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技大学 吉 平 鞠 雪
西安影视剧与西安文化形象
陕西科技大学 吉 平 鞠 雪
影视剧作为目前最为强势的传播媒介,在其中植入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可以实现城市文化形象的高效传播。西安近些年来也已出现了一些反应和展现城市文化形象的影视剧,但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还是十分之少,没有充分地向世人展现出传统的西安以及日益现代化的西安形象。
西安影视剧 西安文化形象 《高兴》
影视剧作为目前最为强势的传播媒介,在其中植入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可以实现城市文化形象的高效传播。国外的巴黎、东京、首尔,国内的北京、重庆、成都、杭州以及港台地区的香港、台北等城市都纷纷在电影制作和电影营销上大做文章,以期通过电影热映来使城市形象深入人心,以取得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相比之下,西安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够,银幕上西安的曝光率严重不足。但无论是历史上的长安还是现代化的西安,都还需要在反应西安的影视剧中更多的呈现。因而,通过城市影视剧进行城市营销,传播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增强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就成了西安影视工作者不可规避的历史使命。而在“十二五”发展时期,西安要朝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迈进,提升与宣传西安这座千年古都的文化形象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且可以使其产生巨大的凝聚力,这就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文化形象。可以说,文化形象的背后代表着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1]在80年代以前,陕西对外宣传的西安形象,给人历史悠久,文物众多之感。这让世人觉得陕西西安就是泱泱古国留下来的最后的地方,这就造就了西安在中国乃至世界不可取代的地位。这和徽州、周庄、绍兴等城市形象一样,都是很成功的宣传城市形象的典型案例。可到了90年代以后,陕西在世人脑海中的印象,就变成了黄土高原,这是一些带有强烈的地域特色的影视剧所造成的。这一时期陕西的影视剧,在影像外在呈现上,全都是清一色的黄土、百姓生活贫穷而落后,这使得外界对西安的总体印象就是“黄土满天飞”、城市面貌“脏、乱、差”。
近几年来,一些在西安城拍摄的电影让我们看到了当下的西安不光是废旧工厂与充满黄土气息,作为越来越现代化的大都市,它还能表达出它所具有的多样性;如西安正在消逝的城中村、老街区,南门城墙根的酒吧、曲江、钟鼓楼、大小雁塔、书院门文化街、城墙;另外像西安的饮食文化——肉夹馍、羊肉泡馍等等,也都进入了影视剧的视野。这些元素的注入及其西安原本所具有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使新近出现的反映西安形象的影视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影视剧树立起了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西安城”;塑造了具备鲜明性格特征和矛盾两重性的“西安人”,展现出了带有典型西安特色的地域文化景观。这些影视剧不仅让世人看到了一个沉淀厚重历史文化的古都(周、秦、汉、唐)和正走向全面现代化的科技新城,它还让观众看到了灿烂在古城西安的一张张淳朴、温厚以及豪放的笑脸,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开放包容、厚德载物、天人和谐的文化传承,让世人真正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西安的文化形象及其历史内涵。
最早引起人们关注的,反映西安文化形象的电视剧是一些以警匪为题材的电视剧。1996年播出的《西安大追捕》和1998年的《12.1枪杀大案》都是以发生在西安市的大案为故事原型的纪实片。这两部片子播出后,在陕西反响极大,并在全国刮起了警匪片的热潮。随后,2003年拍摄的《西安虎家》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西北风格的情景喜剧。这部带有浓郁西安地域色彩的情景喜剧,讲述了在古城西安城隍庙后街的一个普通大院里,聚居在一起的兄弟邻居家庭之间的生活故事,活画出了一幅古城西安人的喜剧众生相。2004年拍摄的30集电视连续剧《大唐芙蓉园》以全新的视觉讲述了在大唐盛世,由盛转衰的时代背景下所发生的李杨爱情悲剧,编导在将观众带入了大唐盛世的文化美妙体验和长恨留千年的爱情绝唱中的同时,也让观众领略了西安大唐芙蓉园的绝美风姿。2006年的《大秦帝国》是西安曲江新区文化战略从“大唐文明”转向“大秦文明”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作品,其意义不仅仅是影视剧本身,更是西安曲江新区的文化复兴大动作。该剧以中国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黄金时代为背景,用浩瀚的篇幅和翔实笔触,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和画卷;剧中,编导对于陕西乃至中华民族的原始文化生成进行了富有历史感以及思辨性的艺术探索。
而在电影对西安形象的反应方面;1936年岁末,在古城西安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大事变——西安事变,这个偶然事件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以至于影响到当代世界的格局。1981年,在全国崭露头角的西安电影制片厂将这一事件搬上银幕,在国内外引起巨大轰动,从此西安电影制片厂一炮走红,享誉全球。之后反映西安文化形象的电影就少有出现,直到2008年的《纺织姑娘》。《纺织姑娘》从里到外都打着“西安烙印”:在西安东郊纺织城实地拍摄;主人公说着地道的陕西话;由陕西籍导演王全安编剧、执导。《纺织姑娘》先后捧回第33届蒙特利尔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及“全球专业影评人大奖”两项重量级大奖,为陕西乃至中国电影赢得了荣誉。2009年上映的《高兴》则由贾平凹同名小说改编,这部电影在西安走街串巷拍摄,为宣传当下传统感与现代感相结合的西安功不可没。而同年上映的《羊肉泡馍麻辣烫》则成为在《高兴》之后又一部在本土电影市场大捷的西安题材电影。“这两部影片利用影像的多元手段对西安城市文化符号的解读与构建,对同类型电影的表现手段及西安城市文化的影像化传播有着积极地意义”。[2] 2010年由西部电影集团投资出品的电影《预审》全程在西安取景,例如西安人所熟悉的南二环、浐灞新区、曲江新区、电视塔等地标性景观都出现在了电影中;片中的群众演员也是操着一口流利的陕西话。加之,这部作品的主创基本上都是陕西人,且又大多在西安工作生活。因而,这部作品在全国的热映,对西安城市的文化形象宣传有着准确而又全面的表达。
当越来越多的镜头投向现代时尚、绿色生态的新西安时;在影片中如何融入西安文化形象上,最应该提到的就是自觉地运用“陕西方言”。陕西方言笑傲银屏,一方面可以宣扬和推介陕西的历史文化,影视剧中的陕西西安元素和浓浓的西安味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更多的影迷了解西安;另一方面,陕西方言在影视剧中,作为一种有效的叙事策略和表现手法,也可大力强化西安影视剧的地域性与幽默感。总之,陕西的西安方言“传播着城市形象的外部形态和文化特质,它自身也是一种积极反映西安文化、西安形象的精神产品,它的传播能极大地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核,凸显城市形象的气质”[3] 。
如电视剧中《西安虎家》中,就有着较多的陕西西安方言的运用。西安方言干脆直接、暗藏幽默、耐人寻味。当得知儿媳怀孕后,虎家就定下家规,“谁再抽烟,我就抽谁”,并声称“谁再吃羊肉,谁是渥啥啥!”这种典型的西安味在《西安虎家》中随处可见,令人颇感亲切,既有邻里和睦,也有棋友反目,既有夫妻斗嘴,也有兄弟误会。主演李琦演唱的秦腔味道的片尾歌,“吃上一碗biangbiang面,心里就品麻太舒坦”;不仅将biangbiang面这个西安独有的民间传统风味面食唱了出来,还让大家知道了这个西安特有的“biang”字怎么写。“一点上了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往进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长我一长,当中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挂个丁丁叫马杠,坐着车车逛咸阳。”
而电影《高兴》里,也将陕西话与电影文化意义正式衔接了起来。陕西西安话配着西安的古城墙、钟鼓楼、秦腔、羊肉泡馍等西安元素,将西安独有的地域文化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剧中郭涛饰演的刘高兴用西安话唱着“额爱你”、黑撒乐队在片中用西安话唱着羊肉泡馍以及演员黄渤饰演的小混混最后拉着二胡唱着“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等方言片段的运用,都让我们听到了生动机趣而又幽默诙谐的西安话。此外,电影《羊肉泡馍麻辣烫》中对陕西方言的巧妙使用,也意指着西安城市文化符号的生动表达;在片中一些重要的场景中,似乎只有陕西方言的运用才能体现这个十三朝古都的城市风韵。这对表现现代陕西、现代西安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与推介作用。
在饮食文化上,西安的名小吃很多,并独具特色。牛羊肉泡馍是西安市的著名小吃。用优质牛羊肉加佐料入锅煮烂,汤汁备用。把烙好的“虎背菊花心”——坨坨馍,掰成碎块,加辅料煮制而成。其特点是:肉烂汤浓、香醇味美、粘绵韧滑。食后再饮一小碗高汤,更觉余香满口,回味悠长;吃的时候配一叠特制的糖蒜,口感更好。在影视剧作品中融入羊肉泡馍、肉夹馍等这些小吃,也就是融入了西安的文化。
如电影《高兴》当中一段“牛羊肉泡馍是咱西安的经典传统!要想吃得好!那可讲究的縡耸(zengsong)!馍要自己掰……”的说唱,用直接而又时尚的方式将牛羊肉泡馍介绍了一遍。“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一碗羊肉泡喜气洋洋”,这正是对西安人的生动而传神的写照。“羊肉泡馍”是西安形象、品性、特征的一种象征性的结合体,是外地人从味觉上品尝西安形象的具象式载体,
此外,电影《羊肉泡馍麻辣烫》中,对于羊肉泡馍这一小吃的表现更可谓是淋漓尽致,尤其是《羊肉泡馍麻辣烫》的片名和主人公杨有宝(羊肉泡)的名字都以羊肉泡馍冠之,这应该正是编导看中其深层的文化内容与西安城市的文化象征性相类似。影片编导以“羊肉泡馍”为喻,“使其成为西安城市文化形象符号的意象式载体,生动而准确地对西安进行了文化定位,同时将其与有着极大差异的成都文化符号‘麻辣烫’相互衬托对比,强化了西安城市文化形象的独特性”。[4]
另外,西安城市的建筑风格、地理风貌、文化雕塑、人造景观、广场道路等也是宣传西安文化形象的有形资源。像电影《高兴》中,刘高兴和五富或骑着自行车穿行在极具特色的大街上(黑、灰色地砖构成的独具秦汉风格的大街),或是徒步徜徉在厚重的古城墙脚下;此外钟鼓楼、回民街等地标让我们一下子就看到了影片具有明显的“西安印记”。片中古朴的建筑,灰色的影调,沿街的店铺及其商业建筑充分体现了西安千年历史古都的文化形象,也不露痕迹地表现了西安这座千年历史古都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古朴浑厚的环境特色,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
现在国内有些城市已经有意识地通过影视传媒去传播和演绎自己的城市文化形象,这些城市如北京、成都、重庆等。像宣传北京较为有名的城市电影有吴贻弓的《城南旧事》(1984)、宁瀛的《找乐》(1992)、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2000) 以及《百花深处》(2002)等几十部。北京电影制片厂近 90 %以上的电影都是与北京这座城市栖息息相关的。西安现在也仅仅只能靠《西安事变》(1981)、《纺织姑娘》(2008)、《高兴》(2009)等少数几部城市电影来撑起门面。不唯独西安,即使整个西北地区的所有的城市电影加起来,还不足北京城市电影的零头。而表现和反映成都城市文化形象的电影主要有《成都 ,今夜请将我遗忘》、(2007)《成都之恋》(2008)、《成都,我爱你》(2009)等。这些影片由于宣传做得很好,加之电影本身的艺术上和商业上的成功,在国内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像《成都 ,我爱你》,这部电影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城市营销电影”,从中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成都市政府对电影媒介宣传作用的重视。成都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显然是比不上西安十三朝古都的丰厚与沉重,但是通过近年来这些代表性的电影,却取得了其更为现代性的文化身份,增强了城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通过与北京、成都城市电影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表现西安城市文化形象的影视剧数量与质量远远比不上北京、成都,仅有的几部反映西安城市文化形象的电影,其对外的影响力也远远不够。因而,总的来说,西安在中国的城市电影版图中几乎处于缺席状态,没有足够数量的有影响力的电影来展现传统的西安与现代化的西安,“这就造成了西安在影视剧视野里的失语 ,严重影响了西安城市形象的传播和城市品牌的建立” 。[5]
在“十二五”发展时期,西安要朝国际化的大都市目标迈进;用影视剧来凸显和构建城市文化品牌,是西安向世人推介和传播城市文化形象战略举措中至为关键的一环。那么,用影视剧来更好地传播和弘扬西安的城市文化形象,就必须要做到:第一,要进一步打造西安影视剧的品牌效应,使得这些影视作品转化为更为广阔的产业效应和社会效应,在很好展现西安优秀文化形象之际,做大做强西安影视剧产业。第二,西安影视剧还要不断寻求机制和体制的创新,因为现代影视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打破这种地域或者小型机构的限制,走向互动共赢的模式。因此,西安影视剧需要在更高层面上寻求更大的产业发展就需要走出西安,与国内其他地区乃至国际有关影视机构联合。第三,西安影视剧应该不断加强后产品的开发和辐射效应,应该带动旅游文化、休闲文化等相关文化消费,从而全面提升西安文化形象。
注释
[1] 韩晓时:《打造文化形象 实施品牌战略》,《理论界》,2009年第8期
[2][4]朱晓彧:《西安城市文化形象符号的影像化传播》,《当代电影》,2010年第3期
[3] 周东华、许晓洁:《西安方言剧与城市形象建设》,《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5] 曾松林:《西安的失语:城市电影中西安的缺席》,《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吉平,陕西科技大学外国语与传播学院讲师。鞠雪,陕西科技大学设计艺术学(影视传媒艺术方向)研究生。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4.009
2011年度西安市社科基金规划项目:“西安影视剧与西安文化形象研究”,项目编号:11W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