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中国军事近代化

2011-11-08 07:11:36徐洪波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绿营李鸿章军事

徐洪波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思想理论课教学部 重庆 401524)

李鸿章与中国军事近代化

徐洪波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思想理论课教学部 重庆 401524)

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通过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的现代化的生产方法,先后建立起一批以大规模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军事工厂,使中国的军事工业从无到有;以军事工业的开展为契机,李鸿章主持创办了一些军事学校,培养了一批近代军事人才;积极引进西方近代化的枪炮、近代化的军制与训练方法;同时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新形势下,为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不断注入近代化的内容。从而在物质、制度、人力资源等方面为中国军事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李鸿章;军事;近代化

李鸿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人,晚清军政重臣,洋务派首领,淮军、北洋海军创始人和统帅。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惨遭失败,古老落后的封建军事制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了中国近代化军事改革的尝试,李鸿章就是此项改革的先驱。他基于对国内外形式及军事制度的了解,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在19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近代化的军事制度的改革。

一、强调制器之器与坚船利炮是军事近代化的物质基础

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炮舰冲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沉睡的封建帝国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人开始看到了中西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也许是中国被迫开放与外国通商的缘故,所以它最初愿意采用的方法自然在武器方面,它认为战败是外国战舰与武器的优越性,所以他们自然的在武器方面与敌人并驾齐驱。”[1]基于这种认识,李鸿章悟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2]为改变清军武器装备落后状况,李鸿章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一些军事工厂,主要有:

军事工厂 创办时间 创办人 主要产品上海洋炮局 1862 李鸿章 子弹、火药苏州洋炮局 1863 李鸿章 子弹、火药江南制造局 1865 李鸿章 枪炮、子弹、轮船、机器金陵制造局 1865 李鸿章 枪炮、子弹、火药

依托这些初具规模的军事工厂和现代化的机器生产方式,洋务派生产与仿制出了大量的洋枪洋炮以及以蒸汽为动力的铁甲轮船,以江南制造局为例,自1867-1895年,该局共制造了后膛枪支6.53万杆,新式大炮742尊,火药667万磅,炮弹160万枚,枪子869万颗,炮弹壳2.1亿粒,地雷水雷1500具,大小轮船15艘。[3]研究表明,湘淮军所用的10万杆前膛枪基本上都是江南制造局制造。近代火器使用的比例逐步提高使清军的兵器由原始的火器与冷兵器并用的时代过渡到近代先进的火器时代。李鸿章还利用自己所造与从外国所购之轮船逐渐建成北洋水师,奠定了中国近代海军基础。可见,李鸿章开创了大规模机器生产军工产品的新时代。这些新式近代火器与轮船的生产和使用,改善了清军的军事装备,提高了清军的战斗力。军事装备近代化是军事近代化的物质条件,因此,李鸿章的努力为中国军事近代化初步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改革兵制兵役制度

兵制兵役制度是关系军事近代化程度高低的一项重要制度,绿营八旗以世兵为主,湘军营勇则招募而来,清朝的世兵制和募兵制都带有明显的传统色彩,与近代军事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李鸿章对清朝军事制度的诸多弊端具有一定的认识,他深感旧的武装力量结构极不合理,绿营八旗毫无战斗力,却仍然保留,新兴的勇营防军担负着国防重任,却时募时裁,极不稳定,国家既要养兵又要募勇,政府筹饷艰巨,官兵待遇低,兵未养好勇亦不甚可靠。因此,他一度提出要改易兵制,建立近代水师。

1864年李鸿章多次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提出建议:“惟鸿章所深虑者,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处辇毂之下,外则布满江海之间,实能持我短长,无以扼其气焰。目于衡当时兵将,靖内患或有余,御外侮则不足,若不及早自强,变易兵制,讲求军实,仍循数百年绿营相沿旧规,厝火积薪,可危实甚……兵制关立国之根基,驭夷之枢纽,今昔情势不同,岂可狃于祖宗之成法。必须尽裁疲弱,厚给粮饷,废弃弓箭,专精火器,革去分汛,化散为整,选用能将,勤操苦练,然后绿营可恃。海口各项艇船师船概行屏逐,仿立外国船厂,购求西人机器,先制夹板火轮,次及巨炮兵船,然后水路可恃。”[4]李鸿章改革军事的主张,是从抵御外侮出发的,他的改革主张,击中了绿营的弊端,他希望通过专精火器,设厂制造兵船,发展水师,使绿营踏上近代化之路,然而当时的清廷正全力恢复旧制,对李之建议未予接受。

到了19世纪70年代,欧洲列强及东方的日本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中国边疆出现了新的危机,李鸿章认识到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而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中国应改革军制。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后,中外关系紧张,李鸿章乘机建议改革军制,他说:“战守天具不可以和,允为古今御侮长策,平日不求武备,临事能无张皇,中国旗绿营兵及向用军器不足以制发捻,自为外人所轻。日本海隅小邦,与西国通商甫数年,水陆兵制与枪炮利器事事募仿泰西,且严禁天主教、鸦片烟。强邻四逼,而不极时奋发,其何能支!”[5]1872年,有人主张裁撤福州船政局,李鸿章表示坚决反对,并建议“裁撤各省内外红单拖缯艇船,而配以自造兵轮船,即以艇船修造养兵之费,抵给轮船月费”,逐渐发展近代水师,在1874年的海防讨论中,李鸿章积极主张建立近代化的海军,“谁有优势的海军,就能控制国际局势”。他从近代列强的炮舰政策,以及后来的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等都在沿海进行,证明了拥有一支近代化的水师,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建立近代化海军的同时要整顿陆军。“敌从海道内犯,自须亟练水师,惟各国皆系岛国,以水为家,船炮精练已久,非中国水师所能骤及,中土陆多于水,仍以陆军为立国根基……但用旗绿弓箭刀矛抬鸟枪旧法,断不足以制洋人,并不足以灭土寇……凡绿营额兵,疲弱勇营,酌加裁减,其饷即加新练之队。”[6]

李鸿章再三呼吁改革兵制,表明了他是中国近代化军事改革的倡导者,他虽然提出了改革兵制的主张,但并未提出彻底废除旧兵而仅仅要求进行有限的修补,“尽汰疲弱,厚给粮饷”,“革去分汛,化散为整,选用能将,勤操苦练”。实际执行的结果是,部分绿营八旗名义上变成了练军,而练军在根本上并未脱离绿营八旗旧制,1874年也承认练兵“亦不可信”,此后仍未见其彻底废止绿营八旗的主张。

三、创办近代军事学校

在培养军事人才方面,李鸿章提出两种途径:一是派大员出洋学习,或入院校,或入工厂和部队受训深造;二是国内办学发展近代军事教育,并以此作为新型军队人才的主要来源。李鸿章深知清朝军事制设和教育远远落后于西方,要开展近代化的军事改革,必须从人才的培养入手。他提出要培养和选拔具有近代军事知识和作战能力之人来充实清军军官队伍。他曾明确指出,腐败怯懦的绿营将官不能胜任近代军事,他要求打破清朝的祖制成规,用新的标准来衡量选拔军事人才。他认为新型军事人才的最理想标准是“道贯中西”,既懂中国礼法,又掌握西方军事技术、操法和战法。然而传统的八股取士无法招纳此种人才。1880年他“参酌西国成规”,创办了天津水师学堂,培养炮船、快船和铁甲舰“管驾、大副、二副、管理轮机、炮位人员”。创设天津水师学堂,“开北方风气之先,立中国兵船之本”,为中国近代海军建设作出了贡献。1882年他又设管轮学堂,专门培养轮机人员。1889年又奏请添设威海水师学堂。中法战争以后,李鸿章在加紧海防建设过程中,为提高淮军素质,于1885年创办天津武备学堂,由淮军及北洋各军中选调百余名及文员愿意习武者,入堂学习“西洋行军新法”,聘请德国军官李宝、崔发禄等充当教习,肄业一年期满,“于西洋后膛各种枪炮、土本营垒及行军布阵,分合攻守各法,必能通晓”。李鸿章还计划建立“武备书院”,培养将才,“可备国家干城御侮之用”。因经费不足,武备书院未能建立,可天津武备学堂却培养出一批通晓西方“行军制胜之方”的军事干部,为20世纪初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提供了一批人才,北洋新军将校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张怀芝、李纯、田中玉、雷震春等都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

四、近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与近代军事理论的不断构建

洋务运动期间,西方军事理论与著作被译介到中国,主要有日本石井忠利的《战法学》,德国来春支泰的《借箸筹防论略》、《炮概浅说》,康贝的《练兵新书》。据统计,1868年到清末,江南制造局翻译的兵政与兵学类的书就有47种。西方军事著作的翻译,传播了西方国家近代军事思想。

李鸿章所提出的“变局论”中,具有难能可贵的时代与形势危机感。他指出“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数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器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强敌!”[7]为此,他提倡引进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开办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实行“兵战与商战并举”。充实国防实力,在一定的国家经济与国防实力之上抵御外国的侵略。在国防建设方面,李鸿章提倡实行义务兵役制,进行军事教育,弘扬民族的尚武精神。

在西方近代军事文明的冲击下,中国古老的军事战略思想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传统的“重陆轻海”的战略方针的逐步改变,近代海军的建立和海防体系的初步确立。“历代备边,多在西北”,传统的中国以陆地为主要防线。1874年日本进攻台湾,使清政府认识到日本将“为中国永久大患”。李鸿章趁此机会,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具体措施的“海防议”。坚决支持总理衙门和丁日昌关于建立新式海军和配备近代化枪炮武器充实海防,还建议将沿江、沿海各省陆军“认真选汰,一律改为洋枪炮队”,并建议采用西法设立新式学校等一系列措施。清政府分别任命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和南洋海防,又决定每年拨银四百万两作为海防经费,是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开端。1884年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决定“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到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军,装备了7千吨级铁甲巨舰2艘、2千吨级巡洋舰5艘,加上其他大小军舰,共20多艘;南洋舰队也拥有了二千吨级主力舰4艘,千吨级炮舰3艘;广东、福建舰队共有千吨级舰艇8艘。4支舰队共计大小舰船80多艘,这支庞大的海军,居当时世界第4位。19世纪80年代开始,清政府还以巨资修筑了旅顺、威海、烟台、吴淞、马尾、黄埔等海防基地,装备了最新式的克虏伯自动回转射击大炮,以及深水军港、船坞等配套设施,使中国拥有了当时远东规模最大的军港、船坞、炮台防御体系。

总之,李鸿章的军事改革活动,在中国近代军事变革运动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李鸿章倡导改良装备和教育训练,给19世纪60年代中国军事所带来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如果没有这一时期的装备,训练的变化也不可能有甲午战争后新的军事制度和思想的出现,然而他没能往前一步,使中国的军事改革长期停留在较低水平上,一定程度上延误了近代化的良好时机。

[1]冯绍基.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P4.

[2]苑书义.李鸿章传[M].人民出版社,1991,P113.

[3]夏东元.晚清洋务运动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P3.

[4]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函《筹办夷务始末》[M].

[5]夏东元.洋务运动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P82.

[6]孙志芳.李鸿章与洋务运动[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P8.

[7]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中华文化通志《军事学志》[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P11.

徐洪波(1973-),上海人,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思想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2011-03-06

猜你喜欢
绿营李鸿章军事
李鸿章
艺术品鉴(2022年13期)2022-06-11 14:03:14
一顿早饭改变李鸿章
曾国藩为什么不让绿营转型,而是另起炉灶拉起湘军?
曾国藩为什么不让绿营转型,而是另起炉灶拉起湘军?
李鸿章集外文补遗
安徽史学(2016年2期)2016-12-01 02:57:16
李鸿章挨一枪,中国少赔一亿两
山海经(2016年7期)2016-03-20 15:15:20
清前期“改土归流”地区的绿营变迁研究——以贵州大定镇为例
绿营聚众数万搅局“陈江会”
环球时报(2009-12-21)2009-12-21 13:03:42
军事幽默:局
军事文摘(2009年9期)2009-07-30 09:40:44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