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德喜
(吉林体育学院体育系,吉林长春 130022)
田径文化的构建研究
臧德喜
(吉林体育学院体育系,吉林长春 130022)
长期以来,田径运动注重培养运动员单纯的“夺标”意识,忽视了田径运动本身固有的文化属性和教育功能,导致了田径运动发展的异化,造就了很多“半人”,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浪费。田径文化构建旨在转变田径发展方式,强调“人”“物”并重的问题,它是解决运动员二次就业的需要和提升“田径人”全面综合素质的需要、是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田径文化;田径教育;运动员;田径运动
1.1 转变田径运动发展方式
以文化为支撑,进行科学选材、训练、管理等各环节的工作,减少人才浪费、经济浪费,体现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和低碳式的发展。根据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的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可以判断,我国竞技体育开始由生存型阶段步入发展型阶段。“生存体育”是高耗低效,以夺标、获利为目的的竞技体育方式;“发展体育”是低耗高效,以促进人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体育方式。国内过去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是重“夺标”轻“育人”,求谋生的训练过程,也是大批选材、大量淘汰的过程。这是典型的高耗低效、本能、原始的“生存体育”方式,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国务委员刘延东和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为促进中国体育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多次深入基层调研“体教结合”。刘鹏局长面对过去高耗低效、不计成本的体育发展方式提出培养运动员“绝不为10%牺牲掉90%”;管理运动员“不仅要管一阵子,还要管一辈子”。最近,国家体育总局的有关领导还积极号召贯彻国家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意见》,所以必须要转变田径运动的发展方式。
1.2 加强田径运动软实力建设,抵制竞技异化,促进田径国际化
2.1 田径运动思想层文化
田径运动思想文化既是对田径实践本质的追问,又是对其实践理想的追求,是田径文化的灵魂,主宰着国家田径发展的方向。田径思想的演变是其发展史的核心,因为人的田径行为受其思想支配,文化由心而来。在古希腊奥运史上,斯巴达产金牌、雅典出思想,前者的数量已被遗忘,而后者的思想却永存。
2.1.1 田径运动的人文思想 田径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树立“夺标育人,和谐共赢”的竞技思想。微观的“夺标育人,和谐共赢”思想倡导尊重运动员个性发展的需求,以及地方田径发展需求,形成国家、地方、个人多方受益的内部和谐思想。宏观的“夺标育人,和谐共赢”思想倡导奥林匹克精神,追求奥林匹克的终极目标,所以田径运动欲求面向世界科学发展,宏观上就要树立“夺标育人,和谐共赢”的思想。
2.1.2 田径运动的科学思想 作为科学本身,不仅包含其技术层面,同时也包含了思想的层面,因为二者最终的归宿是人。田径科学的演进,也是其思想的演变过程。田径运动的科学思想要有现代科学发展的新思维,借助现代科技方法和手段为运动训练和教学服务,让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营养学等学科直接为田径运动服务。
2.2 田径运动原理层文化
2.2.1 田径运动的人文原理 田径的人文原理包含培养运动员人文精神的机制、内容体系和基本原则,重点是机制。田径人文机制是培养运动员“情感”与“责任感”的教育过程。国内著名学者杨叔子曾指出“人文素质的关键是情感,是社会责任感。”实践证明,在培养运动员的过程中,培养其情感和责任感是有规律的。情感的培养能使人对社会产生理解和创新的行动,但在某种程度上,情感若没有责任感的制约则会失去正义。责任感的培养能促使人对社会产生使命感,并能催生能力。但它若没有情感支撑,也会使人对事业失去激情,最终使情感也日渐减弱。若用一个绳索围成一个圆,这个圆中的线段AB代表情感,线段CD代表责任感,整个圆代表社会环境(图1)。
图1 情感、责任感示意图(引自宋继新《竞技教育学》)
当线段AB(情感)拉长,线段CD(责任感)就要缩短;如果AB完全拉长,CD和圆将逐渐消失,即情感把责任和社会环境同化,不利于人与社会发展,甚至将助长人的恶性。例如,在运动员培养过程中教练员或领导给予运动员的情感过多,就可能导致运动员失去前进的动力,训练和比赛也不会取得好成绩。当今,中国足球国家投入多、产出少、闹事多也是例证。
(1)进口流量计、进/出口压力仪表、温度表。主要用于提供喘振控制系统的工艺信号。由于现场将根据仪表系统对压缩机实际喘振线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验证,并使喘振控制线与之相适应,因此对流量、温度和压力仪表的精度并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但是由于喘振发生的速度非常快,为使喘振控制系统的反应速度满足喘振调节的要求,所有流量、温度和压力仪表需要较高的取样频率;另外,喘振信号采集仪表的重复性是选择仪表的一个重要依据。基于信号采集频率的要求,不推荐使用智能型流量和压力仪表(采样频率较低)[2]。
图2 情感、责任感变化示意图(引自宋继新《竞技教育学》)
相反,当线段CD(责任感)拉得过长,线段AB(情感)就要缩短,甚至会消失,那么人对生活和事业的激情和动力就会减小(图2),甚至走向极端,将“抑善扬恶”。例如,在世纪之交时,国内几支世界水平的中长跑队,过多地强调了“责任”,从而对运动员形成了“压迫”,丧失了情感,最终导致队伍解体,教训深刻。可见,在竞技过程中,培养人的情感和责任感,不能过于偏重某一方,否则会适得其反。
在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注重细节。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运动员建立责任感,通过关心、帮助、沟通来加强情感培养。
2.2.2 田径运动的科学原理
田径科学机制是提高田径运动员体力、心力和外力的过程。以往人们研究田径原理,偏重于探索人的生理变化规律,这是不完整的。因为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的人是“生物、心理、社会三者达到完满状态”的理念分析,那是“非整体性”的理论,其实践也难免有随机性。田径文化要揭示一个完人在竞技过程中生物、心理、社会变化的规律,以提高运动员的体力、心力和外力(图3)。
图3 体力、心力和外力的关系(引自宋继新《竞技教育学》)
2.3 田径运动方式层文化
田径方式文化就是它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文化的结晶和具体体现。田径文化要构建人本、和谐的国家田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措施如下:
2.3.1 宏观体制创新 建立国家与社会多元化培养田径运动员的体制,既可以减轻国家的负担,又能够调动社会的积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确定与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单纯的举国体制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失去活力,基层体校招生举步维艰,竞技体育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是符合我国国情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2.3.2 中观体制创新 建立“竞教结合”、“教企结合”、“政教结合”多元化培养方式。体育院校或高等院校与国家(管理中心、体工队)——社会(社团、协会)——企业联合办学多元化竞技人才培养模式正显示出越来越强的活力。吉林体育学院与南京体育学院的运动员院校化已经被社会认可。更多的专业队、管理中心下放到体育院校培养运动员;上海体院的“中国乒乓球学院”,南京体院的“中国网球学校”等专业项目走竞教结合的道路有如雨后春笋快速成长;吉林体育学院与企业合作,培养出了世界女子拳击冠军、2012伦敦奥运会的夺金种子选手李金子;韩国体育大学的“竞教结合”的办学模式是韩国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的成功保证。北京奥运会后国家竞技体育积极提倡南通的“体教结合”模式,皆证明“竞教结合”“教企结合”、“政教结合”是体育事业发展的低碳方式,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高等院校与国家、社会、企业、个人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方式,对于完善举国体制,大力发展职业体育,培育社会合格的竞技体育人才,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3.3 微观方式创新 将传统的“田径运动训练”变为“田径教育”,即在田径教学与训练过程中既授技又育人。田径教育管理的形式是对运动队的管理与教育,其核心是如何对运动员实施人本位的管理,其目的是在教学、训练的过程中达到育人夺标的理想目标。
2.4 田径运动操作层文化
田径运动操作文化强调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并要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2.4.1 科学性原则 既要遵循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又要遵循人体健康发展的规律。新思维带来新思想:田径训练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应当推陈出新,依托现代先进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去建立能够适应现代竞技运动发展水平的科学训练体系,使之为运动训练和教学提供科学优质的服务。
2.4.2 人文性原则 要潜移默化地渗透,培养运动员的情感和责任感等人文素质。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运动员自身的素质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定义。人文素质、社会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相对于传统观点认为的决定运动员成绩优劣的自然素质(如身高、力量、速度等)越来越在社会对运动员的需求中显得重要。而在这些素质中人文素质是核心,因此,运动员人文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2.4.3 国际性原则 时刻关注国际田联的规则变化动态,在此基础上变更内容。最近几年,国际田联增设了黄金联赛、大奖赛、单项赛等国际比赛,与以往只有奥运会田径赛、世界田径锦标赛、世界杯田径赛相比,赛事的增加为优秀的运动员能够创造出更优异成绩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赛制的改革给现代田径训练带来生机的同时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矛盾。为了迎合国际田径大赛的负荷和节奏,现代优秀运动员训练的核心变成了训练强度,年度的大周期训练变成了多周期训练。这种矛盾就导致了训练理念和训练负荷的变化,于是也就衍生出世界优秀运动员以赛带练、赛练结合的训练趋势。
2.4.4 民族性原则 在不违背国际田径规则情况下,设计符合中国人特点的技术动作和有关战术。我国田径运动优势项目的发展与设置应因地制宜,在充分考证地理环境、经济实力、人力资源因素的基础上,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田径运动优势项目。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男子跳高、跨栏项目、竞走项目、女子铅球、中长跑等项目都曾在亚洲乃至国际大赛上取得过非常好的成绩。时至今日,我国田径的运动水平在亚洲也具有一定的优势。我国在优秀运动员培养的历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优先发展这些项目是我国保持或恢复这些项目国际优势地位的最佳选择,应理性分析我国田径运动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制定出更符合国情的优势项目发展规划。
3.1 田径教育是确立以人为本的田径思想文化的根基
过去,单纯的田径训练是成绩本位;未来,田径文化既夺标又育人,是人本位。所以,研究田径文化是确立以人为本的田径思想文化的“根基”。如果田径教育的重心依然偏向“体”而忽视“育”,长此以往,它必将成为缺失灵魂的躯壳。所以田径运动不仅要重视“有形”(授技、健身和锦标)的“硬件”,还要更加重视“无形”的育人“软件”。
3.2 田径教育是构建完整、科学的田径原理文化的保障
竞技是一个完整的人的操作过程。在上个世纪,“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型的提出改变了以往的旧思想,即偏重于从生物学角度研究病理。这一观念的提出为医学界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此后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人的健康是人的生物——心理——社会三者达到完满的状态。因此,人们过去侧重研究生物学的竞技原理是不全面的。完整的竞技原理应是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人的物力、心力和外力的“三力合一”的竞技。以往田径训练原理揭示的是夺取锦标的规律。在未来,田径教育原理是揭示夺取锦标的规律和育人的规律。所以,田径教育是构建科学合理的田径原理文化的“保障”。
3.3 田径教育是构建田径运动方式文化的措施
田径文化要构建人本、和谐的国家田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就要建立国家与社会多元化培养田径运动员的体制,建立“竞教结合”、“教企结合”、“政教结合”多元化培养方式,变“田径教学”为“田径教育”,变“技能传袭”为“文化传承”,这是田径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举措。
3.4 田径教育是构建人本位的田径运动操作文化的途径
当今,田径界偏重工具理性的探索,忽视价值理性的研究,导致其实践“重物轻人”。田径教育致力于将二者统一,实现夺标育人的目标。所以,田径教育是构建人本位的田径操作文化的途径。田径教育的内容应以田径的人文精神内涵为主线,以田径运动项目为表现形式和载体,建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增进健康、培养运动兴趣、获取运动知识为目的的多元体系。
[1]臧德喜.田径教育[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张锦年,谭炳春,宋继新.论人本位的竞技思想[J].体育与科学,2004(4):49-51.
[3]宋继新,彭永善.对国家竞技本质及核心价值的追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1-3.
[4]孙 玮.竞技中游戏精神的遮蔽及其教化[J].体育科学,2011 (1):89-92.
[5]孙 玮.竞技运动中的游戏精神[J].体育文化导刊,2009(9): 95-97.
[6]宋哲明,刘 佳.我国运动竞赛管理思想变革的探索[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3):20-21.
[7]杨 桦.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声望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5):3-6
[8]池 建.论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149-151.
Construction of Track and Field Culture
ZANG Dexi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Jil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Changchun 130022,Jilin,China)
For a long time,the emphasis were paid on Track and Field athlete training purely for“champions”,but the inherent culture attributes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s were ignored,that led to the alienation of Track and Field.Under this condition many“half-men”were created,a huge waste of talent were generated.The author studies the culture of athletics for changing the development mode or track and field,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putting“people”and“material”at the same high level.Those are the requests for solving the secondary employment of athletes,enhanc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Track and Field people”,and making the track and fiel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ulture of track and field;education of track and field;athlete;track and field
G80-05
A
1004-0560(2011)04-0049-03
2011-04-23;
2011-05-15
臧德喜(1963-),男,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责任编辑:郭长寿
◂运动人体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