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旧版《红楼梦》看电视剧的导演艺术
影视艺术被认为是导演的艺术,导演往往决定了影片的风格、表现的内容、主旨思想等,一部影视作品往往或多或少的都被打上了导演的烙印。同是一部《红楼梦》,但是李少红版和王扶林版却有很大的差别,从新旧版《红楼梦》的成功和失败处我们认识到一个导演在创作过程中,要尊重原著,在人物的刻画上尽可能符合原貌,这样才能表现出原著的思想内涵。
导演 《红楼梦》 导演艺术
影视艺术被认为是导演的艺术,导演往往决定了影片的风格、表现的内容、主旨思想等,一部影视作品往往或多或少的都被打上了导演的烙印。同是一部《红楼梦》,但是李少红版和王扶林版却有很大的差别,本文就从观众对新旧版《红楼梦》褒贬不一的现象来探讨电视剧的导演艺术。
影视导演的工作,是一种通过集体创作达到优化作品整体风格的艺术。影片不是导演的独白,而是导演与其他合作者们的一系列对话,也就是说,影视导演的职能就是调动每一位合作者的艺术才华,最后形成一个有主旨的综合美。在这个创作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导演的艺术修养、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影视艺术创作首先要进行剧本选择,一个好的剧本往往是一部好作品的开端,比如《红楼梦》、《西游记》等,它们的拍摄往往会受到很多关注。
剧本的选择在先决条件上决定了故事的梗概,内容的主旨,所以剧本的选择是导演创作影视艺术要走好的第一步,导演能够慧眼识珠,找到一个好的剧本,这点也依赖于导演的文化修养、艺术眼光,以及导演的喜好。
导演和剧本的关系好比是一座雕塑,剧本是创意和灵魂,而导演是雕塑师和塑造者,只有二者之间很好的依存展现、灵与肉完全结合、融汇贯通,这个作品才能栩栩如生,让人看了以后交口称赞。
所谓改编,即运用电影、电视独有的思维方式、遵循影视艺术创作规律与特性,将其它体裁的文艺作品改写为电影、电视剧作。①
新版《红楼梦》完全按照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120回《红楼梦》通行本进行拍摄,台词完全按照原著设计,只是在某些地方迫于剧集的限制,进行了删除,新版《红楼梦》在忠于原著上“过于文本化”,在真正忠实于原著的思想内涵上有所偏差,受到很多观众的争议。
87版的《红楼梦》改编主要取材于原著,节选了关键的剧情,然后按照红学家们研究得出的结论,进行故事结局的安排,并没有按照高鹗所续的结尾安排故事的框架。目前,还是有很多人认为这个版本比较接近曹雪芹原本的意思,所以这个版本虽然没有完全按照现有原著模式来进行改编,却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将小说改编为影视剧作的时候,需要按照影视艺术的需要进行改编,使之符合影视语言的表达,比如,小说上面需要对画面进行详细描述,但是在影视当中,除非必须强调的情况下,一般靠镜头来叙述,而不是用语言。像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节,在87版中,导演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描写街市的繁华用了几个人们围观街头耍杂耍的镜头,不用任何文字语言,京都的繁华跃然纸上。进贾府时,由仆人通报,把路程既描写清楚了又表现了贾府规矩森严,整个故事让观众自己去听去看。
而在新版中,导演将故事交由一个第三者不停的讲述,黛玉怎么走的,走到哪里了,心里怎么想的,都用的是旁白,感觉画面和声音是两张皮,所以有评论认为新版《红楼梦》是一部活动的连环画。
对一部小说的改编,应当把文字转换成为屏幕形象,使影视剧作从小说的思维中挣扎出来,电视语言是用镜头来讲故事的,这是创作电视必须尊重的事实,所以导演在创造的过程中要首先意识到自己是用镜头语言讲述故事,基于此导演才能拍出声画完美结合的影片,才不会被人们耻笑以活动的连环画之说。
一部成功的电视剧、艺术形象,和演员是分不开的。演员是导演创造形象、实现导演艺术构思的直接媒介,也就是说,导演的意图是通过演员来实现的,演员是导演的一面镜子,它折射着导演的思想。
因此,选择演员,就成了导演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成了导演艺术的重要内容。演员的挑选比较难。首先演员的形象气质要像剧中的人物,而神似也很关键,形神兼备则是难之又难。
87版《红楼梦》能被奉为经典主要是人物形象都比较符合,比如陈晓旭和邓婕。邓婕,形象上符合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 ,气质上是粉面含春威不露。新版的王熙凤感觉惊艳有余、威严不足,表演也较假。
陈晓旭是拿着一本诗集毛遂自荐来剧组的,她具有诗人的气质、纤弱的体形、让王扶林导演看中了她。事实也证明这个选择成就了经典人物的再现。
在新版的演员选择方面上,黛玉扮演者蒋梦婕气质确实不错,但是在神似上却差那么点。在表演上蒋梦婕的细节处理也不是很到位,说明演员对于人物性格把握还是不够。
影视的表演艺术和戏剧、舞台艺术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了它自己的独特要求:这就是对微相表演的重视,即通过人物精神、表情、情绪等细微变化,发觉人物内心,更强调表演的真实、自然、生活,任何一点过火都会破坏它的艺术生命。
影视作品是靠镜头语言来讲述故事的,每一个导演都有自己独特的镜头语言风格,比如李少红导演她的镜头画面以唯美、古典著称。新版《红楼梦》在构图、摄影、意境上确实比87版的要好很多,像黛玉葬花那一段,画面非常漂亮,可是画面的好坏是融合在整个剧情和人物的表演当中的,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它只是承载内容的一个载体而已,不论是赏心悦目的画面还是平淡无奇的画面,只要它的意境和表达的味道出来了,一样是感人的。所以导演在拍摄影片的时候外在美是应当注重的,但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内在美,外在美给人的是感官上的美,而内在美给人的是心灵上享受的美,真正能把内在美反映出来的影片才是经久不衰的好片子。
87版的《红楼梦》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在制作上当然没有现在这么精良,但是它在每一剧集的设计上还是很讲究的,像结尾王熙凤死后一席草席拖到荒郊野外,这一段的拍摄就处理的特别好,镜头从王熙凤被裹着拉出那个被关的地方,一直到被两人在雪地里拖过了好几个小坡直到消失在远处,运用了一段长镜头,中间穿插了巧姐得救赶回见母的镜头,两组镜头对比,真是让人感慨无限。
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电视剧中也是一样的。音乐是电视剧能让人记住并成为经典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新旧版《红楼梦》最大的差异在于音乐。新版《红楼梦》采纳昆曲做音乐主基调,这个创意是好的。原著中描写了很多昆曲,但是将它作为配乐,那些“呀呀啊啊”的音乐总是盖住了人物的说话,对主题的表达也有些欠缺。
87版《红楼梦》中的音乐是王立平耗费了4年多,在翻阅了《红楼梦》的所有版本后,才确定了音乐的基调——“满腔惆怅,无限感慨”。王立平认为“写出好的音乐当然需要精准的技术,但最重要的还是用心去感受,只有在感情的刻画上细致入微,才能通过音乐使人物的内心刻画入木三分。最后才有了那首创作耗时一年零九个月,一唱就令人悲叹的主题曲《葬花吟》。这首歌对主题的诠释也是比较到位。
从新旧版《红楼梦》的成功和失败处我们认识到一个导演在创作过程中,要尊重原著,在人物的刻画上尽可能符合原貌,这样才能表现出原著的思想内涵。
对于创作,导演不能把形式放到比内容还重要的位置,过分追求画面的完美、音乐、剪辑手段的新奇、人物的外在美,而忽略了电视语言的特征,丧失对影视主旨意义的追求。在创新方面,一切应当建立在符合画面内容、符合剧情、符合时代,这样的创新才会给影片带来锦上添花的效果,反之则会适得其反成为败笔。
[1]王光祖.黄会林.李亦中.影视艺术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144.
[2]高鑫.影视艺术赏析.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1: 70.
[3]高鑫.影视艺术赏析.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1: 43.
[4]http://www.wanmeiai.com/bbs/
[5]87版红楼梦的音乐创造.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171e0201008qr1.html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6.028
本文是2011年度西北师大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人文社科类)骨干项目(项目编号:SKQNGG10032DE )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李莉,1984 年8月9日出生,西北师范大学教传院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方向:电视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