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华
(杭州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6)
教育与教学研究戏剧教育研究专辑
戏剧教育: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黄爱华
(杭州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6)
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教育的一个严峻问题。而戏剧教育可以增强学生角色意识,发展自我意识;提高表达沟通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完善学生人格,养成良好心理品质。通过问卷调查可知,学生参加戏剧活动较少者比之较多者,其焦虑、孤独、过敏、冲动倾向要强烈,存在更多的心理健康隐患,说明戏剧教育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故戏剧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和途径。
戏剧教育;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心理素质
当前,随着社会发展、竞争加剧及独生子女成为主流,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彰显。调查表明,我国约有10%的小学生、15%的初中生和20%的高中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而大学生有心理障碍问题的,最近几年甚至上升到30%。[1](P.22)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为令人忧虑的一个社会性公共问题。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引起各级部门的重视,专业工作者也一直孜孜不倦地寻求适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方法和措施。本文试以戏剧教育为切入点,探寻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人类健康的最早定义是:“健康是一种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全部的美满状态,而不仅是免病或残弱。”[2]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的生命价值及生活品质的提高,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修改了健康的定义,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个增加了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健康内容的现代健康概念,深化了人类对健康的认识,是对此前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健康概念的发展和完善。
在心理学家看来,所谓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其实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当事人不仅具有良好的心态、积极健康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仰,并且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表现主要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准确的角色定位;健全和谐的人格,较高的道德水平;积极乐观的情绪,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接受他人,善于与人相处;沟通能力强,富于合作精神;心理行为符合年龄与性别特征等。
在我国大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早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来的,但起先被纳入德育教育的范畴,90年代初才从德育教育中剥离出来。到了90年代中期,心理素质教育被正式纳入学校教育的轨道。教育部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何谓“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学家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3](PP.494-495)具体说来,心理素质以个体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是由认知、需要、兴趣、动机、情绪、人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当今社会,对于生活在转型年代而且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的大中小学生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适应能力,塑造学生自知、自尊、自信、自主、自律、自强等心理素质,它是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而且也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在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教育的方式中,戏剧教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在国外,利用戏剧艺术原理的“戏剧疗法”已是一种很成熟的心理治疗方法,常与药物相结合用于专业治疗。不过,对于普通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依托学校,通过开展学校戏剧教育,同样能够比较有效地达到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教育的目的。戏剧教育是以戏剧为手段,施教者与受教者共同参与运作的活动。在戏剧教育过程中,施教者与受教者相互融合、共同努力,提高广大受教者的戏剧审美能力,即对戏剧艺术的感受能力、创造能力及鉴赏能力,使受教者的人生观念、行为方式、心智能力都得到了培育,从而实现对人的塑造。[4](P.3)戏剧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格教育,它的目标指向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与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为旨归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相一致的。
学校戏剧教育的开展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课程形式的学科性戏剧教育,如戏剧表演课、戏剧鉴赏课、戏剧史论性课程、包含戏剧在内的综合艺术课程、戏剧工作坊等;也可以是把戏剧作为一种“教学法”运用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渗透性戏剧教育,如“角色扮演”、“情景对话”、“情境教学法”等就是语言、文学类课程中常见的几种戏剧教学法范式;还可以是以人物扮演、课本剧表演、校园剧演出、心理剧编演等形式展开的活动性戏剧教育。*参见黄爱华《学校戏剧教育的基本理念及其实践构想》(《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第12期)及黄爱华、朱玉林等著《探索与实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戏剧教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多种层面的戏剧教育实践模式可以在学校范围内同时开展、并行不悖,这样才能使戏剧教育深入人心,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的助力。
在众多艺术门类中,戏剧最接近于人类生活的本来面貌,是指向人的存在本身的生命活动,可以娱乐益智,可以解放身心,与人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戏剧教育的终极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相一致,都致力于人格教育,尤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戏剧教育能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戏剧是综合艺术,它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为一体,在人物动作中展示社会冲突。在所有艺术门类中,戏剧是离人最近的艺术,最容易激发人们对生活的联想,也最能够为人所理解和接受。戏剧演绎人生,台上的悲欢离合即是人生的真实写照。戏剧强调情感体验和感悟,学生在参与表演时凭借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本身的生活经历诠释角色,在扮演角色的同时也是在反思自我、认识社会、体悟人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体验不同的人物心理,从中获取积极的人生经验。
戏剧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它能修正与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孔子说过:“知己者明,知人者智。”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志是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形成自信、自强、自立的良好品质,才能适应社会环境并作用于社会环境。参加戏剧活动,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们曾对杭州师范大学经常参加校园戏剧活动的学生进行访谈,他们在这方面的感受比较深刻。如流霞剧社社员、2009年参加该校第20届戏剧节演出的鲁君文同学说:“作为一名演员,可以说对剧中人物的情感体验是很丰富的。可以从剧中的各色人物的处境、语言中感受到世事的变化,加强对自己的认识。通过自己与剧中人物比较,发现自己的优劣,提高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通过剧中人的一些处理事情的方式,对照自己,对生活产生反省的能力。”这说明校园戏剧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之外,更能发展、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戏剧教育能增强学生的角色意识,明确角色定位
戏剧教育能使学生增强角色意识,明确角色定位,学会换位思考。角色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占有一定位置时所执行的职能的总称。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身份、权利和行为方式是角色构成的要素。角色定位合理,才能受到社会的肯定和接纳,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减少或避免心理冲突,促进心理健康。积极地调整角色定位,以期使现实的角色符合社会和群体的要求,成为受欢迎的人,这是社会适应良好的表现,是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有的心理特征。而当前兴起的校园心理剧更是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和新手段,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心理剧演绎校园生活中的人和事,展示各种不同的人生选择及价值理念,剖析学生心理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使学生理解社会期待和群体的社会角色,引导学生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对学生产生社会化作用。正如20世纪初期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所指出的,如此则“诸生可为新剧中之角色,且可为学校中、世界中之角色矣”。[5](PP.17-18)被张伯苓称为南开中学“最优秀学生”的周恩来,就是当时南开新剧团的活跃分子。再如美国总统约翰逊、罗斯福、里根,他们在大学读书期间也都非常热爱戏剧表演。正是年轻时培养的角色意识,使他们能以最快的方式适应公众对他们的期盼,从而在政治舞台上游刃有余,取得成功。
(三)戏剧教育能完善学生人格,提高道德水平
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是人所有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尤其侧重于人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出健全和谐的人格,而这也正是戏剧教育的终极目的。尊崇儒学的中国是异常重视道德教化作用的国家,长期以来一直把“扬善惩恶”作为戏剧的最主要功能来强调。如元代剧作家高则诚,在其《琵琶记》开篇中,就认为戏剧作品“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6](P.107)在西方,古希腊的“喜剧之父”阿里斯多芬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戏剧是教育者,而观众是被教育者”。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更赋予了戏剧的教育功能以社会道德意义。他认为艺术的光辉思想在于其教育作用,在谈到戏剧的歌唱队时说:“它必须赞助善良,给以友好的劝告;纠正暴怒,爱护不敢犯罪的人。”[7](P.147)中西方先哲的这些论述,表明戏剧在培养道德、完善人格方面,的确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从六七岁开始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来说,整个求学阶段正处于身心成长时期,也是其性格、行为习惯形成和道德观念确立的关键期,有着很大的可塑性。但任何简单抽象的道德教化,都容易被学生抗拒。学生需要的是直观形象、入眼入耳的道德教育,是润物细无声,而不是强制性的灌输。儿童剧、校园戏剧能够避免灌输式的说教,它把社会道德内容化为舞台艺术形象,借助艺术形象的感染力,通过心与心的交流和灵魂的叩击,帮助参演者和观看者树立起良好的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健全人格。
(四)戏剧教育能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沟通能力即表达和理解他人的能力,语言、动作都是表达沟通的最重要手段。戏剧是语言和动作的艺术,要说好台词,必须发音正确、口齿清楚,声音响亮、饱满,说话流畅、富有感情,还要有简单得体的姿势语言辅助表演。为了演好戏,平时更要经常作语音、语调、语气方面的发音训练,务使说话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不仅要思考“说什么”,还要琢磨“怎么说”。所以,学生参加戏剧活动,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这正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普遍推崇戏剧的重要原因。
当今社会关于“人才”的观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唯分数论”变为重素质、重能力,把诚实守则、乐观自信、团队精神看得比书本知识更为重要。在美国,要求学生踏入社会要具备五种能力,其中之一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即要求学生能够作为集体的一员参与工作,诚心地为他人服务。有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首先是要有团队合作精神,而戏剧正是能培养这种精神的理想的途径之一。”[8]戏剧是集体创造的艺术,它将参与协作精神体现得尤为突出,所以戏剧活动最能体现团队合作精神。任何一次成功的演出,都离不开编剧、导演、演员、舞台美术、灯光设计、服装和化妆设计、音响师等人的共同努力。导演在这一集体中发挥着领导作用,他既要进行导演艺术的创造,又要组织调度整个创作集体。演员要以所有人的创造为基础,运用自身的表演艺术塑造舞台形象来征服观众。同时,演员还必须与同台表演者建立起真实的交流感应,要能观察到同台者表情、语气、情感中最细微的差别,使自己的表演更加准确、有效。由于戏剧的创作过程复杂、漫长,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除了能学到戏剧方面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能学到沟通的技能、合作的精神和互让的工作态度。在戏剧的互动多元的群体活动中,每个参与者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有助于他们认识到他人以及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善于发现、学习他人的优长,善于与人相处、合作,正是现代人所应该具备的极其重要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化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表现。对于现在普遍是独生子女的大中小学生来说,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曾以杭州市区的几所大中小学校的学生为对象,采取集中统一指导的方式做过“戏剧教育与心理健康关系”的问卷调查。考虑到年龄和成长阶段不同,我们把调查问卷分为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类,各年级尽量均匀分布,并分别设置了A、B对照组。小学A组120人为戏剧教育实验基地杭州市大关小学的四至六年级学生,我们于2004年开始在该校开展戏剧教育实践研究,曾举办过全员参与的六届校园戏剧节;B组120人为普通的杭州市九莲小学及行知小学的四至六年级学生。初中A组80人为我们的合作学校杭州市外国语学校初一、初二学生,该校戏剧活动比较频繁;B组80人为普通初中杭州市公益中学的初一、初二学生。高中A组80人为杭州市外国语学校高一、高二学生,B组80人为普通高中杭州市第九中学的高一、高二学生。大学A组120人为杭州师范大学剧社成员、有表演经历者及戏剧爱好者;B组120人为普通学生,取样时适当考虑了文理科的平衡。
评定工具为自编的调查问卷,分为中小学和大学两类。问卷的前半部分为一般信息和对戏剧教育的认识及经历等,两份问卷大致相同,包括:年级、性别、是否喜欢看戏剧演出以及戏剧类型、是否参加过戏剧演出和担当过的角色类型、对自己的表演是否满意、对戏剧表演感兴趣的工作、你对戏剧教育功能的认识、你认为学校开展戏剧教育的合适形式等。问卷的后半部分都是心理健康诊断测试题。根据学生成长阶段不同,大中小学生问卷又有差异。如中小学生问卷中,围绕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等6个内容量表,共选取42个条目,让学生选择“是”或“不是”。下面试作一比较分析。
(一)大中小学生对戏剧教育功能的认识中与心理健康相关的选项比较
在本次我们设计的调查问卷中,第1-4题是有关戏剧活动的经历,第5题“在下列有关戏剧教育功能的选项中,你认为哪些最为重要?(可以多选)”是测查受试者对戏剧教育功能的认识。功能选项共有8项,其中与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密切相关的有“提高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完善人格”等5项。数据统计结果如下:
表1 大中小学校A、B组学生对戏剧教育功能的认识中与心理健康相关选项的比较
从以上两两对照的数据来看,无论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对以上5项功能选项,A组人数明显高于B组人数,普遍提高10-20个百分比。可见,经常参加戏剧活动,比不经常参加戏剧活动者,对于戏剧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的认识更深。从以上随机抽取的样本和显示的数据来看,戏剧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这一功能是明显存在的,它为我们把戏剧教育运用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实践依据,从而也鼓舞了我们,坚定了我们在学校开展戏剧教育,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信念。
(二)中小学生“对人焦虑”的6项内容量表测查比较
从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诊断测试的统计数据看,在学习焦虑方面,经常参加戏剧活动和不大参加戏剧活动者,即A、B两个对照组,相差不大,说明在大陆“应试教育”成为主导倾向的
背景下,“学习焦虑”已成了所有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在对人焦虑方面,A、B两个对照组则显示出了一定的差异。下面是两组统计数据:
表2 中小学A、B组学生围绕“对人焦虑”的6项内容量表测查比较
上表共设置了6个分量表,回答“是”者为有焦虑倾向,回答“否”者倾向不明显。从图表可知,无论小学还是初中、高中,A组回答“否”的人数明显多于B组,说明B组要比A组表现出更多的对人焦虑倾向。对人焦虑即社交焦虑,而有社交焦虑倾向者,往往社会适应能力欠强;无社交焦虑或社交焦虑倾向不明显,说明心理健康并有着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后更容易融入社会,在社会上获得认同和成功。
(三)中小学生孤独、过敏、冲动倾向内容量表测查比较
围绕中小学生孤独、自责、过敏及冲动倾向,我们也作了测查,结果是两组中小学生也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异。下面试以小学卷为例,对A、B两个对照组作一数据比较:
表3 小学A、B组学生孤独、过敏、冲动倾向内容量表测查比较
表3分别就孤独、过敏、冲动倾向各设置了6个分量表,回答“是”者为有孤独、过敏、冲动倾向者,回答“否”者倾向不明显。从图表可知,小学A组回答“是”的人数明显少于B组,说明A组比B组表现出较少的孤独、过敏、冲动倾向。显然,参与戏剧活动较少的学生,在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上比戏剧活动多的学生强烈。而有孤独、过敏、冲动倾向的人,往往容易自我封闭,过于敏感,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较差。
虽然我们没有对大学生作过孤独、过敏、冲动倾向的测查,但从上面大学生A、B组对戏剧教育功能的认识中与心理健康相关选项的比较及我们的一些观察、访谈可知,中小学生的对人焦虑、孤独、过敏、冲动倾向,其实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存在着发展性关系,即对人焦虑、孤独、过敏、冲动倾向较弱的中小学生,进入大学后容易对参加戏剧活动感兴趣,进而更有自信心,更善于表达情感,善于与人沟通、合作,为人处世的方法也更得体、更成熟,因而更能适应社会。反之,中小学时期孤独内向的人,到了大学阶段也很难放得开,更不要说主动表现自己了。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说早期教育对人的一生的重要性。人的心理特征和性格趋向一旦形成,就有一定的延续性,所以戏剧教育最好从小学低段甚至是学前教育时期就开始,这一时期性格、心理可塑性最强,效果最为明显。
从对中小学生的调查可知,参加戏剧活动较多者,与参加戏剧活动较少者相比,在“学习焦虑”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对人焦虑方面有着明显差别,后者比前者表现出较多的对人焦虑倾向。在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方面,参与戏剧活动较少的学生要比戏剧活动较多的学生强烈,存在更多的心理健康隐患。所以要让中小学生多多参加戏剧活动,可以减轻或消除对人焦虑,矫正孤独、过敏、冲动等负面倾向,使之树立起自信心,消除异质感,增加自我表现的机会,建立成就感;学会自我控制和换位思考,善于与人交流,更好地融入团队,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上文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戏剧教育与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证明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前者对后者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可喜的是,当前戏剧界、教育界等学界同仁要求加强戏剧教育的呼声也日益强烈。如导演胡雪桦提出:“应该把戏剧教育纳入到学校里去,作为美育的一部分,不一定要成为戏剧人”。[9]复旦大学周斌教授也认为:“在各类学校中普及戏剧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应引起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教务部门足够的重视。”[10]可见,戏剧教育是面向全体在学人群的普适性教育,已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戏剧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学校开展戏剧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能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戏剧教育可视为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和途径,戏剧教育在学校教育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1]陈忞.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1946)[EB/OL].(2006-08-08).http://www.china.com.cn/law/flfg/txt/2006-08/08/.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雒社扬,扬戈.戏剧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张伯苓.舞台、学校和世界[M]//张伯苓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6]高明.琵琶记·副末开场[G]//王季思.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上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7]贺拉斯.诗艺[G]//诗学·诗艺.杨周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8]黄爱华,陈漪.论戏剧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独特功能[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9]胡雪桦,等.戏剧改革何去何从[N].社会科学报,2007-07-06.
[10]周斌.关于推动教育戏剧发展的若干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08,(5).
DramaEducation:EffectiveWaysandMeansfortheMentalHealthandSocialAdaptabilityEducationofStudents
HUANG Ai-hua
(School of Humanitie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36, China)
The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of students has become a critical issu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he role of drama education can enhance students’ role awareness, develop their self-awareness, improve their communication skills, cultivate their spirit of cooperation, improve their personality and nurture their good mental qualities.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the survey shows that the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 less in drama activities, are stronger in terms of anxiety, loneliness, irritability and impulse. And they have mor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This suggests that there exist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ama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Therefore, drama education can help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adaptability. It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students.
drama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social adaptation; psychological quality
2010-11-16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社科振兴计划·艺术教育研究院科研资助项目成果(YSJYYJYL0003)。
黄爱华(1962-),女,浙江温州人,戏剧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艺术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戏剧史、比较戏剧、戏剧教育研究。
J80.4
A
1674-2338(2011)05-0102-06
(责任编辑:沈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