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兆武
(新疆大学外语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
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语法隐喻的使用和语篇能力构建的相关性研究
殷兆武
(新疆大学外语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
文以新疆财经大学英语系大一至大四学生的参赛作文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考察了学生习作中语法隐喻的使用情况。研究结果显示,韩礼德关于语法隐喻的使用能力和语篇建构能力呈正相关的结论同样适用于将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中国学生,即学生的年级越高,习作中出现语法隐喻的频率也越高。研究还显示,学生使用语法隐喻的能力并不是均匀曾长的,而是在某些阶段是呈爆发式增长的。另外,翻译教学和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使用语法隐喻和提高他们的语篇构建能力。
语法隐喻;语篇建构;相关性研究
功能语法学派创始人韩礼德(Halliday)在考察儿童成长与儿童二语习得的关系中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的原始母语转变成了语言,有了高级意识。后婴儿时期的语言具有层次化的特征,即有了词汇语法层。韩礼德把儿童的成长过程分为概括(generalization)、抽象(abstractness)和隐喻(metaphor)三个阶段。儿童在小学阶段,经历了第一次的经验重构,学习书面语;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学习专业知识时遇到了语法隐喻经历了第二次的经验构建;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习语法隐喻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在中学阶段,学生通过充满隐喻的语篇进行学习。在传统英语语法中,名词化现象只是被认为是抽象性不断增强的表现形式。从功能语法的视角看,语法隐喻是小句识解到名词识解的转变。在功能语法中,语法指的是词汇语法,包括小句复合体,小句,短语、词组和单词。韩礼德把整个词汇语法视作一种能把经验转换成有意义的资源。
韩礼德认为语言的性质决定人们对语言的要求,即语言所必须完成的功能,功能学派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metafunction),即概念(ideational)元功能,人际(interpersonal)元功能和语篇(textual)元功能。在日常语言中,语法范畴(如小句、词组等)和语义范畴(如图形、过程等)存在着一种有规律的关系,这就是韩礼德所称的“一致”关系,即动词体现的是动做过程,名词体现的是参与者,副词和介词体现的是环境关系。一致式的措词可以使所表达的意义更接近外部世界事情本身的状况,更符合人们原有的对语言理解的期望,而使用一些与“常规”不一致的表达方式,如用名词来表达动作,或用动词来表示某些概念时,就会导致与人们原有的期望不一致的现象,这种不一致即为功能语法中的语法隐喻。韩礼德(1994)根据语法隐喻的特点将其分为概念隐喻(ideational metaphor)和人际隐喻(interper-sonal metaphor),马丁(Martin)认为,根据语言的三大功能,应该还存在语篇隐喻,国内学者如黄国文、朱永生等也撰文对语法隐喻进行详尽的探讨,他们的观点丰富和发展了语法隐喻。
韩礼德认为语法隐喻的使用是对语言解读和语言应用能力成熟的标志(Halliday1995)。因此,笔者的假设是:韩礼德的研究结论同样适用于将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中国学生,学生使用语法隐喻的能力与语篇建构水平呈正相关,即英语本科高年级的学生在习作中运用语法隐喻的频次应高于低年级的频次。由于功能语法理论界对是否存在语篇隐喻目前尚无定论,所以本调查暂不考虑语篇隐喻,主要讨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在学生作文中的使用情况。
2.1.1 韩礼德关于语法隐喻的研究结论是否同样适用于中国学生?
2.1.2 学生使用语法隐喻的频次与语篇建构水平是否随年级的升高而增长?
2.1.3 研究结果对今后的英语教学有何启示。
为了比较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习作中对语法隐喻的应用情况,笔者采用的是分层抽样和座谈访问相结合的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新疆财经大学英语系一年级至四年级参加作文比赛的132位同学,为了便于比较,每个年级抽取25名同学(每个年级参赛的人数不等),以他们参加该系组织的“看经典原版英语电影,参加影评”竞赛活动的习作为研究样本,短文要求300字以上,共选取了四个年级100位同学的参赛作文。考察所选取的样本中的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的出现情况,判断该系学生使用语法隐喻的基本情况。
2.2.1 概念隐喻。及物性分析为概念语法隐喻的确定提供了一般的原则。韩礼德根据活动和事件的性质将语言概念(ideational)功能分为六种不同的过程类型:物质(material)过程、心理(mental)过程、关系(relational)过程、言语(verbal)过程、行为(behavior)过程和存在(existential)过程。在实际语言表达中,属于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的过程可以隐喻为另一个过程,含有不同过程的小句的各功能组成成分也可互相隐喻化。例如,要用英语表达“新疆自1990年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意义,可以说:
(1)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Xinjiang since 1990.
(2)The recent two decade has witnessed great changes in Xinjiang.
(3)There have been great changes taking place in Xinjiang since 1990.
(4)Xinjiang have been undergoing great changes since 1990.
例(1)是接近事情本身状况的一致式表达新式,而例(2)(3)(4)则使用了隐喻表达式,他们最大的不同在于过程类型:例(1)属于物质过程,而例(2)(3)(4)则分别属于心理过程、存在过程和行为过程。
概念隐喻的主要实现途径是名物化(nominalization),主要是因为通过名物化这种方式,意义可以被当作抽象的存在物(entity)来对待;另外,名物化本身就具有在另一个过程中充当参与者的功能,因此它也可充当主位,从而省去过程的参与者,这样可使过程客观化(objectified),使名物化过程变得不可协商(Halliday1994)。研究发现,语法隐喻的使用已经渗透到各种各样的文体中和我们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
航空公司告诉乘客:
(5a)Failure to confirm will result in the cancellation of your reservation.
商业企业的管理主任道歉是因为:
(6a)We did not translate respectable revenue growth into earnings improvement.
保险公司要求汽车司机:
(7a)Strength was needed to meet driver safety requirements in the event of missile impact.
随着以名物化名物化(nominalization)为主要特征的概念隐喻的使用,句子的长度被压缩,词汇密度(即实词数量与句子所含从句之比)随之增大。如例(5a)、(6a)和(7a)的一致式分别是:
(5b)If you fail to reconfirm your reservations will be cancelled.
(6b)Although our revenues grew respectably we were not able to improve our earnings.
(7b)The material needed to be strong enough for the driver to be safe if it got impacted by a missile.
一致式(5b)、(6b)和(7b)的词汇密度分别是2、2.5、4,而非一致式(5a)、(6a)和(7a)的词汇密度分别是5、6和9,可见名物化现象是英语书面语篇的共同的非标记形式(Halliday,1995),因此本调查将词汇密度与概念隐喻和名物化作为衡量学生书面表达是否提高的三个最主要的参考标准。
2.2.2 人际隐喻。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相互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并用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和改变世界的功能。人际功能主要是通过语气和情态来实现的,由于本次调查的考察对象是评论性习作,样本中的句式以陈述句为主,所以只考虑情态隐喻的在样本中的使用情况。情态意义的实现主要通过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来表达。概念隐喻是通过及物性过程的转换和压缩措词和简单的小句语法来实现的,而人际隐喻大都通过扩展措词和采用相对复杂的语法结构来协商人际关系。例如:
(8a)Perhaps the ageing process might be cured through medical means.
(8b)It seems possible that the ageing process might be cured through medical means.
画线部分是语法隐喻,是情态的明确客观表达,将命题建立在与其他命题的联系上,此类隐喻表达还有:
It is likely/probable/possible/usual/certain/obvious that…
它们将命题的信息客观化,使其表现得无懈可击,避免读者对其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批评和质疑,隐藏客观性背后的主观性。
2.2.3 数据统计。根据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本调查的数据统计以求得集中量数中的各年级平均数为目标,以此来分析学生习作中使用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的情况,从而验证本次调查的研究问题。
所选取的100份样本全部符合设计要求,表一是小句过程转换、名词化的使用情况及词汇密度在学生习作中出现的情况。
表一 概念隐喻、名词化和词汇密度的统计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各年级学生平均使用语法隐喻的次数分别是:大一学生 3.84次,大二学生 4.32次,大三学生4.92次,大四学生7.12次,上升的幅度分别是12.5%,13.9%和44.7%,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各年级的学生使用概念隐喻的情况是随年级的升高而升高的。但是,从大一到大二,从大二到大三阶段使用概念隐喻的增加的幅度只有 12.5%和13.9%,从大三到大四阶段使用语法隐喻的增加幅度大幅提高,达到44.7%。在随后的问卷调查中,大四学生之所以大量使用语法隐喻的原因是英翻汉和汉翻英的教学结果。翻译课上,老师鼓励学生一句多译,注重表达效果和加强了不同文体翻译的训练。
从名词化的分布来看,以名词化手段实现语法隐喻的比率分别是:大一学生82%,大二学生89.8%,大三学生85.4%,大四学生 74.2%,统计结果验证了韩礼德(Halliday)关于名词化是实现语法隐喻的最主要手段的论断(Halliday 1985)。但是有趣的是,大三学生和大四学生使用概念隐喻的次数增加了,但是,名词化的比率却下降了,原因是大三学生和大四学生为了使作文更加生动和简练,作文中也使用了动词化的概念隐喻现象,如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下例:
(9a)The cruel war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love tragedy between them.
(9b)The cruelty of the war should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love tragedy between them.
(10a)Roy and his army left the station before Mara arrived.
(10b)Roy and his army’s departure from the station preceded Mara’s arrival.
例9a和10a分别是一致式表达,9b中出现了名词化和动词化的概念隐喻现象,10b不但出现了名词化手段,而且也利用动词代替时间状语从句,利用动词化实现了概念隐喻。
从词汇密度的角度看,大一学生到大四学生作文中的词汇密度不断增加,分别是3.30,4.03,5.88和7.14,但是使用的句子数却从大二开始,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从调查问卷得知,大一和大二学生更喜欢使用多重复句,期望能够增加句式的复杂程度,从句的使用使得句子数量增加,词汇密度下降;大三和大四的学生由于所掌握的词汇和短语的数量增加,加之一些专业英语课程(如法律英语和金融英语)的开展,学生在英语习得的过程中更加自觉地使用书面语进行表达。大四学生作文的词汇密度平均达到 7.14,达到了英语书面用语所必需的词汇密度6(Halliday,1995),从大一到大四,词汇密度增加的幅度分别是22.1%,45.9%和21.4%,可以看出四年中学生习作的词汇密度增长幅度是不平衡的,从学生作文使用小句的数子来看,也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一点与词汇密度的增长幅度是吻合的。
表二 人际隐喻中情态隐喻和意态隐喻的统计结果
从学生的作文统计来看大一学生在表达情态是已经有意识的避免使用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的表达方法,转而使用诸如possibility,likelihood名词化的情态表达形式,和It is likely/probable/possible/usual/certain /obvious that…等具有命题意义的隐喻形式。从表中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从大一学生到大四学生,人际隐喻的使用次数是逐步增加的,但是增加的幅度仅为5.2%,11.5%和2.9%,从随后的问卷和访谈得知,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们转而使用其他诸如使用高级词汇,修辞等手段来增加表达的难度,准确性和生动性。
综合表一和表二关于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的统计结果,可以得出学生作文中的语法隐喻使用的综合情况。
表三 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的综合使用的统计结果
从综合数字来看,学生作文中语法隐喻的使用情况与学生的学习英语的时间呈正相关的关系,但是,学生的语篇建构能力的提高又不是均匀增长的,在某些阶段是呈现爆发式的提高模式。
本调查显示,语法隐喻的使用的多少与学生的语篇建构能力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使用语法隐喻的频次越高,调查验证了韩礼德关于语法隐喻的结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也是适用的。调查同时发现,学生使用语法隐喻的能力并不是均匀增长的,在某些阶段呈现爆发式的提高,应该进一步研究学生语篇建构能力的爆发阶段,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新疆的大多数高校的英语系还没有把功能语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学生在英语习得过程中,只是自发的使用了语法隐喻。如果能够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则可使学生能够自觉使用语法隐喻,自觉提高自己的语篇建构能力。调查还发现,翻译课程和专业英语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语篇建构能力,至于哪些文体的翻译和何种专业英语的学习能促进学生语篇能力的构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调查验证了韩礼德关于语法隐喻的使用和语篇构建能力之间的相关论述,调查显示该结论同样适用于将英语作为外语的中国学生。由于调查的范围较小,缺乏各个高校之间的比较,结论难免有疏漏之处。调查也显示,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意识的同时使用认知隐喻,与语法隐喻相同,认知隐喻的学习也同样有利于学生语篇构建能力的提高,二者能否结合,共同为学生的语篇建构能力服务,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4,P342-367.
[2]Halliday,M.A.K. The Language of Science[M].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7,P24-47.
[3]Thompson,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P219-238.
[4]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P116-142.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P112-151.
[6]徐玉臣.名词化的生成机制、类型及功能的新视界[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2).
殷兆武(1973-),男,甘肃武威人,新疆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功能语法、认知语言学。
2011-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