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荒芜变身科技新城
——记紫竹科技园区

2011-11-07 03:15隽鸿
华东科技 2011年7期
关键词:紫竹科技园区园区

文 隽鸿

曾经荒芜变身科技新城
——记紫竹科技园区

文 隽鸿

在上海闵行区和奉贤区的交界处,黄浦江、金汇港、大治河三水交汇,恰好形成了一个“水上十字街头”,上海紫竹科学园区就坐落在这块得天独厚的滨江地带。自2002年成立以来,上海紫竹科学园区开展了一系列建设,在短短几年内就使得原本一片荒芜的田野成为了集聚众多高素质人才的高地,英特尔、微软、可口可乐等世界500强外企不约而同地选择在此落户,中国商飞、中广核集团等央企也纷纷入驻,使园区显示出了一片蓬勃的发展生机,成为上海西南、黄浦江沿线一新增亮点。

打造生态新城 严把企业入门关

来到紫竹科学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钢筋水泥大楼,而是周围一片绿意盎然的环境。在这里,绿化被毫不吝啬地用到了园区的每一个角落。在黄浦江岸边,园区总经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向商报记者介绍:“园区规划中长达8公里的滨江景观岸线目前已建成了1.5公里,未来还要建一个面积达到40万平米的人工湖。”在借鉴了众多国内外高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后,紫竹科学园区坚守着“生态、人文、科技”的建园理念,尤其是在生态方面下足了功夫。

秉着生态建园的理念,紫竹园区招商定位以集成电路与软件、新能源、航空航天、数字内容、新材料、生命科学等六大类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对于进驻的企业,园区也同样用生态标准去衡量。据园区工作人员介绍,由于进入门槛高,许多不符合园区产业定位和环境标准的企业被拒之门外。

有一家著名的跨国公司带着诱人的投资额前来落户,但是招商人员发现,该企业属于化工制造业,对环境污染较大,于是就婉言谢绝。另一家国内知名的化妆品企业同样也看中了园区优越的环境,开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可惜该企业与园区的功能定位不合,同样也被“拒之门外”。就是这样“刻板”的招商原则,反而更加凸显了园区对投资项目的选择原则。

实施研发定位建园战略

园区的合理定位对于其自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在建园时,紫竹科学园区就以“研发”为定位,通过建立产学研联合体系,大力支持各类型企业在园区设立研发中心和技术应用中心,促进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这一独特的定位很快就带来了效果。随着微软、英特尔、可口可乐等跨国企业纷纷在园区设立研发中心,有效地确保了国内外各级研发机构在园区研发内容、层次、人才、知识等方面的集聚和互动效应,同时,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迁入,使园区在实施“研发”定位建园战略中抢得了先机。

新华控制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是由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扶持起来的高新技术企业,其控股的新华控制工程有限公司在国内汽轮机发电300MW机组DCS市场占领了半壁江山。2005年,新华控制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李培植董事长经过多方考察选择,最终将目光停留在了紫竹科学园区。他被紫竹科学园区研发创新环境深深吸引后,毅然将集团新的增长点——新华轨道交通及重大工程自动化研发中心、产业基地落户在紫竹。

类似新华控制在紫竹园区落户的还有东软集团。作为一家以软件技术为核心,提供行业解决方案和产品工程解决方案以及相关产品与服务的企业,东软集团为了推行其本地化战略,把研发基地选址在紫竹园区。该公司副总经理邢波告诉商报记者,紫竹园区周围既有交大、华师大这样的高校,也有微软、英特尔这样的大型企业,而且较为安静,非常适合建造大规模的软件研发基地。目前东软集团的软件基地规划占地83亩,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将在明年七、八月完工,届时会有五、六千人的工作人员入驻其中,成为东软集团在华东地区的总部。

此外,海辉高科在这里设立了实验室,文思创新成立了技术中心等,国内外高科技企业研发中心纷至沓来。截至目前,园区已成功引入国家组织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动物医学研究中心、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清洁能源研究与产业促进中心、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615所)等数十家国家级大型研发机构。

众多国家级科研机构的入驻,加快了紫竹科学园区成为地区性研发中心集聚基地的步伐,推动了企业与高校在研发上的紧密联合,营造了社会企业共同努力积极开拓自主创新途径,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方面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得园区创新集群效应凸现无疑。

民营科技园区探索新的创新模式

相比于其他科技园区,上海紫竹科学园区的资本结构有些特别。园区由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紫江集团、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等七家股东单位共同投资组建。注册资本20亿元,其中上海紫江(集团)有限公司股权比例为55%,政府占40%的股份,上海交通大学占5%的股份。这其中非公有制经济股份在科技园区中占有如此大的比例,在上海乃至全国也不多见。

正是由于园区采纳了这种开放式多元化股权结构理念,构成了由政府、民营企业和大学“三结合”的开发模式。在政府主导下,以民营企业为运作主体,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社会经济资源的总体运营效率,成为了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以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下的一种新突破,同时也是在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的有益探索。

通过这种市场化公司制全新的园区运作模式,园区确保了在经营决策、开发建设上的科学性、灵活性和一贯性,保证了园区从规划到建设、从决策到落实过程中强大的执行力,取得了高质高效的成果。投资9000万美元的尚阳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通信以及软件技术开发的大型外资企业,该项目从经营范围论证到最终获得工商营业执照,由市政府到外资委再到国家有关部门,层层报批,园区工作人员仅仅用了16个工作日就完成了常规下需要3个月的工作流程,充分显示出了“三结合”模式的高效率。

园区另一创新模式就是“三区联动”。据园区有关工作人员介绍,市政府以紫竹科学园区为示范平台,积极推进校区、园区、城区“三区联动”建设,打造成为了一种推动自主创新、构筑产学研联盟、加强区域科技合作的新模式。2006年,由闵行区人民政府牵头两所大学、紫竹园区、吴泾镇地区,建立了“三区联动”联席会议制度。主要职能是推进紫竹园区开发建设,建立三区资源共享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紧密合作;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三区联动”机制下,紫竹园区利用两所大学强大的资源优势,不断吸引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和企业入驻。两所大学也根据“校企共建协议”,把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直接融入园区产业研发体系中,高校和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共享研发成果。同时,园区内建立的大学教授、技术专家到研发基地进行兼职柔性流动机制,也切实推动了自主创新的快速发展。

目前,园区又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至2012年,紫竹园区吸引投资总额将达到100亿美元,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研发机构达30家;积极发展中小板、创投、风险投资、PE投资等多种高科技培育融资平台,推动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优势的国内科技企业形成产业集聚100家以上;同时在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效应的基础上、科技创新程度上保持世界先进水平,打造新一轮国家科技革命中战略产业的培育基地,在不久的未来,建设成有两所大学和园区入驻企业员工20多万人口集聚的高科技新城!

猜你喜欢
紫竹科技园区园区
‘条纹紫竹’的历史记录及其国际登录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关于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探讨
新形势下科技园区规划理念及方法探讨
四川省安岳县紫竹公园全国有奖征联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