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锁志海
通过网络公开课传承优秀本土文化
文/锁志海
随着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哈佛、剑桥、牛津等世界知名大学网络公开课程的陆续引入,国外网络公开课已然开创了一个新型的教育模式。在此潮流下,国内一些大学也跃跃欲试,加入到推行网络公开课程资源共享的队伍中。
据调研,国外网络公开课在中国受追捧的主要原因有:公开课内容本身具有吸引力(66.2%);形式新颖、吸引人眼球(65.0%);网络普及率高、听课比较方便(53.1%);听不到国内名校的网络公开课(52.7%);被公开的课程大都非常经典(50.9%);网络公开课中的老师水准高(44.0%)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网络公开课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在一定程度上肩负着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的重任,同时它又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提上日程。网络公开课既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行教育公平的重要方式之一,对提高高校各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同行教师之间的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中国的大学应该将一些优秀教师的优秀课程推出来,让全社会受益。
西安交通大学多年来一直以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作为教育的基本定位,对教师教学有着严格的要求,积累了一批精品学科课程。从2006年起,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大力支持、校领导的指导和学校科研院的通力合作下,我们建设了西安交通大学学术资源平台。该平台充分利用“西安交通大学学术资源平台”暨“中国学术会议在线西北工作站”带来的政策优势,以点带面,发挥品牌效应,进一步吸引西北地区的特色资源。同时,我们建设了“国际会议发布平台”,及时、迅速地将国际前沿的学术会议信息在平台上发布,供全国高校学者、专家参考。
2009年,学校有了建设网络公开课程的设想,校长郑南宁多次在采访、讲话中谈到要加强网络公开课程的建设,将高等教育的优秀教育资源与社会共享,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教化公民”的功能。2011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指出“以视频公开课为突破口,探索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新模式和新机制。”西安交通大学以此为契机,教务处、信息中心及科研院等多部门会同协作,从学术资源平台积累的视频中及时挖掘、整合出特色、优质资源,并于今年4月8日校庆115周年之际,推出西安交通大学网络公开课程。
公开课平台全面面向校内外大众,是一个众享平台。学校公开课的视频资源主要分为精品课程和学术讲座两大部分,精品课程所占比例相对较大。公开课建设的队伍组成主要由学校教务处和信息中心合作完成。由于层级较少,容易实现扁平化管理,同时可在极大程度上实现管理资源本身的互利共享。教务处主要负责精品课程的建设,信息中心除了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之外,还负责与学院协商共同建设学术讲座资源。为了给公开课建设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在校、院两级建立学术资源联动工作机制,签订合作协议明确校、院、个人三方权利和义务。
我校网络公开课程管理平台由我校信息中心自主建设,将视频的录制、剪辑、加工、发布、审核等实现一条龙处理,将发布好的视频推送到每个学生。为了保障统一的视频质量,我们建立了统一的数据标准,制订了视频采编规范。同时,建立了标准的信息发布平台。
目前,网络公开课平台访问量已达 316万余人次,录制发布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学校创源论坛、学而讲坛、曲江论坛在内的高水平学术讲座2000场,2500多小时视频,1464位教师的精彩展示,讲座内容涉及法学、理学、教育学、医学、工学、历史学、文学、哲学等8大学科,发布公开课程30余门。在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民网、中青在线、网易、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等知名媒体纷纷以“由‘逃课’变‘淘课’ 西安交大网络公开课开课”为题进行报道, 《人民日报》也对此进行了特别报道。在建设过程中,我们有如下体会:
1.特色鲜明的授课内容,是建设网络公开课程的根本保障。
网络课堂不同于实体的教室,学生在内容选择方面更具自主性,因而,特色鲜明的授课内容是吸引学生求知的关键。我国网络公开课程建设的误区之一是简单而机械地将本校的教育部精品课程视频上网,此种做法仅仅是将课堂进行网络化移植,而当学生提及国外网络公开课程时,却总是说“吸引我的是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独立别具一格的思维模式,教授与学生零距离, 那种感觉太棒了”。因此,选择什么样的课程上网,如何设计一节精彩的网络公开课,从课程的内容、编排、乃至观众和现场气氛的营造,都需要进行认真的策划。西安交通大学在课程发布方面,注意掌握时机,及时推出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比如面对日本地震带来的世界性的恐慌,我们及时发布了我校核物理专家吴宏春教授的《核反应堆物理分析》公开课(共四讲),目前持续点击量居高不下。比如香港著名女作家张小娴来校作的情感讲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全英文演讲都被及时地发布,不仅满足了很多未能到现场同学的求知欲望,还拓宽了大家的学术视野和思路。
2. 完善的学术资源共享协议,是建设网络公开课程的制度保障。
学术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是摆在我国高校网络公开课程面前的一个瓶颈问题。国外大学在网络课程的推进中,有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习惯。国外教师在校内上的课程,都属于大学课程体系,产权归学校。校方在征求教授同意后,可以对课程版权进行支配。而国内仍然缺少明确的法律界定,大学和教师对于与网络相关的知识产权多数都比较陌生,学校和教师的知识产权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对开发网络公开课必定缺少积极性。2007年,西安交通大学就分别与各个学院分别签订了“西安交通大学学术资源共享协议”。2011年,西安交大网络公开课程面向全部网络用户发布,反响强烈。据统计,发布当日网络公开课程的点击量达40640次。网易在第一时间与之联系,期待签署合作协议,将部分视频放在网易“公开课”频道上。对于这样的发展态势,学校早就做到了未雨绸缪,提前完善了2007年的协议,扩大协议的受众面,深度挖掘协议的内涵,尽最大可能减少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
3.业务精干的人员队伍,是建设网络公开课程的人才保障
我国著名高校每年基本上有 近千场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和公开课程,网络公开课程的拍摄任务重,工作量大。这些学术资源的采集,制作需要大量的人力来投入,因此,建立一支业务精干的网络公开课的制作队伍,对于国内高校网络公开课的发展至关重要。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组建了一支由近20名研究生组成的队伍具体负责视频的采集和后期制作以及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工作。学生队伍的构成几乎涵盖全校各个专业,他们学历高、知识面广,对学术信息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更容易捕捉到优质的学术资源。如此一来,一方面能够更出色地完成学术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另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和平台。几年来,队伍中已经陆续走出若干名学生在世界五百强公司任职。
西安交通大学郑南宁校长曾经表示“只有中国的价值观被世界认可,中国的大学才能成为一流,为此,要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就必须走向世界,作为培养人才的大学,也必须承担责任。网络公开课程是文化传播的新形式,中国的思想和价值观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传递出去”。
西安交通大学在学校“985”工程、校园信息化建设中,为网络公开课程设列了专项经费给予支持。按照公众需求,下一步会将英语授课、双语教学、字幕翻译等引入网络公开课,让更多民众通过西安交大的“淘课市场”共享知识,同时,学校正在加紧建设“众享网”,届时网站将提供点对点资源共享功能,上网用户可将视频种子免费下载到本地电脑;还将大力推进受众面广、知识传播快、社会影响力大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建设。
(本文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