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中的道路绿化设计研究
——以江南部分城市为例

2011-04-13 00:25:49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化道路

张 力

(杭州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城市学研究

城市景观中的道路绿化设计研究
——以江南部分城市为例

张 力

(杭州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城市道路不仅是城市交通的载体,也是构成城市意象的主导要素之一,道路绿化是向世人展现城市景观特色与风情的重要窗口。从南京、苏州、杭州、上海四城市的道路绿化现状看,各城市的绿化设计都取得了特色鲜明的成绩,也存在诸多不足。进而从“显”与“隐”两方面系统阐述了提升城市道路绿化品质、拓展多重社会效益的具体方法与途径,以期提高城市道路绿化设计的质量,塑造城市形象美。

城市景观;道路绿化;城市意象;视觉文化

道路是一个城市的“骨架”和“脉络”,在现代化城市中,它除了发挥城市基础设施的功能外,更对城市形象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学家凯文·林奇(Keviu Lyuch)视为是在大都市范围内进行意象组织的主要手段。[1](P.64)而道路绿化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从属于城市绿地系统,对保护地域环境、确保道路通行安全发挥着积极意义,同时也是向世人展现城市景观特色与活力的重要窗口。

一 城市道路景观绿化的概念变迁

随着时代的变迁,道路空间结构不断变化,道路绿化同样在发生角色变换,从过去一条道路两行树的种植模式发展到如今集行道树绿化、分车绿带、路侧绿带、高架绿化、立交桥绿地、滨河路绿化及沿道路范围一切建筑前绿地、休息绿地在内的综合性系统范畴,它如同一条绿色的纽带串联了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网络,在功能上完全突破了单纯分割车道的功能,在设计上也完全走出了以往模块化粗放式的简单模式,向着由不同乔灌树种、植物群落、色调配置所构成的“四季有花,路路不同”的高品位植物造景的方向发展。

同时,作为一种处于不同地域、不同地理因素、不同城市文化背景下的生命体,道路绿化还应是能与每个城市总体环境艺术布局相承接,与不同道路的文化基调相协调的表现介质。如何以道路空间为载体,突破绿化仅以自然景观为内容的单一表现方式,发挥道路绿化赋予城市景观以文化气息的作用,将是一个促使城市社会环境向集生态与文化功能于一体发展的更富深远意义的重要手段。[2](P.41)

二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道路绿化现状

目前,我国对于道路景观绿化设计的重视力度虽有所加强,但总体而言,绿化质量还有待提高。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政基础工程建设的不断投入,道路的数量与宽度明显增加,但道路景观绿化却始终未能同步协调发展,千城一面、季季相似的面貌随处可见,并在整体上呈现出与城市形象割裂,各城市、各区域间发展极为不均衡和不协调的状况。

本文以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四城市为考察对象,拟在相近城市化水平、气候特征等条件下,对道路中所运用的植物品种、配置方式、细节表现等进行分析,以验证道路景观绿化对丰富城市视觉效应、展现城市形象的作用,提出改进和加强我国道路景观绿化设计的一些有效方法和手段。

(一)苏州城市道路绿化现状分析

苏州的古城依然保持着水网纵横,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前巷后河[3]的独特风貌。就道路景观而言,沿街古朴典雅的江南民居使得贯穿于老城的大街小巷依然保持着一种尺度玲珑、阡陌纵横的整体感,较好地保留了古城原有的韵味。然而这些狭窄的街道已难以满足现有的城市交通需求,有限的道路宽度不仅决定了如今生活在苏州城的居民只能实行错时上班制来缓解交通压力,也成为限制苏州古城道路绿化的重要瓶颈,绿量有限,绿化设计表现空间局促,难以形成一路一景和古城区整体特色。

据抽样调查的七条古城道路绿化统计数据表明,各路普遍存在绿化树种单一、种植形式雷同的问题。主城车道多采用铸铁漏空拐纹护栏进行硬质分隔,灌木隔离带采用甚少。“一条路两行树”[2](P.40)的传统绿化格局居于主流,可识别性实难言及。只有干将东路结合干将河栽植垂柳和人民路局部路段采用香樟作中央行道树稍有特色。

而在开发区,由于道路性状较老城有了明显改善,道路空间、开阔道路绿化带、绿化树种、设计形式、视觉效应都要丰富得多,有追求一路一特色的趋势。行道树树种较老城增加了合欢、榉树、枫香、栾树、雪松、杜英、广玉兰等七个品种;灌木结合老城区现有品种与红花檵木、木槿、棕榈、芙蓉、构骨、龟甲冬青等相配置,形成了以几何种植方式来组成模纹绿带的总体特点。但总的来说,这些道路仍存在色彩过于单调的弊病,以绿为主,缺乏更丰富的色彩层次和季相变化。只有吴中大道、金鸡湖路由于采用了丰富的乔灌木品种及规则式与自然式并存的种植方式,形成了独特的道路景观。

(二)南京城市道路绿化现状分析

南京的道路绿化是四城市中最不理想的。老城道路交通拥堵,路面空间难以拓宽。该区除龙蟠路外,其余均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传统道路绿化格局,绿化树种极为单调,灌木时有混乱插植,左右两侧绿带品种不相对称。行道树树种以悬玲木为主流,雪松、高杆女贞、银杏、国槐次之。灌木以紫叶李、洒金珊瑚、海桐、珊瑚、金叶女贞、红花檵木、红叶石楠最为普及,且种植方式也多以苏州古城的齐平式修剪绿篱或间植海桐、石楠树球为主,花卉品种稀缺,仅鼓楼广场、中央路、龙蟠路、御道路植有少量一串红、金盏菊和羽衣甘蓝,品相同样不甚理想。长期的粗放式绿化管理已致使植株普遍存在积尘、失绿、萎蔫、株倒的现象,色彩也过于浓烈、艳俗。

而在栖霞区的仙林大学城,由于路面的拓宽,绿量大为提高,行道树多排多列,讲究乔木、高灌、低灌多层次复合配置,整体形成了与开发区时代风貌相承接的道路特色。但绿化品种单一,绿量虽足,色彩及复合层次吸引力不足的弊病依然突出。

(三)杭州城市道路绿化现状分析

近年来,杭州主城区通过实施“三口五路”、 “一纵三横”、“五纵六路”、“背街小巷”等一系列道路整治项目,不仅环境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城市绿化覆盖率得到了提高,还在道路绿化特色的营建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迄今为止,所有经过整治的道路均将道路景观绿化建设作为提升道路景观品质的重要手段,在道路景观绿化人性化、特色化、景致化的营建上取得了一定效果,形成了与道路所处地理氛围相协调,与道路典故相承接,季相性、精细化、特色化的局面。

现城市道路行道树基调树种以香樟、桂花、悬玲木、银杏用量居多,近年来随着鹅掌楸、黄山栾树、杜英、乐昌含笑等品种的广泛种植,道路绿化更呈现出季相色彩丰富、行道树群落组合富有疏密变化的特点。同时,道路绿篱品种也在不断充实,除了苏州、南京常见的绿化品种,紫叶油菜、银叶菊、金森女贞、无刺构骨、大花六道木、欧洲荚迷、地中海荚迷、金叶苔草等色叶植物和郁金香、石竹、迷迭香、风信子等香草类植物的引入也为杭州城市道路景观的改善提供了先决条件。在主城区道路绿化的营建上,尽管道路路况依旧面临着路面宽度有限、交通负荷大的限制,但已表现出积极的增绿、拓绿意识及集道路绿化装饰小品于一体的细节化建设的尝试,许多道路和节点不但富有鲜明季相变化,而且不断变换种植品种与方式,它们完全与道路整治项目同步开展,因而更具有与道路空间氛围相一致的整体感。

(四)上海城市道路绿化现状分析

上海近年来借助于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化,绿化覆盖率及人均公共绿地均较前几年有了很大改观。但从整体而言,各区发展极不平衡。道路绿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沿街商业中心、景观大道、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周边作重点装饰、定期更新、突出彩化。在众多以线形空间为主体的老城区道路中,传统的道路绿化格局主要借助街头绿地、栽植小品及彩叶树种的大量运用来突出时下“彩化上海”的城市绿化主题。除此之外,遍布城市的灯柱绿化不仅成为城市景观的一大亮点,还有了更多形式的拓展,除了定时定期用时令花卉进行装饰外,还在部分道路节点用花球进行美化,大大丰富了传统以地面为表现载体的美化空间。

而在浦东,道路空间的扩大同样是促使道路绿化以量取胜的重要原因,杨高路、锦绣路、浦东大道、远东大道、龙东路等城市主干道均呈宽而规整的模纹绿带与茂盛的行道树上下复合的景观层次,从而在整体上凸显出浦东新区以“高大、浓密、粗犷、厚实、多彩”[4]为宗旨的道路绿化方针。与此同时,竹子、加纳利海枣、疏林草地等特色植物的运用又为罗山路延长线、金科路、祖冲之路建设风格各异的道路景观提供了先决条件。而在这些道路之中,世纪大道又以其与众不同的绿化布局与设计手法确立了其景观标志性地位。

上述现状说明,上海城市道路景观绿化建设取得了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一些可喜成果,但也突出反映了城市中道路绿化精品碎片化,未能均衡、整体发展的典型现象。

三 城市道路景观绿化的显性意象分析

(一)量的意象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绿肺”的重要组成部分,植栽量的增加不仅能有效提高城市生态质量,同时也是突出道路特色的有效方法。国内外许多城市已有不少将某一行道树栽植成为城市景观标志的成功案例,如巴黎香榭丽舍大街街道两旁青葱翠碧的悬玲木、德国柏林菩提树大街两旁高大的菩提树和茂盛的栎树……我国北京的槐树,广东湛江的蒲葵,南宁的扁桃、朱槿都无不说明道路绿化对形成道路标志性形象的重要作用。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一量的概念还在发生着结构性变革,除了传统意义上在一条道路中突出运用某树种外,还包括由道路空间结构所引起的绿化维度变化。

1 道路绿量的三维化与复合化

伴随城市交通压力的日益加剧,城市立体交通的高速发展为城市道路开启了又一表现空间,它打破了传统道路仅以地面为表现空间的概念,向人们提供了更多层次、更大视野、更为快速地观察城市景观面貌的平台。

然而,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虽然在高架绿化的量上有了一定突破,形成了数百米空中绿廊,有些还在桥面竖起了中央绿化隔离带,但在维度与辐射面上仍显不足,桥荫绿化普遍存在由于垂直绿化品种单一所造成的高架绿化千城一面、植株积尘量大、覆盖率不高、混凝土桥墩裸露等通病。清一色的桥荫植被主要以八角金盘、洒金珊瑚、爬山虎、常春藤、海桐、大吴风草等地阴植物与攀援植物的片植与间植为主。虽然从客观上说,这一现状主要由于桥体独特的光照条件、土壤质地和汽车带来的大量粉尘所致,但过于模式化的设计手法及设计者对桥体走向、桥面宽窄、立柱高低和周边建筑立地情况所形成的不同光照条件和风速情况的不甚了解也是导致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

因而要改变这一现象,首先必须合理分析不同走向的桥体在不同路段中可取得的光照条件,充分尊重植物的生长环境需求,适地选择具有相应需光量的植物,甚至在某些条件成熟的路段与节点适当加种一些阳性地被植物和常绿及色叶植物,从弥补现有桥荫植被只绿无花、品种单一(尤其在冬季植物景观更为单调)的缺陷。其次应加大对垂直绿化中常绿、花色植物种类配置的研究力度,积极引进其他能适应各地气候特点的攀援植物品种,并与薜荔、爬山虎等常用攀援植物进行各项参数实验,在生长量、覆盖度、抗逆性、耐热性、耐寒性、植物花季等方面进行比对,掌握各自的属性特点。在生长环境良好的桥荫路段,通过不同的攀援上墙技术、配置方法和配置种间种植时间来呈现各季节连续不断、花色丰富的植物景观。其三,积极发展囊括高架周边绿地景观与覆盖建筑第五立面、阳台等立体绿化为一体的复合景观,借用植物柔化建筑第一轮廓线,提高城市绿量。

2 道路绿量的二维扩散与深入纵横

然而,对于大多数的城市道路而言,道路绿化最常见的形式仍以地面为界面而展开。除了道路两侧有限的行道树、分车绿带、人行绿带,要增加道路绿量必须着力借助向道路两侧空地借绿、破墙透绿、见缝插绿为手段。在中心城区,尤其需要注重与城市开放空间的相互渗透关系,城市绿地不仅在规划时就着意沿路而设,还应采用开敞式布局以充分引导内部绿化向外开敞。

要着眼背街小巷绿化整改,提升城市绿化整体水平。背街小巷作为与民众生活联系最为密切、战线最长的道路类型,不仅短密量多,而且深入城市纵横。它恰如系统理论中典型的“木桶效应”[5](P.5),一方面扮演着“短木条”的角色,另一方面又承载着整个“木桶”的真实水平,是体现城市景观承载力的关键所在。因而只有将它们处理好了,才能从整体上提升一个城市道路绿化的真正水平。

(二)微观意象

1 植物组团的空间层次

植物组团的空间层次即指通过树木种植间距、群体组合尺度、厚度以及植物图案造型[6](P.21)的变化所构成的多变的组合效应。在道路中,它不仅灵活可变,还可以使道路绿化在急速行进的车速中通过不同植物形态所组成的不同群落、不同色块在观察者视觉中产生一幅幅生动连续的图像,构成独特的视觉节奏。

仅以杭州钱江新城为例,2008年前,该区域道路绿化由于绿化种植形式单调、可识别性差而被人们认为是一项不能与城市CBD精神风貌相映衬的败笔工程。而到新城对外开放时,历经半年全面修整的新城道路,如今已是绿荫融融,形象生动。道路绿化不仅在绿量上大为增加,更由于采用了能与钱塘江潮汐相呼应的自然起坡式密林改造,通过大规模高乔、整形植物与各类灌木、地被的片植和阵列,形成了时而花团锦簇、时而开阔疏朗,上绿下彩、上枯下绿的复合式组团层次,富有变幻的林缘线和林冠线还为道路增添了波动的韵律,使道路获得了极致的肌理层次。

而相比之下,我国当下许多城市中比比皆是的“套餐式”模块化分车绿带就显得过于平淡和草率了,显示出相关部门对城市道路景观绿化的不重视和设计手法的陈旧。

2 植物品种与色彩的意象

由各种观花、观叶、观枝植物所展现的或渐变、或重复、或交错、或起伏曲折的色彩节奏也是丰富道路节奏的又一手段,它们如同画家笔下的颜料,为道路铺就了应季而变的色调,展现着缤纷的季相色彩。

以上海为例,城市绿化虽在整体上还存在许多不容乐观的现象,但随着公众对城市环境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大量异地彩叶品种的引进成为上海亮化城市景观的重要手段之一。以春季植物为例,现城市商业中心区块中被广泛应用的彩叶树种就已达24科52种。与此同时,为更好地突出“彩色世博”的主题,园林部门还积极引进、推广日本红枫、北美红枫、美国枫香、国王枫、挪威槭、北美红栎、红叶椿等[7](P.84)色叶乔木,加大对许多尚未在公共绿地中得以应用的植物品种的研究,使如今的上海城市景观色彩斑斓、充满新意。最具标志性的就是贯穿于城市许多道路的灯柱绿化,它们常以时令花卉为题材,一路一品种,一季一色调,以一种 “整体花期连续,花色多样;局部花期,花色集中”[8]的面貌,精彩纷呈地展现着上海城市景观的绚丽姿态。

3 节点意象的提升

道路节点作为构建城市意象的又一要素,不仅承载着道路中最为繁忙的交通压力,同时还是人流密度较高、行人捕获道路特征最频繁的部位。与线状道路形态相比,节点犹如串于其中的链珠,是构成整条道路绿带特色与节奏最具间隔性与重复性的“点”元素。它们从道路绿化美化的角度而言,更具战略意义,可以以特殊形态与道路其他绿化形成鲜明反差,形成特定的环境形象。

仍以杭州钱江新城CBD为例,其道路景观整治的一大亮点就是通过路心植物的造景处理与整体绿化风格来取得既协调又别具新意的景观效果。钱江路上,原本过于平淡的道路岔口,如今采用整枝乔木与组群化的点景相结合,以构骨、罗汉松、水蜡、红枫为基调品种,它们时而与高大的桂花、挺拔的银杏、秋叶橙黄的乌桕相搭配,时而与密植的贴梗海棠、黄山栾树、无患子、杜英相映衬,在微微起伏的土坡与园路的环绕下,姿态尽现。富春路上,节点绿化又以红瑞木、湖北十大功劳、火焰南天竹等灌木植被所组成的花境式组团为标志,它们与上层丰富的乔木群落结合在一起,更凸显出新城绿化的盎然生机。

四 城市道路景观绿化的隐性意象分析

(一)植被的文化意象

众所周知,在我国古典园林的营造中,植物是一种经常被拟人化,让人们托物寄兴、借景抒情的审美对象。它们时常与人的某些品格、精神、节操联系在一起,遍及语言、信仰、景观、医药、农耕、饮食、民俗、道德[9]等众多领域,具有多彩的民族特色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而在道路中,作为构成环境特征的重要组成要素,植物的这一象征功能却往往被几何式模纹绿带所抹杀。凯文·林奇引用我国风水理论发展了一套环境可意象性方法,他认为可意象性的提高最终必须利用植物与其他某些要素(选址、塔、石等)对环境中所蕴藏的各种精神进行控制和强化[1](P.106),这对增强道路的可意象性具有积极意义。由此可见,仅仅停留于对道路绿化视觉形象的改造还是十分浅显的,应挖掘道路绿化的文化表征,为道路景观增添更耐人寻味的深层意蕴。这种思路有利于打破当前道路绿化多以规则式、自然式或混合式三种方式进行布局的局促状况,使道路景观绿化向着更具有开放性思维与传统地域特色的方向迈进。

以苏州干将东路为例,该路中央绿带合理利用干将河与路网并行的地理优势,沿河绿化首先通过两侧5-11米宽度不等的草坪对干将河道进行了外沿统一。其次,在乔灌木的配置上,河道内侧以迎春与垂柳的列植来形成河道植被风貌,沿街一侧则采用姿态各异的整枝罗汉松、鹤松、三角枫、红枫、五针松等庭院植物与香樟、桂花、茶花、石楠、铺地柏等常规道路绿化品种相结合,并以时而仰卧、时而挺立的嶙峋怪石点缀其中,使该路从整体上凸显出与众不同的景观特色,显得尤为精巧,韵味十足,渗透出与苏州园林城市特色相承接的文化风貌。

此外,道路绿化这种极具构成特色的绿带也是完全可以融入民族元素的。以中国园林富有特色的漏窗图案为例,其除了可通透视线,借助外景,使窄小的庭院空间产生出似隔非隔、似隐非隐的感觉外,各种以冰裂、鱼鳞、波纹、秋叶、海棠、花瓶等为题材的几何纹与自然纹也是升华园林意境、渲染祥和寓意的重要手段。在绿化中采用这些纹样发展其文化意象,对于展现独特的道路景观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还将从生态角度有效改善当前多数分车绿带由于过度密植而造成的植株抗逆性低的通病。

(二)道路景观的服务功能

道路绿化除了作为普遍绿化的先行军和城市绿色骨架外,还是展现城市活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特点。其串联的点、面为民众提供了游憩、休闲的场所,也是发挥绿化综合效应,展现“斑块”[2](P.41)生机,体现一个城市开放程度及先进绿化的营建理念的重要平台。也可以说,绿地的建设方向不仅仅是单纯地追求绿化的各种外在观感来吸引他人的注意;而要通过对植物其他功能的挖掘,更好地为民所用,以人的特殊活动构成道路别样风景,确立其环境标志地位。

以上海市延中绿地药草园的建设为例,园子在规划初始就本着将专类园引入城市公共绿地建设,探索新形式绿化环境的宗旨。园区内种植了120-150种长江流域常见的适生草药品种,按植物生态习性划分设区,并设石磨盘、石臼、石缸等古时用于加工药材的器具来烘托公园氛围。药草园零距离面向公众,成为了既有生态价值又有文化内涵,既有科技含量又有科普教育功能,既兼顾服务使用功能又富有城市特色的绿地综合社会效应的成功典范。[10](P.87)

在上海浦东世纪大道[11],法国著名建筑师夏邦杰设计的景观也充分表现了东方文化中独特的含蓄美与人文特色。在全长4.4公里、宽100米、共8车道的道路布局中,一方面通过将中心线向南偏移10米的非对称方式使东方路、张杨路两路的中心线得以在世纪大道交会;另一方面又通过南移为道路北侧宽阔的人行道开辟出了8块长180米、宽20米的“国华植物园”。这些植物园各具主题,有柳园、樱桃园、玉兰园等,汇聚了百多种原产于中国、现被广泛运用于世界各地的植物品种,整条世纪大道的绿化总量达到了2万棵。这些植物园的建立,使世纪大道的主题特色、文化内涵、景观服务功能及公众参与度都得到了大大提高,人的活动成为突出该路形象的又一要素。

综上所述,道路作为城市整体赖以组织的最有效手段,要增强其可读性,必须以“显”、“隐”两方面为改造途径。“显”即道路绿化要以不同的群落组合、图案色彩来获得丰富的视觉效果,“隐”即设计要彰显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社会效益,两者结合才是改变我国当前道路绿化建设现状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王浩,谷康,孙新旺,陈蓉,金晓雯.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阎立.水:让城市生生不息——在国际著名水城高层论坛上的演讲[EB/OL].(2006-04-22).http://suzhougardens.blog.sohu.com/71113651.html.

[4]龚锦容.浦东绿化[EB/OL].(2008-5-10).http://www.psfshl.

pudong-edu.sh.cn/rainbow/student/eFile/Template/mo19/content.asp?diary_id=14339&sid=2731.

[5]杨戌标,王竹.杭州街道景观营建导引[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6]李世华,陈念斯.城市道路绿化工程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7]庞秋颖,卓丽环.上海市春季彩叶树种类及应用调查[J].中国园林,2007,(4).

[8]贾细萍.植物配置应兼顾花色与时令[EB/OL].(2005-11-16).http://www.eastagri.com/xxy/readinfo.asp?iid=4221.

[9]裴盛.植物的文化寓意[J].生命世界,2008,(9).

[10]顾芳,曹宏伟,陈少虹.专类园引入城市公共绿地建设的尝试[J].中国园林,2007,(4).

[11]上海世纪大道[OB/OL].(2008-12-04).http://www.hudong.com/wiki.

TheUrbanLandscapeDesignofRoadAfforestation——BasedonSomeCitiesSouthoftheYangtzeRiver

ZHANG Li

(School of Fine Art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China)

City road is not only the carrier of traffic, but also one of the leading elements which constitute the image of the city. In modern cities, its role is also an important window to show the worl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landscape and the feature of the city.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four cities——Nanjing, Suzhou, Hangzhou and Shanghai, in exploring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rban afforestation design and create the city image, discusses urban afforestation design through two aspects of “dominant image” and “hidden im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cept of afforestation and its functional development to put forward specific methods of improving its quality and developing its multiple social benefits.

urban landscape; road afforestation; city image; visual culture

2011-08-22

张 力(1973-),女,浙江杭州人,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TU985

A

1674-2338(2011)05-0123-06

(责任编辑:沈松华)

猜你喜欢
城市道路绿化道路
城市道路拓宽改造设计探讨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0
道听途说
城市道路清扫之我见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50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青年歌声(2020年12期)2020-12-23 06:30:00
水泥搅拌桩在城市道路软基处理应用中的思考
绿化用女贞树上的果实,可以采来入药吗?
基层中医药(2018年1期)2018-03-01 07:36:25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现代园艺(2017年19期)2018-01-19 02:50:28
建国以来我国历次大规模绿化历程及成效
沙湖立交绿化
锋绘(2016年1期)2016-05-13 09: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