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柴可夫斯基音乐作品创作中的民族性

2011-11-16 14:22张斌斌
电影评介 2011年16期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民族音乐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1893)是俄罗斯乃至世界音乐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音乐家,他将毕生精力奉献于音乐创作,为后人留下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他虽不属于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但他的作品无处不彰显着俄罗斯民族文化的魅力,可以说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和音乐文化走向世界柴可夫斯基功不可没。同时他也把对生活在疾苦中的斯拉夫民众的同情融于其音乐创作中,借以抨击沙俄当局的保守与专制。

时至今日人们对柴可夫斯基音乐的评价,众说纷纭,各持己见,褒贬各异,有人认为他的音乐“亚洲味”太浓,又有人指出他洗练的语法与体裁是“西欧式”的,我想这些评鉴都有待斟酌。他虽继承的是西欧传统式的作曲手法与精神,但从他音乐创作中文学文本的选择,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以及对祖国民众前途命运的思考,我们不难看出他音乐创作中带有很强的民族情感,可以说他是世界的音乐家更是俄罗斯的音乐家。

一、多选用本民族文学文本进行创作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俄罗斯一个贵族家庭,优越的家庭环境让他从小就开始接触文学诗歌,并显露出诗歌方面的天赋。他尤其对俄罗斯文学家的诗歌情有独钟,他狂热的崇拜普希金,也很喜欢与他同时期的文学家托尔斯泰,对他们作品的大量接触,为以后柴可夫斯基的创作提供了一定的文学蓝本。

1877年柴可夫斯基与康斯但丁•西罗夫斯基将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普根尼•奥涅金》改编为歌剧剧本,并由柴可夫斯基谱曲创作为同名歌剧,在剧本的创作中剧本台词几乎全部沿用了原著中的诗句。《叶普根尼•奥涅金》是普希金众多小说中非常著名的一部诗体小说,整部小说文辞优美,语言富有诗意性,文句之间的逻辑体现了斯拉夫民族对待文学艺术的严谨性。此剧以俄罗斯乡间贵族少女达吉亚娜与青年奥涅金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俄罗斯贵族们对待生活,对待爱情的怠惰与轻浮。[1]

托尔斯泰的诗作也是柴可夫斯基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文学素材,他与柴可夫斯基生活在同一时代,是俄罗斯近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厚重的历史感 ,[2]贴近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的疾苦,揭示新的历史时期下俄罗斯社会的各种弊病。这种创作理念与柴可夫斯基不谋而合,所以柴可夫斯基以他的诗歌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1877年柴可夫斯基根据托尔斯泰的诗作《唐•璜》中的一节,创作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艺术歌曲《唐璜小夜曲》,歌曲与原诗作完美结合颇具戏剧性风味,是柴可夫斯基众多艺术歌曲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柴可夫斯基以俄罗斯文学作品为蓝本创作的音乐作品不胜枚举。

二、音乐旋律创作中的民族情结

19世纪的俄罗斯在音乐创作方面分为两个流派,一是民族主义流派(斯拉夫主义派),代表人物是:“强力集团五人组”,重视本土音乐的发展,走“标题音乐”的路线。另一派是“西化派”,代表人物是:柴可夫斯基的老师鲁宾斯坦兄弟,坚持西欧的古典主义曲风。[2]由于柴可夫斯基最初在鲁宾斯坦创办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他受到的是系统的西欧作曲手法的训练,所以从他的作品能很清楚的看出西欧式的创作风格,因此有人曾说柴可夫斯基的创作是“崇洋媚外”,但如果我们去细细品味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我们不难从中发现他对俄罗斯民族音乐语言的重视与推崇,甚至可以说他对本民族音乐元素的重视丝毫不亚于“强力集团五人组”,作曲家自己也曾强调自己的音乐“有俄罗斯味”。他的作品之所以受到包括俄罗斯人民在内各国人民的热爱,是因为他将西欧作曲技巧与俄罗斯民族音乐做到了完美结合。

他在1877—1878年间创作的《F小调第四号交响曲》第三乐章,谐谑曲有一段用音乐语言描写一位农夫喝醉酒之后唱出市井之歌的场面,由木管乐奏出了俄国农民舞曲的曲调,A大调2/4拍弱起,带有跳音的音符从32分到4分音符运用不等,旋律相当欢快。在他的作品中民族音乐元素运用最明显的要属1876年创作的管弦乐曲《斯拉夫进行曲》,曲中的各个主题几乎都具有俄罗斯风味, 几个主题串联起来,交织在一起推动了整个乐曲的发展。他的歌剧作品《黑桃皇后》第二幕第一场假面舞会场景中也用到了俄罗斯民间的旋律,人们在这旋律中起舞欢唱。纵观柴可夫斯基的众多音乐作品,都反映了他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这种热爱直接形成了他音乐创作中的民族情结。

三、抒写人民疾苦的音乐家

柴科夫斯基生活的时代是俄罗斯时局动荡,社会黑暗的时代,残酷的沙俄统治犹如俄罗斯这片北极之下的冻土,固若磐石。虽然当时在知识分子与部分贵族的不断努力之下,沙俄当局废除了农奴制度,但这只是一个“面子工程”,人民并未得到理想的生活,反而愈加贫困艰难。此时众多的文艺知识分子想到了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段来形成另一种与政府抗争的形式。柴可夫斯基受到了这种思潮的冲击,也深深体会着祖国人民的苦难。他将这种感受融入了自己的作品创作中。

前面提到柴可夫斯基的一部歌剧《黑桃皇后》就有这种创作思想的体现,歌剧描写俄罗斯上流社会的贵族,整天沉迷于赌博,灯红酒绿,不关心下层人民的苦难,只专注于自己的享乐,最后自食其果的悲剧故事,借此来讽刺当局的腐败与无能,提醒民众对祖国命运的理性思考。柴可夫斯基1871年创作的《D大调第一号弦乐四重奏》,1876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上演时,当大文豪托尔斯泰听到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时,热泪盈眶,他激动的说:“我听到了我们那忍耐着的,受着苦的人民的灵魂了”。

四、结语

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它的创作体现了作曲家个人的思想情感。柴可夫斯基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诉说着对祖国的热爱。我们在欣赏他的音乐柔美的旋律的同时,也要学会去聆听音乐深处的情感。[2]

注释

[1]沈之兴 张幼香 《西方文化》,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311

[2]朱秋华 《西方音乐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66

[1] 徐钟荣 《浪漫派乐曲赏析(三)》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1月

[2]徐钟荣 《浪漫派的巨星》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1月;

猜你喜欢
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民族音乐
采访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选拔赛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艺术学院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