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枝,汪海元
(1.宿州学院音乐学院,安徽宿州 234000;2.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探析泗州戏声腔源流
张素枝1,汪海元2
(1.宿州学院音乐学院,安徽宿州 234000;2.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通过泗州戏与[太平歌]、[拉魂腔]的关系辨证,认为与泗州戏关系密切的[太平歌]清乾隆年间兴起在苏、鲁、豫、皖的交界处。拉魂腔实为拉后腔的音转,其与山东姑娘腔的联系说明泗州戏与弦索腔为可追溯的近亲关系。
泗州戏;太平歌;拉魂腔;姑娘腔
泗州戏分布于皖北地区的淮河两岸,如宿州、灵壁、泗县、五河、蚌埠、怀远、凤阳、濉溪、肖县、涡阳、蒙城以及滁州地区的嘉山等地[1],是安徽省重要剧种之一。学者对安徽泗州戏的源流多有论述,其说大同小异:一是,安徽泗州戏与流行于苏北、鲁南地区的柳琴戏及流行于苏北一带的淮海戏同出一源,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统称为“拉魂腔”;二是,泗州戏原名[太平歌],本来是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和[太平歌]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小戏又名[宜心调],因歌声嘹亮故又名[拉魂腔][2];三是,泗州戏在原有声腔[太平歌]调外,又杂些[拉胡腔]、[梆子腔]及[京戏]的某些成份。
言大同,谓泗州戏声腔之源都与[太平歌]、[拉魂腔][3]等民俗曲调和声腔有联系;言小异,谓源流相关的曲调有[猎户腔]、[拉魂腔]、[拉后腔]、[拉胡腔]、[拉洪腔]、[拉花腔]等,其实为同一声腔名的音转。论家共识安徽泗州戏、山东柳琴戏、江苏淮海戏属于同源,其活动地区为鲁、豫、皖、苏相邻的犬牙相错之地,造成泗州戏起源地的认知的模糊,以至于言起源三地。本文仅从泗州戏与[太平歌]、[拉魂腔]的关系辨证入手,试略论泗州戏声腔源流。
根据魏光才老艺人师承关系推算,“拉魂腔”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就是说唱阶段,即早期艺人们到处以“唱门子”说唱为形式的阶段。这种形式令人想起旧时的说唱形式——莲花落。“唱门子”、打“莲花落”都是艺人们流浪乞讨时的说唱形式,在这些早期的说唱中就有唱太平歌词的[3]。
依李家瑞先生所识,旧时北平杂耍场中还有称为金钱莲花落者,相传来自山东,故也称山东金钱莲花落,这种莲花落有唱称太平歌词的。
1795年,刊于北京的《霓裳续谱》(颜自德著),八卷之外,还有附一卷为“万寿庆典”,是为庆贺乾隆皇帝寿辰之作,为套曲形式。计有“五谷丰登”、“万年长青”、“蝶舞升平”、“独流乡景”、“连相武曲”、“美女采茶”、“花鼓献瑞”、“江山万代”、“吉祥瑞草”、“八方乐业”、“四景长春”、“莲花生瑞”、“八方太平”、“渔家欢庆”、“满江丰泰”、“乡老庆寿”、“合和庆寿”、“鼓乐呈祥”、“蒲台庆寿”、“桑农献瑞”、“六合同春”诸曲合成,内容皆是为帝王歌功颂德之辞。
《莲花生瑞》共五段,段一无曲牌名,段二曲牌名《太平歌》(《霓裳续谱》八卷外117页)赫然在目!曲词按八卦字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各一遍,凡八遍,斯录其一:
西北角,乾为天。日月周流长往返。普照成年清一统。太平年。万国来朝祝圣诞。年太平。
词中“太平年”和“年太平”为无实际意义的衬词。李家瑞根据《霓裳续谱》卷首语,认为:“乾隆寿曲《莲花生瑞》一种,即山东人演此金钱莲花落。”可见所谓[太平歌]至少在清乾隆年间就从山东流入北平,而山东可能就是泗州戏在拉魂腔时期的发源地。
据马紫晨先生查证,很多地区都曾流行过这种[太平歌]的同宗民歌,如河南曲子《太平年》、河北民歌《四根上工》、河北东鹿《太平年》、陕南县民歌《看郎》、陕甘宁民歌《审录》、陕北道情《太平调》、湖北民歌《太平年》、湖北襄阳民歌《数哈蟆》、东北民歌《小老妈开唠》、云南民歌《裁衣裳》、《小雀调》等,因为语言的不同,他们曲调也千差万别,但是,曲调基本结构显然本于一源,其中“年太平”旋律在以上各曲中都非常相似(见下例),且都有相近似的无实际意义的衬词“年太平”、“太平年”等[4]。
以河南曲子《太平年》为例二者词格相同,都是六(三、三)七七七,在第三,四句后出现衬词“太平年”。可见,太平歌在乾隆年间已经定型,且保持稳定的形态,并远播至今东北、西南地区。
比较河南曲子《太平年》与《霓裳续谱》所载《太平歌》,
清乾隆年间从山东进入北平的“莲花落”和今河南曲子[太平年]都可能是与泗州戏早期唱腔“太平歌”有亲缘关系,因为京杭大运河正好流经北平、鲁西南、豫东、皖北,为四地的戏曲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水运交通条件,四地也的确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戏曲色彩交汇的格局。如朱仙镇《重修明皇宫碑记》有清同治年间重修“明皇宫”的捐款戏班七十八个,其中有今属安徽省太和县大新集、山东省荷泽县黄集等地的戏班。说明河南、安徽、山东戏班有清代互有交流,有较高的文化认同感。
其实这种交流有宋一代就已开始。《梦梁录》:“倾在汴京时,村落野夫,罕得入城,多是借装为山东、河北村叟,以资笑端。”宋代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瓦舍里的杂戏以表演山东和河北的村夫为乐,说明三地在民俗事项上的文化认同上古已有之。
虽然,今天的泗州戏已经从“唱门子”、打“莲花落”的简单的说唱形式发展为成熟的戏曲形式,自然已经很难找到《太平歌》的原型,其声腔早已化入泗州戏丰富多彩的唱腔里了。但从其最早的名称“太平歌”里,可以窥见泗州戏与豫、鲁文化的关联。
泗州戏早期名称[拉魂腔]的起源地有三说,一说源于苏北海州一带;二说源于苏北徐州;三说源于山东腾县、临沂一带,与唱“肘鼓子”有关[5]。笔者倾向于第三说。
有论者认为肘鼓子源于花鼓秧歌,并且是以[姑娘腔]为其主要唱调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其主要艺术特征:一、用一种狗皮鼓敲击节奏作和,说唱性较强的艺术。二、开始阶段肘鼓子的唱词是以长短句式为主,这与其源于[姑娘腔]有关。三、其曲调在鲁南一带受到鲁南恭喜曲调的影响,形成了句尾上行小七度跳进音程和大二度句尾拖腔的旋律进行,成为后来柳琴唱腔旋法的主要特点之一[6]。
[姑娘腔]是明清时期在山东兴起的一种俗曲唱腔——“山东姑娘腔”,是山东的地方戏曲声腔。乾隆时期李声振的《百戏竹枝词》中题为《唱姑娘》的一首诗写道:“绵驹讴已绝高唐,舞态千迥也断肠。唢呐一声无艳笑,春闲肯负唱‘姑娘’?”题下注:“齐剧也,亦名姑娘腔。以唢呐节之,曲终必绕场宛转,以尽其致。”《唱姑娘》诗中还提到“绵驹讴”三字,令人想起另首诗“东路恰似黄河水,一泻千里放声讴”,说明“姑娘腔”与今豫、鲁、冀一带流行的尾声拉高八度假声的“讴腔”有关。
关于山东姑娘还可上溯至明万历年。从万历(1573年-1620年)年抄本传奇《钵中莲》出现了典型的北方曲牌或曲调,其中有“山东姑娘腔”共26句,前面20句为七字句的上下句格式,后面6句为长短句。它是以不同的板式之变化交替来组成各种唱腔,基本单位都是对称的上下句,句法是整齐的七字句,唱腔形式灵活,可长可短,一唱就是26句,显然适合板式变化体音乐。
再看安徽泗州戏的唱腔,其“拉腔”是泗州戏唱腔的一种很有特色的艺术手法,男女腔均有,用在下句句尾处,但并非每个下句都有。女腔的“拉腔”又名“小嗓子”(即假声),句尾多用小七度上行的大跳音程(见下谱例),常配有虚字“嗯”,有时插入大量虚词衬字及花腔调门。男腔“拉腔”,又名“后腔”,句尾有级进音程,常用“安衣”“安哪”“衣呀”等衬字演唱,虽不如女腔丰富,但也有线条曲折的旋律[7]584。其唱词词格使用最多的是八句[娃子]和十二句[山坡羊]。可见其唱腔特征与肘鼓子早期的唱腔[姑娘腔]的特征相吻合。谱中“嗯”字就唱高八度“讴”腔。[拉魂腔]实为[拉后腔]的音转。
老身我家住在胡桥镇(节选[7]631)
(《梁祝》媒婆[彩旦]唱) 王宝侠演唱
张立新记谱
泗州戏早期名称《太平歌》隐伏着其与豫、鲁文化的关联;而[拉魂腔]之名体现了与山东姑娘腔的继承关系,可见其与明清时期齐鲁戏曲文化的渊源。但是,作为中原弦索调的近亲,[拉魂腔]也充分体现了在唱“拉腔”、“后腔”的基础上,结合安徽当地语言习惯“改调而歌”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安徽人民的独特的创造精神。
[1]张峻峰.戏曲伴奏与泗州戏主弦[J].戏文,2005(05):72.
[2]山东省文化厅《文化艺术志》编辑办公室.山东史志资料(第一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244.
[3]李家瑞编.北平俗曲略[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3:170.
[4]马紫晨.河南戏曲音乐札记[M].图书出版社,1988.
[5]《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M].图书出版社,1994-08:579~580.
[6]高鼎铸.山东戏曲音乐概念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125.
[7]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M].图书出版社:中国ISBN中心,1994.
J607
A
1673-1794(2011)05-0066-02
张素枝(1972-),女,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声乐及理论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AHSK07-08D9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760039)
201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