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石男
“热爱集体,乐于奉献,思维敏捷,勤于钻研,勇于创新,敢于质疑,成绩优异,竞赛成绩突出,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善于合作,积极参加多项社会工作,组织能力强,综合素质突出,在同学和教师推荐过程中得到高度认同。”
“热爱集体,乐于奉献,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勤于钻研,勇于创新,学习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年级第一,善于合作,社会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突出,能够发挥表率和带动作用,在同学和相关教师推荐过程中得到高度认同。”
“热爱集体,乐于奉献,思维敏捷,勤于钻研,勇于创新,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年级第一,兴趣广泛,文理兼优,尤其对人文社会科学有着特殊的爱好,善于合作,组织能力强,综合素质突出,在同学和教师推荐中得到高度认同。”
以上是北京某中学校长给北大实名推荐三名保送生写的评语。仅从字面上看,三段评语如出一辙:集体总是热爱的,奉献总是乐于的,思维总是敏捷的,素质总是突出的,认同总是高度的。可是,我们完全不能看到被推荐者的个性与才能。
在死气沉沉的推荐语里,折射出的是流水作业的刻板,应试教育所制造的伤痕。这伤痕不止烙在学生身上,也烙在教育者身上。
(劉翼荐自《新京报》)
责编:小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