水平(14.05%)的地市有4个(黄山、池州、六安、安庆)。黄山、池州两市是将旅游业定位成支柱产业进行发展的,旅游总收入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速度。

从旅游业拉动率来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黄山市(13.36%)、池州市(9.92%)和安庆市(3.02%),而低于平均水平的其他地市均小于2%,其中最低的为阜阳市。

其中,依存度与贡献率两指标可以分别反映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与旅游业发展速度,所占比重表明地区国民经济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而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可显示旅游业发展的未来状况。图3里的散点分布反映了各地市的以上两种情况。黄山市与池州市分别依托黄山与九华山旅游资源,在依存度与贡献率两指标上已与其他地市拉开了相当大的距离。而旅游业依存度最高的黄山市在发展速度上也于2009年高于池州市。

图3 各地市旅游业依存度与贡献率的散点分布图

除以上两市外,通过对比其他地市的两指标发现,除滁州市的依存度(5.48%)大于贡献率(3.82%)之外,其他地市均分布于1∶1线以上,即贡献率大于依存度,这说明除滁州市外,其他地市旅游业尽管在地区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并不突出,却显现出了一定的发展势头。其中,六安市显示出极强的发展趋势,即尽管依存度仅有5.61%,而贡献率却达到了16.86%,当年发展速度列全省第三。同时,安庆市旅游业当年发展速度较乐观(贡献率为15.51%),与其在地区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基本协调(依存度12.32%),故分布于1∶1线附近。

本研究探讨的三个指标均存在区域尺度的相对性。对各地市三指标值的计算均采用了全市GDP值,反映出来的情况均为各地市旅游业对自身市域的拉动效应。如若利用全省GDP值再来计算每个地市旅游业对省域经济拉动效应的话,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比较合肥与安庆两市的拉动效应。当选取两市各自的GDP值,则计算得出:合肥市的依存度8.36%、贡献率13.22%、拉动率1.94%,安庆市的依存度12.32%、贡献率15.51%、拉动率3.02%;于此,合肥市的拉动效应小于安庆市。而当选取全省的GDP值时,则计算得出:合肥市的依存度1.87%、贡献率3.58%、拉动率 0.43%,安庆市的依存度 0.94%、贡献率 1.60%、拉动率0.19%;结论为合肥市的拉动效应大于安庆市。可见,合肥市当年旅游业较安庆市对全省经济增长拉动更为强烈,而安庆市旅游业对自身市域经济增长较合肥市更为强烈。这便涉及了区域尺度的问题,即,一座城市拉动效应的大小与研究者选取城市所在背景区域的大小有关。所以,当讨论“拉动效应”之概念时,区域尺度这一维度是应当考虑的,即,要看是对多大区域的拉动,区域范围不同,结论也将出现差异。

从市域的尺度来看,拉动效应的区域分异现象十分突出,少数旅游业发达地市(如黄山、池州)的拉动效应远远高于其他地市。原因在于旅游经济的发展是直接依托旅游产品的质量、数量以及类型的。皖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独特,以“两山一湖”为核心的旅游产品吸引力很强,始终是全省旅游业的龙头;皖江地区是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具有较强的旅游基础设施投资能力,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近年来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省会合肥经济圈在享受政策优势的基础上,经济增长迅速,具备优越的旅游投资开发环境;与此同时,皖北地区综合生产力本底水平较低,多为能源基地和交通枢纽中心,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且缺乏特色旅游产品的打造,旅游经济整体上较落后。全省旅游业拉动效应呈现出南好北差的现象,与资源等级南高北低,景区在空间上“南热、中温、北冷”现状存在着很强的共轭性。

4 结论

本研究以旅游总收入、地区生产总值为基数,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对安徽省旅游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进行了分析。

首先,从时间维度上看,2000至2010年间,安徽省旅游业依存度、旅游业贡献率和旅游业拉动率总体不断提高,其中贡献率呈较剧烈的波动增长状态。至2015年,安徽省旅游业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依赖和拉动效应将继续增强。

其次,从省域空间维度上看,安徽省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在中部六省并不突出,2010年三指标的均值略高于中部平均水平。

再次,从市域空间维度上看,安徽省各地市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在空间上呈现较明显的非均衡现象,重点依靠两个旅游经济发达的地市——黄山市和池州市来带动。同时,出现了少数目前旅游业地位一般(即在GDP中所占比重较小),却已经反映出较强发展势头的地市,特别是六安市。

最后,涉及三指标的相对性,在探讨“拉动效应”这一概念时应把区域背景尺度的问题考虑在内。

[1]凤银翠.论安徽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EB/OL].2008-01-29.http:∥www.farmer.com.cn/wlb/xqb/xqb7/200801290117.htm.

[2]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a.安徽旅游业绘就“十一五”华章,再塑“十二五”辉煌[EB/OL].2011-01-26.http:∥www.cnta.gov.cn/html/2011-1/2011-1-26-15-22-51532.html.

[3]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 b.2009年安徽旅游经济发展综述[EB/OL].2010-01-29.http:∥www.cnta.gov.cn/html/2010-1/2010-1-29-14-16-57286.html

[4]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 c.2010年湖北旅游十件大事[EB/OL].2011-01-21.http:∥www.cnta.gov.cn/html/2011-1/2011-1-21-11-18-83102.html.

[5]国家旅游局.A 级景区[EB/OL].http:∥www.cnta.gov.cn:8000/Forms/ExcellentDes/ExcellentDesList.aspx?catalogType=view&resultType=5A&imgOn=3&menuType=ExcellentDes.

[6]国家文物局.第一至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EB/OL].http:∥www.sach.gov.cn/tabid/96/InfoID/16/frtid/96/Default.aspx.

[7]李兴绪,牟怡楠.旅游产业对云南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城市问题,2004(3):43-49.

[8]梁雪松.扩大内需中旅游业独特贡献的探究[J].经济问题,2009(6):127-129.

[9]林源源,范小军.江西省旅游产业对地区经济贡献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116-118.

[10]齐莉娜,吴必虎,俞曦.基于中部崛起背景旅游景区发展战略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8):732-737.

[11]魏卫,陈雪钧.旅游产业经济贡献综合评析——以湖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6(2):331-334.

[12]章锦河,陆林.安徽省旅游业国民经济地位评价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181-186.

[13]周丽.中部六省旅游资源优势和旅游发展态势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9):83-86.

猜你喜欢
依存度贡献率安徽省
成长相册
江苏省农地依存度的时空变化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一种通用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
关于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的几点思考
В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е 2016 года вклад потребления в рост китайск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достиг 73,4 процента
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警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