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琼英
【摘 要】 课堂评价是一门艺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教师的合适评价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加速器,也是活跃课堂必不可少的润滑剂。因此,教师要远离虚伪与做作,摒弃单一与程式,发自内心、发乎真情、恰到好处地施以评价,唤起学生的倾情投入。只有这样,课堂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关键词】 课堂评价 评价艺术 课堂效果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得最多的就是课堂中对学生的口头语言评价,虽说各自表述的方式不同,但目的都是努力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氛围,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明确中肯、激励唤醒、批评指正的评价语言都将深刻引领着学生的发展。反之,教师的随意教学行为,未加思考的语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遏制学生的表达欲,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更可能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因此,我们要使用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堂评价语,以获得课堂的最佳效应。
1课堂评价语宜丰富,忌呆板
语言单调,评价语贫乏,是当今课堂教学的评价语存在的一大问题。课堂上,教师总以最简单的“不错”,“很好”,“还可以”之类的话重复给予表扬,这与过去的点头、请坐等冷冰冰的评价语相比,应该说是一种进步,它让我们看到了课堂正在走向民主化,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应该看到的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学生、教师及课堂教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的教师面对活跃的学生束手无策,面对赏识教育理解无绪,重复的雷同的表扬充斥课堂,占据了大量的师生交流的时间。这种评价语一旦在一个班级上用久了,学生听了就会味同嚼蜡、耳根生茧,还会使课堂气氛显得沉闷、机械、程序化,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语文教师的评价语更应该是丰富的、多彩的。有个老师在学生读完课文后的评价语非常丰富、富有表现力和感召力。“你读出了人物的个性,真不错!”“你读得声情并茂,大家都被你的朗读折服了。”“你念得比老师还要棒”……如此生动、亲切、明朗的语言,学生听后怎么会不被深深感染?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如果有着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就能使学生犹如坐春风、沐春雨,课堂内也总是洋溢着勃勃生机。可以说,生动丰富的评价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生成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
2评价语言要有温度
美国学者卡耐基曾指出: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与鼓励。在课堂中,学生除了有渴望被认同、被赞赏的内心需要以外,他们还需要从教师那儿得到尊重、宽容和教诲。在实践中,我认为教师教学评价的语言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要求出发,尽可能的多一些欣赏和鼓励的语言,通过评价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学习的激情和动力。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表达时,由于紧张或一时语塞或说错的时候,这时我会说:“别急,再想想,你一定会说好!”“你读得很正确,若声音再响一点点就更好了。”“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老师这种对胆小孩子的呵护和关爱,在关键时刻一句句真诚的评价语言,让学生找到了进步的方向,平添了无穷的力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项充满快乐、富有成就感的趣味性活动。
3评价语言要有向度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多提出鉴定明确和公开的要求。”当某个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完课文后,我们也许会形式化地说:“你真棒!”也有可能喜欢这样评价:读得不错,很好!”那么到底好在哪儿呢?学生就不清楚了。如果我们这样评价:“读得正确、响亮又流利,很好!如果能在速度上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好语气就更好了。”这样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评价,我想不仅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估计,还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由此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对学生的行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我们教师必须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实施课堂评价语言中不仅应该重视学生学习结果,更应该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体验的评价。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应有的“以言成事”的目的。
4评价语言要有准度
马卡连柯曾指出:“教师的评价,不只停留于表层的简单肯定,而是指出错在哪里,好在何处。评价语要同教学意图结合得相当密。”语文阅读过程是一个充满了“误解”的过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会对文本、对作者产生误解,也常常会对教师产生误解。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在消除误解的过程中不断生成。当发现学生理解上有偏差时,教师应该及时抓住学生认识上的误区,因势利导,使他们在启发引导下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
总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的课堂评价语的运用首先也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性,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勇于发言、乐于发言、善于发言,在评价中有感受、有思考、有反思、有生成,以真正实现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需要我们运用好课堂评价语这门艺术,这正是教学的目的性、有效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