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彦雄 杨庆君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宜宾 644003)
关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能力评判体系构建*
阳彦雄 杨庆君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宜宾 644003)
根据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构建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能力评判数学模型及评判体系,得到适应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课程学习成绩评定的有效办法。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学习能力;评判体系;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要将“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使专业教学体现职业的工作过程特征,就需要大力改革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
那么,如何科学评判学生工学结合课程的学习能力及成绩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充分调研国内外职业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应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和特尔菲法等,构建职业院校学生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能力评判的数学模型及评判体系(见图1),融入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动态过程,对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学生习得职业技能、发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以及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图1 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能力评价体系图
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能力的大小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在质和量上没有严格的界限,而包含的能力因素又较多。本文将课程学习能力因素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职业素养能力、典型工作任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和特尔菲法,将众多的模糊能力因素变为非模糊能力因素,最终评判出课程学习能力大小。
建立课程学习能力大小T评判的数学模型为
式中,P=(p1,p2,p3),L=(U,J,M)T
其中,P是课程学习能力大小的权重集;L是学习能力大小集,U是课程职业素养能力,J是课程典型工作任务能力,M是课程综合应用能力。
(一)建立课程职业素养能力因素集U
根据对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确定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应培养的职业素养能力因素集U。
列出课程职业素养能力因素U1,U2,…,Un(见表1),并建立集合,即
(二)建立课程职业素养能力因素的权重集W
1.课程职业素养能力因素的权重集W的定义
若课程的职业素养能力因素U1的权重为w1,其他依次类推,则权重集W为
表1 职业素养能力因素表
2.用特尔菲法确定课程职业素养能力因素的权重值
特尔菲法又称老手法,是请一批这方面的专家(老手)对如何确定各目标权重发表意见,然后用统计平均方法估算出各目标的权重值。
请与本门课程相关的职业教育专家、行业专家、教师、学生代表共n位组成专家组。
(1)第一次估计各课程职业素养能力因素的权重值
①将与课程职业素养能力因素有关的背景资料送给选定的m位专家,请各位专家各自独立估计各能力因素的权重,结果列入表2中。
表2 专家第一次对各能力因素估值表
② 计算各能力因素权重的样本平均值以及偏差
计算各能力因素权重的样本平均值
计算每一位专家对各能力因素权重的样本平均值的偏差
各能力因素权重的样本平均值以及偏差见表3。
表3 各能力因素权重的样本平均值以及偏差表
③ 交流与材料补充
(2)第二次估计各课程职业素养能力因素的权重
将以上补充材料提供给各位专家,请重新对各能力因素权重值做出估计,结果列入表4中,第二次计算平均值及方差。
表4 专家第二次对各能力因素估值表
判断
其中ε=0
①若式(2-6)成立,则到(3)步。
②若式(2-6)不成立,则重复第(2)步骤,直至第k步估计方差(wj)满足式(2-7)为止。
表5 专家对各能力因素最终估值表
信任度lij估值。请各位专家标出各自对所给估值的“信任度”lij(i=1,2,…,m,j=1,2,…,p;lij表示第i位专家就第j个能力因素权重估值给出的信任度),且lij∈[0,1]。当专家有绝对把握时,lij=1;当专家毫无把握时,lij=0;否则,0<lij<1。lij统计见表6。
表6 专家对各能力因素最终估值的信任度估值表
(4)确定最终的各能力因素权重值wj
第j个能力因素有效的信任度标识M(j)λ
其中,λ是预先给定的标准值,0<λ<1。
第j个能力因素权重值wj
将以上各能力因素权重的最终值wj(j=1,2,…,p)进行统计,结果见表7。
(三)建立课程的职业素养能力等级的备择集G
表7 各能力因素权重的最终值
将课程的职业素养能力分为四个等级(优、良、及格、不合格),将这四个等级用一集合G(grade)表示,又称为备用选择集,即备择集G。
将课程的职业素养能力等级离散化:优G1-100~85,良G2-84~70,及格G3-69~60,不合格G4-59~0,取各段分数的上限再除以100,即得到各能力等级离散值为:优=1.0、良=0.84、及格= 0.69、不合格=0.59,课程的职业素养能力等级备择集离散为:
(四)课程的职业素养能力因素学习能力评判
1.单个职业素养能力因素学习能力评判
利用模糊数学确定隶属函数的方法,评判单个职业素养能力因素Ai对学习能力等级 {G1、G2、G3、G4}的隶属程度{Ri1、Ri2、Ri3、Ri4},然后建立课程的职业素养能力因素评判集R:
2.课程的职业素养能力因素隶属度的评判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原理,评判出各个课程的职业素养能力因素对学习能力等级的隶属度V:
(五)课程的职业素养能力U大小计算
式中,G是课程的职业素养能力等级离散备择集,G是课程的职业素养能力因素对学习能力等级的隶属度。
在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中,以完成若干工作任务为行动导向,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因此,就需要一套与之相匹配课程学习能力评价(评判)体系。
(一)确定完成课程典型工作任务等级
按照工学结合的需要分解课程,构建由若干典型工作任务组成的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见表8。
表8 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及验收统计表
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能力与完成课程典型工作任务结合起来,渗透到每次的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之中,采用行动导向等教学方法,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通过完成各项典型工作任务去领会基本知识,掌握实用技术,确保学生能以原有的知识为起点不断延伸、不断丰富,实现全面发展。
学生完成一项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行业及企业标准验收(考核)一项,验收等级按计,统称为合格,为不合格(A-优、B-良、C-及格、D-不合格)。对不合格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一周)再验收,合格该项记为C,不合格记为D。验收等级见表8。
其中,Ji=(A、B、C、D)
(二)建立课程典型工作任务学习能力J评判的数学模型
由于教与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学习能力发展也是一个动态过程。评判的数学模型应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允许学生有失败,但关键是要评价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习得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
课程典型工作任务学习能力J评判的数学模型为
式中,N是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项目数,Si是完成该课程第i项典型工作任务评判成绩。
式中,Sik是学生在第i项典型工作任务评判成绩验收 (考核)等级折算基数,K是学习能力等级,Qk是学习能力步长,a是学习能力系数。
其中,Sik、Qk、K的取值以及学习能力等级关系见表9。
表9 Sik、Qk、K的取值以及学习能力等级关系表
(四)学习能力系数a的确定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行为方式形成个人习惯,习惯形成个人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因此,培养学生的良好课程职业素养能力,是促进课程学习能力提高的关键。
本评判用加权平均法,综合学生课程职业素养能力因素来确定学习能力系数a。由式(2-10)、(2-11)和(2-14)得:
课程综合应用能力指学生运用在完成课程典型工作任务过程以及在其工作过程中所习得的系统知识与职业素养,来解决或设计一个中等难度以上的工程方案,或者形成一个中等难度以上企业产品的能力。
考评组根据企业或者行业标准进行评判,给出相应的评判分值M。
将课程职业素养能力A、课程典型工作任务能力J、课程综合应用能力M代入公式(1-1),再由“特尔菲法”确定课程能力大小的权重集P,得到课程学习能力T:
式中,P=(p1,p2,p3),L=(A,J,M)T
学生甲在学习“工学结合”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学习能力验收(考核)资料为:(1)职业素养能力。将课程职业素养能力分解为“计划与决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由任课教师、企业师傅、学生代表组成考核组,对应的验收等级统计见表10。(2)典型工作任务学习能力。将该课程分解为10项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学习能力验收等级分别为C、B、A、B、A、A、B、A、B、A(A-优、B-良、C-及格、D-不合格)。(3)综合应用能力M=91。
(一)课程职业素养能力的评价
1.职业素养能力因素权重的评价
请与本门课程相关的职业教育专家、行业专家、教师、学生代表共10位组成专家组,根据特尔菲法,按照表2、表3、表4、表5、表6、表7和公式(2-3)、(2-4)、(2-5)、(2-6)、(2-7)、(2-8)、(2-9)评价出职业素养能力因素权重集为:
表10 课程职业素养能力因素考核验收统计表
W=(0.21,0.1,0.15,0.16,0.19,0.19)。
2.职业素养能力因素隶属度的评判
根据课程职业素养能力因素考核验收统计,评判出以上6个职业素养能力因素对学习能力等级{G1、G2、G3、G4}的隶属程度{Ri1、Ri2、Ri3、Ri4},然后建立该课程的职业素养能力因素隶属度评判集R:
3.职业素养能力因素对能力等级的评判
4.课程的职业素养能力U大小计算
(二)课程典型工作任务学习能力的评判
1.确定完成课程典型工作任务等级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学习能力验收资料,可知10项典型工作任务等级分别为C、B、A、B、A、A、B、A、B、A。
2.课程典型工作任务学习能力评判
根据公式(3-1)、(3-2)、(3-3)得:
学习能力系数a:
由表9Sik、Qk、K的取值计算出各典型工作任务的评判成绩Si,见表11。
表11 各典型工作任务的评判成绩Si表
课程典型工作任务学习能力J:
(三)课程学习能力T评判
1.确定课程能力大小的权重集P
由“特尔菲法”确定课程能力大小的权重集P:
P=(0.31,0.35,0.34)
2.课程学习能力T评判
将课程职业素养能力V、课程典型工作任务能力J、课程综合应用能力M代入公式(1-1),得到课程学习能力T:
通过以上案例,可知课程学习能力不是职业素养能力、典型工作任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三项的叠加,而是由学习能力系数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能力,学习能力系数大小又由职业素养能力大小确定,课程综合应能力的大小也与职业素养能力大小息息相关。
本评价体系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工学结合过程中所面对的失败与成功,关键是创造了让学生尽快从失败走向成功的机会,从而习得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人格健全。
[1]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14).
[2]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苏俭,王益宇.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再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5).
[4]吴育华,杜纲.管理科学基础[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G710
A
1672-5727(2011)11-0057-04
*本文系宜宾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度教研立项课题《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能力评判体系研究》(课题编号:ybzy08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阳彦雄(1965—),男,四川宜宾人,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现代制造工程系副主任,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技术研究。
杨庆君(1964—),四川宜宾人,宜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