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实习记者 王秀娟
股权还是油源,这是一个问题
■文/本刊实习记者 王秀娟
中石油收购山东地炼21家企业股权虽是双赢之举,但地炼在企业50%股权和稳定油源之间难以取舍。
近日,山东各个民营炼厂颇不平静。据媒体报道,中国石油集团(下称“中石油”)正与山东21家地炼企业和当地政府洽谈合资建立一家新的石油投资公司,希望通过为山东地炼提供原油,扩大在山东的市场份额,并以收购21家炼厂50%的股权作为合作条件。
央企与地炼合作,不仅有利于央企版图的扩张,而且为地炼提供了稳定的油源,可谓“双赢”之举。业内人士对于此次合作大多都认为,愿景美好道路曲折,合作形式不能达成一致是最主要的合作障碍。
虽然中石油官方网站没有公布此信息,但记者从中石油相关人士口中证实此事正在私下接触中,只是合作形式尚未敲定。山东省石油炼化协会和山东地炼企业也纷纷表示,中石油正在与山东省政府、山东省各大地炼公司洽谈合作。
面对实力雄厚的地方军,国内石油巨头纷纷采取不同措施插足山东地炼。其中,中石化凭借胜利油田最早与地方炼厂展开合作,中海油、中国化工以及中国中化集团纷纷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收购或控股地方企业。据金银岛的数据,中海油在地炼中拥有逾500万吨/年的加工能力,中国化工在地炼中拥有大概1900万吨/年的炼油产能,中国中化拥有500万吨/年的炼油产能。此外,中海油积极与地方炼厂接触,通过提供海洋原油的方式与地炼展开合作。
◎中石油在万众一心新建炼油产能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山东地炼。 摄影/李全中
与山东地炼合作,中石油起步虽然慢于中海油和中石化,但此次与山东地炼的合作力度是相当大的—21家炼厂50%的股权收购,这一举动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息旺能源分析师刘传军说:“中石油利用资源来换取市场,有其战略发展意图。与山东地炼合作,中石油可以跻身华东炼油市场,提高在该地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至于有多少盈利不是其考虑范围。”
早在2010年,山东省政府就与中石油就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油气管网、炼油、成品油销售网络、城市燃气,包括港口和码头在内的油气储运项目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同时,中石油旗下的中油燃料油股份有限公司也与山东最大的地方炼油企业东明石化签署了供应原油等相关合作协议。
此次与山东地炼的深度合作,中石油一方面是为了获得山东炼油市场份额,是出于对其战略布局的考虑,另一方面是为了获得地方炼厂的成品油,保证销售旺季的成品油供应。
中石油出于对集团战略部署的考虑愿用资源换市场,相应的地炼企业需以出让50%股权为代价换取油源的稳定性。油源的稳定与企业的自主权,就好像鱼和熊掌,让山东地炼一时难以取舍。
对于所持股权的比例业内也有过讨价还价。山东省石油炼化协会会长刘爱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石油持股要达到50%是一定的。据普氏能源资讯中国高级分析师李晓宇说:有地炼提出企业要控股70%以上,否则不愿意合作。可见,地炼是有意向与中石油合作的,只是中石油提出的50%的股权他们难以接受。
一位山东地炼企业内部人士坦言说:“油源很重要,股权更重要。”金银岛成品油高级分析师靳婷说:“一半的股权分给央企,地炼企业的经营方针必定受到央企的牵制,销售策略和模式也将会随之改变,完全的经营自主权将不复存在。这应该是每一家具有独立自主经营权的企业都不愿意的事情。”
一半的股权分给央企,地炼企业的经营方针必定受到央企的牵制,销售策略和模式也将会随之改变,完全的经营自主权将不复存在。
对于完全市场化的民营地炼来说,油源问题确实是多年来发展的瓶颈。山东地炼的产能一直居全国地炼之首,业内影响力不言而喻。据刘爱英介绍,截至今年上半年,山东地炼总计加工原料油1412万吨。其中,进口燃料油约在766万吨,占54%;进口原油与国产原油约在551万吨,占39%,相对去年数据又有所提升。据隆众石化商务网调查,今年上半年山东地炼的开工率仅为34.5%。可见,油源对山东地炼的重要性。
用50%股权换取油源,这一个类似鱼和熊掌的问题让山东地炼颇为踌躇。除此之外,山东地炼还有许多其他的担心。
首先,他们对于中石油是否能够提供充足的油源表示怀疑。据了解,在此次合作的草案中,中石油并没有承诺今后将提供的原油数量,只表示双方在成立公司后,将通过该公司向国家申请原油进口资质。但具体能不能办下来,能争取多少原油进口配额,还都是未知数。
据悉,中海油收购东营中海石油公司51%的股权以来,因为合同细节没有谈拢,油品供应上出现了问题,致使东营中海石油公司无油可炼,一直处于停工状态。21家山东地炼十分担心中石油在供应油品上也会出现此类情况。
除了担心油品数量不能保障外,地炼还担心油源价格。上述地炼企业内部人士称:“由于国家对于油价的调控比较滞后,如果中石油供应的原油价格高于我们从国外进口的到岸价格,我们的利润空间就变小了。”当然,这是针对11家拥有外采权的地炼企业而言的。其他没有外采权的地炼还是得靠三大石油公司的供给和加工燃料油。
再有,中石油、地方炼厂和山东政府出资共同组建一个资本超过10亿元的新公司,地炼企业每家需出资5000万元至1亿元。如此大的数目,地炼会担心投入产出比不能达到自己的预算。
除此之外,隆众商务网分析师王钊还表示,目前各大地炼都发展为集团的形式,其他板块如化工、房地产、旅游等都可以为炼化板块作支撑。
另外,各个地炼公司均是由众多股东出资建成,由于每个股东的想法不同,对于合作形式的判断也不能高度统一,再加上每个地炼企业均有不同的发展环境,中石油要想逐个说服每家企业与其合作,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此次合作的谈判过程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刘传军说。
尽管道路曲折,但央企与地炼的合作前景是美好的。中石油为了集团的战略部署进军山东地炼市场势在必行。地炼为了获得相应的油源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与央企合作也是最佳途径之一。若能够解决好合作形式的种种矛盾,平衡好各方利益,央企与地炼合作的前景还是被业内许多人士看好的。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周修杰说:“如果此次双方能够达成合作,对于中石油来讲,从战略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增加在山东地区的炼化能力,增强在山东地炼市场的话语权。对于山东地炼来说,和中石油的合作如果顺利,将能依靠中石油获得更多的原油进口配额和原料油供应渠道,有效缓解地炼企业原油来源不足的问题。成品油由中石油大部分消化掉,去向稳定了,也保证了产业链条的利润稳定性。”
王钊也表示说:“如果能够平衡好各方的利益达成合作,总体来讲还是利大于弊的。首先,地炼的油品质量会在竞争中越来越好。其次,地炼也提升自己的品牌效应,整体形象和未来企业的发展有了更好的开始。”
不仅是对合作双方,此次合作一旦达成,对于山东地炼市场的格局也将有一定的影响。金银岛成品油高级分析师靳婷说:“合作一旦达成,会使原本完全市场化运作的民营地炼更多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影响和三大石油公司份额油配置的约束,整个山东炼化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将有所降低。相应地,油价也将不会像目前一样竞争如此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