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之声
2011年8月23日
8月16日,国家发改委内部人士向媒体透露,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可能将调价参考周期的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天,但放权给企业的可能性不大。
目前的成品油定价机制部门不满意,企业不满意,消费者同样不满意。由于近两年22个平均工作日满足4%的条件相当困难,出现了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时国内成品油价格上涨、下挫时国内成品油价格坚挺的怪现象。该定价模式,相当于把国内定价权拱手让给了国际投资者,只要把22天的波幅控制在4%以内,就变相地控制住了中国的油价。不管中国是否要增加战略储备,还是希望油企增加商业储备,对于国际投资者来说,是一切尽在掌握中。中国的石油战略安全,成为最大的不安全因素。
是不是将22个工作日下调到10天就可以改变歧视境内投资者的现况?无论是22天还是10天,其核心是定价机制没有改变,定价权仍不属于我们。香港之所以有迅速的价格变化,原因是香港市场完全开放,价格由公司自主根据市场变化而调整,定价权在于公司。
在内地垄断的情况下,定价权归于公司显然不合适,此时首先要增加油品市场的竞争者,至少出现5家左右的竞争者,全部拥有油源进口权利,价格的天平自然会向消费者倾斜,企业对于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会更加敏感。
一个三不满意的定价机制,背后折射的是扭曲的市场结构,把扭曲的结构端正过来,价格自然理顺。
(叶 檀)
2011年8月25日
作为造成渤海湾漏油事故的主角康菲石油公司,先是对事故进行瞒报,后又处置不积极,赔偿多少钱至今没有着落。
康菲的糟糕表现首先当然是其企业道德的真实反映,但同时他也是中国大环境的产物。美国罚BP,依据的法律有好几部。中国罚康菲,能依据的只有一本原则性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如何利用该法进行生态索赔,中国没有经验。
中美之间的类似差距无处不在,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康菲就像一些在华的欧美人,他们在国内时普遍挺守规矩,但到了中国就学会闯红灯。一些在华时间长的跨国公司,对各种“潜在规则“比中国公司还熟悉,行贿、盘剥弱势员工的肮脏事都没少干。
康菲把渤海钻出了漏洞,也钻出了中国法制上的漏洞。康菲现在的表现,比假如是一家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处在同样位置,要“从容”得多。如果完全是中海油的责任,中国舆论定会对其大加鞭挞,其强大程度足以让国有公司和政府机构“屈服”。但面对康菲,中国舆论对如何制服他不熟悉,他可以抓住中国的种种法律漏洞,做一个“文明的无赖”。
总之,在海洋保护法不健全的中国,渤海漏油事件除了是法律问题,更是道德问题。康菲漏油的实际后果有多大,他所做的补偿就应该有多大。BP的先例摆在那里,如果康菲用律师的唇舌,而不是自己的良心应对这场危机,全体中国人都看得清清楚楚,他不肯在渤海现场支付的赔偿,必将通过他在中国市场的名誉崩溃一点点补回来。
中国人的眼睛是雪亮的,人心也是公平的。请康菲自己在眼前利益和中国市场的长远利益之间做选择吧。
(张 旭)
2011年8月24日
国家海洋局日前联合其他六部委组成联合调查组,表示将依照现行的法律法规抓紧做好康菲石油公司索赔的相关工作。
从规模上说,我国渤海漏油没有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故那么严重。不过,作为重大环保事故,美国人当时应对相当积极主动。相较而言,我国政府部门和司法系统的反应在此次漏油事故中相对滞后和无力。而作为事件主角康菲石油公司,则占尽信息优势和关系资源优势。
如果从法律角度可以看出,中海油作为一家巨型国有企业,拥有大量行政性垄断资源,在事故处理中完全有可能发挥作用。康菲中国公司拥有技术上的信息优势,再加上关系资源优势。因此对后期的事故处理方面会大有好处。
全球重大环保事故的共同特征,就是肇事公司享有信息优势。在国内的案例中,肇事公司还更拥有关系资源优势,因此肇事公司只要请最好的法律团队进行辩护就可将公司的损失降低到最小。而硬币的另一面却是受害民众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所以,基于中国的情况,笔者认为,应通过立法建立重大环保事故赔偿基金。在每年石油公司利润中抽取一定比例,设立一个全国的石油污染赔偿基金。该赔偿基金由独立机构运作,监管部门可以是环境主管部门。一旦有石油公司发生重大漏油事故,相关政府部门及时调查、确定因果关系,基金则负责赔偿。这样做好处有两方面:一是石油公司管理层不会将赔偿与当前的利润和自身的收益挂钩,降低事故调查和理赔的阻力;二是政府不需要在石油公司出现巨大亏损时承担兜底的责任。借力渤海漏油事故建立重大环境污染赔偿机制是长远之策。
(吴木銮)
美国《油气周刊》
2011年8月1日
美国莱斯大学贝克公共政策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页岩气产量的增长将削弱俄罗斯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力。天然气价格争执已令俄近年来减少了对欧洲市场的天然气出口,而且随着北美地区页岩气的开发,俄在欧洲天然气市场的统治地位将进一步削弱。
贝克研究所一份名为《页岩气和美国国家安全》报告指出,俄罗斯在西欧天然气市场所占的份额将从2009年时的27%降低至2040年时的约13%。如果没有美国的页岩气,俄罗斯、委内瑞拉和伊朗三国到2040年将占到全球天然气供应市场约33%的份额,但有了美国页岩气,这三国所占份额将降至26%。该报告的一位作者贾菲表示:“来自于美国的天然气将以LNG的形式出口至欧洲市场,从而增加欧洲天然气的供应来源,削弱俄罗斯、委内瑞拉和伊朗三国在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力。”近年来美国天然气供应的快速增长主要获益于技术的创新发展已经令页岩气开发变得更加容易。
(晓 华)
日本经济新闻
2011年8月5日
受国内油品和石化市场疲软的影响,日本和韩国炼油商正在加大业务合作力度,纷纷在韩合资建厂,以利用韩国的出口竞争优势来弥补国内市场。分析人士表示,因电力成本较低、韩元走势疲软以及较为优惠的公司税收政策等方面原因,韩国已成为亚洲地区甚至全球具有吸引力的出口基地。
日本产能最大的炼油商JX Nippon Oil & Energy公司和韩国产能最大的炼油商SK创新公司8月4日宣布在石化和润滑油业务进行合作。这两大巨头将投资约1200亿日元在韩国组建两个新的合资生产企业。新建石化和润滑油工厂将建在SK创新公司在蔚山的炼油联合体内。JX Nippon Oil & Energy在两个合资企业中投入逾500亿日元。
除了这两大炼油巨头的合作外,今年7月,韩国炼油商现代炼油公司和日本科斯莫石油公司宣布将联合投资6000亿韩元(5.66亿美元)扩大位于韩国大山的现有苯、甲苯和二甲苯(BTX)生产装置产能,以增加BTX产品出口能力。
(晓 华)
道琼斯
2011年8月10日
受美国信用评级下调以及欧洲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的影响,近段时间全球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出现大幅动荡,市场担忧全球经济出现二次衰退。在这种情况下,包括美国能源情报署(EIA)和国际能源署(IEA)在内的能源机构纷纷下调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预期。
EIA在其最新《能源短期展望》报告中表示,预计今年全球日均石油需求量增长1.6%,至8819万桶,增幅略低于上个月预计的1.65%。EIA还表示,预计今年全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3.4%,增速略高于7月份时预计的3.3%。
IEA在月度石油市场报告中表示,经济二次衰退将导致能源需求下降。IEA将2011年全球日均石油需求增量预期下调了6万桶/日。IEA称,若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速低于3%,石油需求可能会显著低于当前预计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2011年石油需求将仅增长90万桶/日,2012年将仅增长60万桶/日,较当前预期分别下调了30万桶和130万桶。
(晓 华)
美国《化学周刊》
2011年8月8日
受石化产品毛利提高以及来自于股权投资收益增加的双重刺激,壳牌化学二季度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19%至5.3亿美元;化工产品销售量同比减少13%至450万吨。因检修活动增多,二季度壳牌化学的装置开工率降至87%,去年同期高达92%。
美国康菲石油公司旗下化工业务二季度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44%达1.99亿美元。公司称,二季度化工业务的强劲表现主要是受到化工产品生产毛利提高以及销售量增加的影响,尤其是烯烃和聚烯烃类产品的生产毛利更是大幅提高。康菲石油的化工业务包括在合资公司雪佛龙菲利浦斯化学公司中所持股份。
埃克森美孚化学二季度实现净利润13亿美元,同比下降3.5%。公司表示,二季度公司产品毛利的增强令公司赢利增加1.2亿美元,不过销售量的下降导致赢利减少9000万美元,同时不利的课税影响,导致赢利减少8000万美元。二季度公司主要产品销售量下降4.8%至618万吨,同比减少约31.5万吨。
(晓 华)
俄罗斯能源网
2011年7月22日
俄罗斯能源分析家别洛戈尔耶夫对北流3线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论是多数国家反对此项计划。
鉴于德国弃核后对天然气的需求上升,最近梅德韦杰夫总统与默克尔总理的谈判中提出兴建第3条北流输气管问题。德国没有积极回应。由于弃核,到2022年德国新增年需气量将低于100亿~125亿立方米,而每条北流管道的年输能力为275亿立方米。
俄罗斯提出兴建第3条北流输气管道的依据是,2010-2020年欧洲国家,其中包括德国的天然气进口需求增长的是填补本区天然气产量的下降,而不是消费量上升。Gazprom没有任何值得高兴的根据。且不论不支持俄罗斯的国家,就是与俄罗斯关系很好的德国和意大利,也不愿意使其天然气进口完全依赖俄罗斯。这不仅是地缘政治问题,而且是天然气价格和供货条件的问题。现在,在天然气价格和供货条件方面,Gazprom显然不是相关方的竞争对手,首先不是液化天然气供应商的竞争对手。
(高寿柏)
俄罗斯《石油一体化》杂志
2011年第9期
巴什基尔石油公司副总经理岗采夫在接受俄罗斯石油一体化杂志记者采访时指出,公司炼油企业的平均加工深度将达到94%~95%。
他指出,现在,巴什基尔石油公司炼油企业的技术装备、原料加工深度以及石油产品质量指标均处于俄罗斯炼油工业领先地位。分公司在乌法市的3个炼油厂的年综合加工能力为2410万吨。这3个炼油厂以及另外一座石油化工企业,实际上是一个统一的石油化工综合体,不仅确保巴什基尔原油,而且也使西西伯利亚原油达到较高的加工深度。
俄全国平均炼油企业加工深度仅高于70%。巴什基尔石油公司炼油企业加工深度大幅提高,始于2009年乌法石油化工厂延迟焦化装置投产。欧美炼油企业几乎能吃光榨尽,主要技术路线就是发展延迟焦化。随着2016年乌法炼厂160万吨/年新延迟焦化装置和诺次伊厂20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的速成,巴什基尔石油公司炼油企业的加工深度会达到94%~95%。
(高寿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