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泽明的《罗生门》为日本电影登上世界影坛和进入国际市场,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它是日本电影史上非常值得纪念的作品。
《罗生门》的剧本是电影剧作家桥本忍根据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筱竹丛中》改编的,然而取了芥川的另一作品《罗生门》作为题名。这个故事发生在战乱、天灾、疾病连绵不断的平安时代。故事很简单:某日,在都城附近的大泽中,武士金泽武弘被杀,被控谋杀的强盗多襄丸、武士之妻真砂、召唤武士灵魂的灵媒、目击证人行脚僧、发现尸体的樵夫等人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说出各自的供词,直至影片结束,仍不知道事实真相是什么。
鲁道夫•阿恩海姆指出:“任何作品的形式都应当在主题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简单,这是一个正确的艺术原则(如同科学中的省略原则)。”[1]这就是著名的“简化原则”。所谓简化就是要抓住表现对象的结构特征,用最精粹的形式将其呈现出来。《罗生门》的戏就只集中在四个地方:罗生门、山林、纠察使署、河滩。有限的场景、单线条的剧情、屈指可数的出场人物构成了整部影片。然而,影片却有声有色、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影片的开头,滂沱的大雨猛烈地冲刷着破败的罗生门,残垣颓壁赤裸裸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为整部影片奠定了灰色的基调。“每一件艺术品都必须表现某种东西。这就是说,任何一件作品的内容都必须超出作品中所包含的那些个别物体的表象。”[2]艺术品的情感倾向或内在意蕴通过塑造可见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残破灰暗的表象,代表着的是黑色的邪恶势力,也道出这是个乱世、是个悖逆的时代,寂寥的环境中隐藏着许多不安的因子。
在残破灰暗的背景下,镜头逐渐拉近,两个近乎呆滞的人出现了。带着不可置信、失望和恐惧的眼神,樵夫呢喃着:“我不明白……我真是不明白。”在这里,导演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形基原理,这里的“形基”也就是阿恩海姆所说的“图——底”, [3]把樵夫和行脚僧作为“图形”,把滂沱大雨下的破败的罗生门作为“基底”,“图形”与“基底”紧密结合,把樵夫和行脚僧恐惧、无奈、绝望的情绪凸显出来,渲染了压抑的气氛。另外,在知觉活动中,在作为对象的物理现象与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的大脑生理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同形关系。[4]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异质同构原理。导演利用心与物之间的这层特殊关系为自己所要表现的心理事实——压抑、恐慌找到了外在同构物——大雨倾盆、烟雾迷蒙下的荒凉的罗生门与呆滞的樵夫、行脚僧,而观众借助于这种特殊关系便可以透过导演所呈现出来的同构物去体验导演所欲表现的心理内涵。
随着躲雨者的到来,故事开始展开。故事发生在12世纪的日本,在平安京发生了一件轰动社会的新闻,武士金泽武弘在丛林里被人杀害。作为证人,樵夫、被告多襄丸、死者的妻子真砂、借死者的魂来做证的灵媒都曾被招到纠察使署,但他们都怀着利己的目的,竭力维护自己,提供了美化自己、使得事实真相各不相同的证词。
樵夫说,3天前,他上山砍柴,在一片树丛里发现了一具男尸,他就近报了官,被传到了纠察使署……实际上,他掩盖了自己因贪图小便宜而抽走了尸体胸口上的短刀的行为。
强盗多襄丸说,他没有杀那武士,是武士和他决斗战败而被砍倒的。同时夸耀那武士武艺高强,借以衬托自己武艺超群。
死去的武士武弘借灵媒之口说,他是用妻子那把短刀自杀的。将死未死之际,插在胸口上的那把短刀被人拔走时才气绝的。
武士的妻子真砂则说是她手拿短刀扑到丈夫怀里时,由于神经错乱,丈夫被她误伤而死的。
至于多襄丸的被擒,他本人的陈述和捕快说的也不一致。捕快说,多襄丸是从马上摔下来而被他擒拿归案的。多襄丸却说,他是喝了泡过毒蛇的泉水,中毒之后被捕快抓住的。
人们感知外物时,大脑皮层就开始了对该物的结构特征的提炼过程,而不是将这个物体的形状原原本本地印进脑海中。[5]每个人都在选择自己的记忆,试图控制一个业已成为“历史”的事件的解释权,夹杂谎言的话语编织成令观众迷惘的叙述圈套。导演只是把事件的最终结果展示给观众看,过程则由当事者和目击者叙述。“无论在电影或戏剧中,任何事件只要基本要点得到表现,就会引起幻觉。阿恩海姆认为,电影所引起的幻觉只是部分的,它的效果是双重的:既是实际事件,又是画面。正是电影画面的部分不真实性,才使蒙太奇成为可能。”[6]导演运用了交叉蒙太奇的手法——四个人说同一个故事却有不同的版本,线索错综复杂,扑朔迷离。在这里,辩诬抑或是确认都只是一种借口,真相只能湮没于杂乱的追忆中,连人物的性格都无迹可寻。
最后,整部影片作为一个格式塔,传达了这样的思想:天下在动荡不安中,社会失去秩序,这是最坏的时代,生存意味着剥夺和欺骗,暂时的占有即是对自我活着的证明——强奸、不忠、决斗、窃取是基本的“事实”,罪犯、证人、孀妻、武士无论生死说的却都是鬼话,从那一阵微风开始,焦虑的欲望就占据了所有人的内心。
注释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走向艺术心理学》,丁宁等译,黄河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49页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09页
[3]史风华:《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4]童庆炳,程正民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5]童庆炳,程正民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页
[6]史风华:《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页
[1]史风华.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
[2]童庆炳,程正民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鲁道夫•阿恩海姆著,丁宁等译.走向艺术心理学[M].黄河文艺出版社, 1990
[4]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