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影评栏目的特征——以《影评联播》为例

2011-11-16 14:22:27徐杰
电影评介 2011年16期
关键词:联播制作者栏目

互联网的兴起催生了电影的网络化,这其中包括网络电影的盛行、网络影评的繁荣,甚至电影点播网站的涌现,而影评栏目这种以往专属电视媒体的事物,也随着网络的普及、栏目制作技术的平民化而入驻因特网。它是一种由非专业人士或准专业人士制作的,以网络为宣发依托的,不受传统电视栏目的技术所限制的,对电影及电影现象进行多样化个性评论的小成本周期性栏目。网络影评栏目这个新鲜事物,自出现伊始就被网民寄予厚望并热切关注,盖因其较强的可操作性、点播的便捷性、制播的独立性都显示出与传统影评决裂的“草根”态势,致使效仿者、追随者甚众。这其中,前身为《大话电影》网络电台的网络影评栏目《影评联播》,是当今中国网络中知名度最高、风格最独特、可看性最强的一个。对这档节目的各方面特色进行简单的剖析,对于了解当下中国网络影评栏目的生态,有很大的帮助。

物理参数

短小精悍的节目时长

网络影评栏目定位的观众是混迹在网络的年轻人,他们终日在网络飞速提供的各种爆炸信息中寻觅之于自己有效的资讯。对于他们来说,在一个狭小的视频空间里安坐过长的时间相当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带宽的限制,节目的上传和在线点播观看,也注定了网络栏目的跨度不能过于冗长,以防在缓冲过程中出现的长时间未响应现象。此外,网络影评栏目的节目制作周期较短,而往往并非专职人员从事所有工作,栏目剪辑和包装的巨大工作量也决定了无法在一期节目中囊括过于复杂的镜头组接和场景特效。因此,从硬件条件和观看习惯上来看,网络影评栏目的时长一般都短小精悍,不能超过十分钟。

《影评联播》栏目遵循了这一前提,制作者将每期栏目的总时长限定在十分钟以内,并且一般分为上下两集,分别上传。例如栏目第四期《十月围城》,上半部分的时间为5分12秒,下半部分则是4分41秒,如果算上上传所损耗的时间段,那么整期节目的时长则刚好为10分钟;再如《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一期,上下部分分别长达4分43秒和4分31秒,同样也在上述时长控制内。如此处理的好处是,在保证上传下载流畅的前提下,用尽可能大的信息量,充实栏目的可看性。

多管齐下的宣发平台

网络影评诞生于网络,它的宣传和发行流通也同样依托于强大的网络资源。然而,栏目相对低廉的制作成本使得它在宣传时显然不能与传统的网络宣传手段——如网页弹出广告、网站整体冠名、网络幕后推手等——匹敌。就目前来说,它依旧采用“人肉”的方式,依靠制作者的网络人气和现实人脉,进行一对一的宣传,并通过逐渐积累起来的良好口碑,博取一定数量的常驻观众。而视频网站也不时将点击率较高的节目推到门户首页,并支付制作者一定的奖励费用。

作为网络影评开先河者,《影评联播》的宣发轨迹同样不出其外。这档标榜“独立声音”的栏目,自始至终以非盈利的姿态进行栏目的宣传。在栏目初期,总策划——网络影评人图宾根木匠——就利用自己在时光网的博客人气,加上有“豆瓣第一美女”之称的安小羽的宣传,在影迷集散两大中心豆瓣网、时光网进行博客上的宣传和网络小组的活动,节目被发布到遍及绝大部分受众的视频网站上,并声称不接受著名视频网站的收购意向。之后随着微博的普及,栏目组创建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并继续利用微博这个平台通过转发、评论、“@某人”的方式,进行栏目的宣传。一个特殊的例外是,节目曾有若干期以一千元一集的价格被看看新闻网收购,致使节目只能被上传至该网站,栏目的制作也一度搬至SMG旗下的演播厅中,但几期过后,制作者意识到这种版权的被垄断对节目的宣传和自身颇为不利,于是重新获得影片的所有权,继续走“独立影评”之路。

粗粝美学的硬件制作

与网络电影一样,网络影评栏目的制作相对粗糙。实际上,如果说网络电影尚有并不充裕但至少可用的预算的话,网络影评栏目可谓某种程度上的“零经费”。它的制作条件一般是一至两台摄影机(更确切地说是HDV),至关重要的——与影评口述直接相关的——录音设备也更多的使用机头话筒,同时缺乏基本的照明设备,后期剪辑采用单一的准专业平台(Canopus Edius等),置景都选择咖啡馆、生活起居室或极少情况下简单的蓝幕,插播在节目中的影片赏析片段大多采用影院偷拍的枪版。这样的制作条件无疑最终会形成“山寨”的美学效果,但制作者充分利用这一点,刻意营造这种“非专业”调侃“专业”的氛围,用“赤脚的不怕穿鞋”的精神,使节目具有某种反讽的性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硬件技术的匮乏,反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而实际上,另一方面,流媒体点播的清晰度限制也不需要栏目达到广播级别的制作标准。

《影评联播》的前身《大话电影电台版》,就是采用一根录音笔,寻找僻静之处采集所有人声的方式进行录影,这种粗糙和简单成为栏目的标杆从而影响到日后的节目走向。《影评联播》的初期,录影被安排在咖啡厅的一帘幕布前,两台DV拍摄,邀请(注意,并非有报酬的聘请)专业院校的在校生对素材进行简单的包装。这样的形式延续一段时间后,制作者选择用“影评剧”的方式,重构所评影片的经典桥段。这时他们“将摄影机扛上街道”,完全采用自然光摄影,与六七十年代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导演们奉行的拍摄方针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的影像质量都相对粗粝,剪辑上不循规蹈矩,从专业制作上看纰漏百出,但一种真实感和亲和力,弥补了这种硬件上的缺憾。

内容设定

肆无忌惮的观点争锋

网络影评栏目的最大特征,在于其言论的尺度可以较为宽松。与电视媒体相比,网络新媒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某些硬性指标的限制,影评发生的门槛也随即降低,从而为网民发声提供了更大的话语空间。这个空间的打开,就意味着从某种程度上说,网民或者至少是非专业栏目制作的人士占据了战略制高点,他们可以贩售或者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而无需过多的被专业以外的因素所牵绊。这种现象发展到极致,网络影评栏目的制作者便会最终依靠肆无忌惮的观点去最大限度的争取观众。

辛辣的观点是《影评联播》的标志,正如栏目的名称和片头音乐所体现出的调侃精神一般,《影评联播》中“炮制”出来的观点与主流官方电视媒体所宣传的观点截然不同。栏目的其中两位主创人员本身正是在后者供职,而制作《影评联播》的动机就是将工作中被因故放弃的创意亮点重新拾起,让他们重见天日,这注定了栏目的观点带有某种精英的叛逆色彩。栏目的宗旨是“做中国最专业的山寨影评节目!电视、报纸上的影评都是假、大、空,他们不说真话,那么我们来说。”[1]《影评联播》自开播开始从未正面评价过任何一部电影,三位嘉宾从不同的角度对影片的里里外外进行无情抨击,这与网络影评中频频出现的“交口”影评划清界限,树立了自己的标杆。

标题党派的语言特征

由于完全植根于网络,网络影评栏目的语言风格也奉行网络流行用语。网络语言的新陈代谢非常迅速,栏目制作者作为终年混迹网络的“网虫”,可以在第一时间吸收这些语言精髓,并转化为另类的夺人眼球的影评语言植入栏目,以直接获得网民的认同感。这些用语皆为“有才”的网友结合生活所见,或对社会现象针砭时弊最后总结的精华,在影评时能够拉近艺术作品和真实生活的距离,瓦解两者原有的隔阂。与此同时,网络影评特殊的“标题党”文体,也被这些原本都是当红网络影评写手的制作者融入到栏目中来,也就是说,在为栏目的每期节目命名、嘉宾亮观点、陈述总结时,制作者力求采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策略,用最耸人听闻的言语概括观点——即使而后的解析说明这些话语实际上只是博取眼球的噱头(事实上也多半如此)。这种语言特征,最大限度地让所有网民无论从哪个时间点切入影评栏目都能被其中辛辣的语言所吸引。

《影评联播》的主创图宾根木匠,可谓当红网络影评写手中的佼佼者,在栏目中,他以电影学博士的身份(这个身份被屡次刻意地提及,以达到反差的效果)进行所谓的“酷评”,他在言语上竭力模仿高级网民的狡黠,用夸张的肢体语言不惜一切手段地批判电影。在《观音山》一期中,他更是用通篇方言版的“咆哮体”,直面摄影机镜头,对国产电影以及与其意见相左的网络影评人进行“谩骂”,试图以此博取点击率。栏目的另一位主创断水,同样满口网络用语,在《2010念国产电影告别会》一期中,开场白是断水一人的超长单口秀,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就连续使用了“gelivable”“是一种修行”、“羡慕嫉妒恨”、“蛋定”、“神马”、“恨爹不成钢”等多个网络术语。据主创所言,这些看似聊天的台词实际上是事先写就并不断排练完成的,如使用即兴聊天的形式,难以驾驭时间和进度,而预先的设计一方面使得语言更为精炼,另一方面却迫使节目极易成为“标题党”的堆砌。

丰富多彩的结构解构

初生的网络影评栏目尚处在探索的未定型阶段,并没有固定的制作模板,就目前来看,四方涌现的网络影评的样式可谓丰富多彩、百花齐放。其中一类是网络版的“锵锵三人行”,即三人座谈聊电影、插画面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产生许多不同的变种;第二类是影评剧的形式,这种模式类似于美剧《生活大爆炸》的强化版,在《生活大爆炸》中,角色们在固定情景里对一部影片发出不同声音的影迷式的评论,可视为该种影评的原型;第三类是电影推介模式,即主持人面对观众推荐影片可看性大小并对其打分[2]。

从诞生伊始就不断求新求变的《影评联播》,就尝试过上述前两种方式。栏目的早期就是对“锵锵三人行”的经典模式拷贝,但影响甚微。此后,在拥有了一定的人气和资金支持后,栏目就在“三人座谈”的模式上进行了较大改进。如《关云长》一集,三位嘉宾采取“唱红歌”的形式,以不同年代的流行歌曲对片中的各种瑕疵进行嘲讽,他们表情夸张、假唱居多的表演方式的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达到了批判电影的效果。《让子弹飞》一集中,三人更是以姜文电影惯用的短平快的剪辑方式和台词风格对“三人行”进行了“姜文化”,令人耳目一新。而影评剧的模式下,除了上述的“翻版”《观音山》外,《影评联播》在《将爱》一集中更是百分百还原了影片中的访谈,三位主创用搞怪的造型构成不同的关系(如即将分手的恋人、第三者插足的家庭),谈论起影片中被访家庭的相同话题“什么是将爱情进行到底”。

这种直接借助恶搞影片的手段进行影评,从一开始就彻底瓦解了影院电影的权威性,继而转化为一种“草根式的狂欢”。在影评平民化的当下,不失为一种表达真实情感和观点的有趣方式。至于网络影评栏目的未来将要远去何方,对于这枚网络时代催生下的初诞婴孩来说,尚不得而知。

注释

[1]参见《影评联播》豆瓣小组:http://www.douban.com/group/filmtalk/

[2]参见张小北、关雅荻的网络影评栏目《火线影评》。

猜你喜欢
联播制作者栏目
Sugar Painting 糖画
关于栏目的要求
《主播说联播》:又刚又有梗,播有温度的新闻
学生天地(2019年36期)2019-08-25 08:59:40
卷雪茄
环球时报(2019-01-25)2019-01-25 04:25:32
栏目主持人语
纪录片伦理问题的几个维度
戏剧之家(2018年3期)2018-05-24 05:06:52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传媒评论(2017年2期)2017-06-01 12:10:16
古人怎样制作瓷器
一路上的欢乐联播
改进时政类新闻报道提高联播类电视节目吸引力
声屏世界(2014年1期)2014-02-28 15: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