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宾
湖南广播电视台
贾樟柯纪录片创作分析
郑 宾
湖南广播电视台
纵观贾樟柯的纪录片创作,从他的短片《公共场所》和《狗的状况》,到长篇《东》、《无用》、《海上传奇》,再到纪录片和剧情片形式杂糅在一起的《24城记》,虽然表现手法差异很大,甚至让人觉得模糊了纪录片的概念,但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他对于如何表现真实的思考。对于表现手法的更大胆的应用,正是建立在现实的独立观察和对真实的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的,这种有主张的探索,对于纪实作品的创作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贾樟柯 纪录片 创作手法 长镜头 蒙太奇
纪录片大师怀斯曼认为,他只是在用一种他自认为恰当的电影方式来表达他本人对世界的观点。笔者认为,受众有不同的生活阅历和由此引发的对生活的思考和理解,一部纪录片,真正的意义发生在看电影的人的眼睛和头脑里。作为创作者,我们生活在当下,应该更多地关注当下,从而更深层次地激发观众对当下的思考。贾樟柯的纪录片作品,正是着眼于当下,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关注、思考和表现。在目前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作品为主流的现状下,对贾樟柯纪录片作品的研究,对于我们思考纪录片的真正含义会有更大启发。
贾樟柯曾说,所有的电影都在讲述人类的困难。纪录片就是建立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讲述人类为自身处境的改变而不断奋斗的过程。拍摄影片的方式代表了制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方式。观察每一个陌生而平凡的人的状态,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受每一个生命的喜悦或沉重。生活就像一条宁静的长河,不是每一个人的生命都能够像奇观电影一样充满着惊险与刺激,在每一个平淡的生命中有无数值得我们回味和感动的瞬间。每个人在一瞬间会有一种状态,很多人的相似状态汇集在一起就形成了社会的一种整体状态。无论把日常琐事搞成多么优美的交响乐都是不够的,只有超越对人们的所作所为或日常事件进程的肤浅描写而真正进入创作阶段,影片才能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一个影片或许可以在叙事结构或者画面效果上出人意料,但真正好的影片总是能让人在故事的表面内容下看到更深的想法,并且将自己融入到影片所讲述的内容中仿佛那就是自己经历的事情。非虚构影片总是在现实中寻求真实,在真实中寻求真理。
从第一部纪录片作品《有一天,在北京》开始,贾樟柯一直肯定纪录片这种媒介讲述人类生存状态的作用。在《小武》、《任逍遥》、《站台》等几部故事长片大获成功后,他接连拍摄了两部纪录短片《公共场所》和《狗的状况》,而后又拍摄了《东》和《无用》。
从《公共场所》和《狗的状况》两部纪录短片中可以看出,贾樟柯没有去具体讲述某个事件,而是用长镜头耐心的记录周围人或社会的状态,那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状态。而《东》和《无用》两部纪录长片则都是针对中国的一些边缘艺术家进行探讨,将不被普通人熟悉的艺术家的生活和普通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通过贾樟柯的纪录片作品,我们可以看出,纪录片创作使他更能够一直保持对生活探索的态度,使他的作品始终能够贴近于现实生活,避免漂浮。他的作品倾向于电影眼睛理论中的“观察式记录”,多用长镜头,不介入被摄者的状态中,后期剪辑也尽量不打断整体状态。对于这几部纯粹的纪录片,贾樟柯最大程度的还原了生活本身的真实。
安东尼奥尼曾说,进入到一个空间里面,要先沉浸十分钟,听这个空间跟你诉说,然后你跟它对话。其实不管是故事片还是纪录片,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本身,认真感受周遭的环境和人,体会生命中每一个细节的美好或沉重都是很有必要的。而纪录片更能直观的表现出导演对被摄物的观察程度。对于本身在故事片中就擅长使用客观视角拍摄人物的贾樟柯来说,纪录片的观察方式更让他如鱼得水。《公共场所》和《狗的状况》两部纪录短片正是采用完全客观的视角来记录被摄物的状态。
《公共场所》就是观察式记录的代表。我们不能了解到贾樟柯在前期拍摄的所有素材,哪些又被他抛弃。但在最终的成片中我们看不到任何情节,反而看到的是一个个相关联的空间、各种不同的人的状态。之所以是相关联的空间,是因为这些空间都是和旅途有关,破旧的大巴车被改建为餐馆、车站的候车厅被改建为舞厅。在这些空间里人们重新开发了物体的功用,同一个空间被不同的功能叠加,而贾樟柯能够用一种缓慢移动的拍摄方法将处在这种空间里的人们表现得很有秩序。说到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影片都以手持摄影来突出纪实的特点,但是一直奉行纪实美学的贾樟柯却从未使用过手持摄影,甚至是有些反感手持摄影。这是他在创作上的一种坚持。他想要表现的是人与现实间的僵持感,手持摄影或者时间长度不够的镜头都会打破这种僵持感。贾樟柯在导演自述中提到过拍摄《公共场所》时是一个特别小型的制作团队。一共三人的拍摄团队每日在大同的街道上行走,以一种十分自由的状态观察着这个城市,观察这里的人们。或许也正是因为制作团队不引人注意,摄影机才更多的捕捉到人们的状态细节。贾樟柯的很多影片制作团队规模都比较小,即使在故事片中也有很多现实未加修饰的场景被捕捉到镜头中,这些未被镜头摆布过的状态出现在故事片中更增加了影片的纪实性。
《狗的状况》的拍摄团队就更小了——只有贾樟柯一人。这是一个DV作品,一个镜头下来,将一只小狗从麻袋里的苦苦挣扎到突破牢笼再到看着这个世界流露出恐惧的目光和泪水的整个过程平缓地描绘出来。利用一只小狗来表现人类生存的状态。影片的表达方法比较特殊:首先他并不直接揭露人类生存所处的问题,而是以一只狗作为代言;其次用一个长镜头将整个过程记录下来,在一种看似普通甚至无聊的情景下将命运的挣扎这种宏大的命题表达出来;最后一点是他用DV这种媒介拍摄,这对于很多所谓“科班出身”的人来说是相当排斥的。贾樟柯一直强调“业余电影时代”即将到来,DV的广泛使用使以往看来神秘的拍电影这项工作变成了人人都可小试一把的大众娱乐工具。事实上正是由于DV的普及,纪录片也得到了发展的空间。首先人人都可以将生活的片段用DV拍摄下来,而不用理会那些专业的曝光、景别、灯光一类的因素;其次DV拍摄不引人注意,被摄者甚至不会意识到有摄像机正在拍摄,也就不会在镜头前隐藏本来的状态。贾樟柯的这种主张也正是迎合了他电影的表达方式和美学诉求。
贾樟柯新近的纪录片作品《海上传奇》与之前的纪录片创作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海上传奇》创作团队成员众多,更接近于贾樟柯剧情片的拍摄团队构成。其次在其中应用了更多的采访段落,而且采访部分的画面考究,注重采访环境的选择,应用了造型感比较强烈的构图方式。最后,《海上传奇》表意性的画面众多,很多镜头都着力于氛围的营造,而不是只注重对客观现实的记录。
有一种观点认为贾樟柯作品给人的真实感很大程度在于他对长镜头的大量应用,确实,不管在贾樟柯的剧情片还是纪录片中,长镜头拍摄和抓拍都是主要表现手段之一。但长镜头不等于真实客观,蒙太奇及摆拍作为表现手段和纪录片对真实的追求并不违背。我们可以看到,在贾樟柯的纪录片作品中,既有《狗的状况》那样极端的一个镜头就是一部作品的例子,也有《海上传奇》这样注重镜头衔接,有大量蒙太奇效果应用的作品。《海上传奇》甚至让我们想到著名的纪录片导演伊文思,就像这位纪录片大师对诗意的格调的重视,在《海上传奇》中,每一个镜头都是经过精心琢磨,将创作者眼中的上海以一个个不同的角度拍摄出来,加之蒙太奇的运用从而一个个完整的段落。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贾樟柯对于上海的理解。比如开场第一个镜头,就能让人窥见创作者的意图,前景中是一个铜狮子的背影,中间是一条被挖开了正在进行建设的马路,后面是一排老上海的破旧的矮房子,最后是一排密集的高楼,画面中从前到后的四个层次,让人看到了上海的多个方面,既有高楼,也有破旧,既有历史,也有当下,画面内涵非常丰富。再比如在拍摄黄浦江上的轮船的一组镜头中,多次应用严重虚化的铁丝网作为前景,后景中的轮船也随着镜头的切换由实到虚,逐渐虚化成只有一个大概的朦胧的轮廓,让人感受到黄浦江上的历史变迁、风云变幻。
而《24城记》则是贾樟柯比较独特的一部作品,融合了纪录片和剧情片的创作手段,影片中包含三位女性的虚构故事和五个亲身经历者的讲述,通过讲述的方式去展现这段历史环境下的个人经历。贾樟柯认为,历史就是由事实和想象同时构筑的。因此他采用虚构和事实相结合的方式去表达他对这段历史中人的命运的探究。八个故事共同构成了那个时期相同的大环境下每个人不同的生活经历,这些人共同出现在一部影片中使影片呈现了一种纵深复杂的社会现实。
在《24城记》中,贾樟柯非常重视语言的作用。每个观众在面对相同的画面时由于各自生活经验的限制,所了解到感受到的东西是不同的,当导演选择画面而不是语言来表达时,就要预见到不同观众会有不同的解读。语言的表达相对画面更为精准,影片用类似于采访的形式将过去一一呈现,每个人的故事听起来都是那么真实,但贾樟柯恰恰又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著名演员来讲述其中一些故事,听上去的真实,经过演员的演绎,产生一种强烈的间离效果,会跳开故事去思考到底什么是真实的。这种处理方式,让人不仅去感受真实,而且去思考真实,我认为这是一种进步,可以看作长期同时进行剧情片和纪录片创作后,在手法上的一种探索,体现出贾樟柯对于真实的深刻认识,对于题材的更自由的把握。
纵观贾樟柯的纪录片创作,我们可以发现,从他练习式的短片纪录片作品《公共场所》和《狗的状况》,到长篇纪录片作品《东》、《无用》、《海上传奇》,再到纪录片和剧情片形式杂糅在一起的《24城记》,虽然表现手法差异很大,甚至让人觉得模糊了纪录片的概念,但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他对于如何表现真实的思考。对于表现手法的更大胆的应用,正是建立在现实的独立观察和对真实的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的,这种有主张的探索,对于纪实作品的创作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1、贾樟柯.《贾想(1996-2008):贾樟柯电影手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雷蔚真.《访美国“直接电影大师”弗里德里克•怀斯曼》[J].电视研究,1997,9
3、皮皮.《安东尼奥尼猜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8
4、邵牧君.《西方电影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郑宾(1973一),男,北京人,湖南卫视资深摄像,现任职湖南广播电视台生产调度中心导摄部,主要从事综艺节目和大型晚会摄像。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