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关于农民工议题的报道特色

2011-11-02 05:45方启雄
河南社会科学 2011年4期
关键词:富士康南方周末议题

方启雄

(华中科技大学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南方周末》关于农民工议题的报道特色

方启雄

(华中科技大学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建设重要的生力军。农民工问题是我们国家和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社会文化生态构成要素之一的媒体报道的关注点。通过对《南方周末》报道农民工议题的研究和分析,认为《南方周末》采取平视的角度,以普通观察者的身份细致描述农民工群体的工作、生活和遭遇,呈现出自身的报道特色。

农民工群体;《南方周末》;报道特色

作为弱势群体的主要构成部分,农民工群体现已达到24223万人,主要从事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1],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一支主力军。《南方周末》一直以“反映社会,服务改革,贴近生活,激浊扬清”为特色,以“关注民生,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为己责,以“在这里,读懂中国”为办报宗旨,以“正义、良知、爱心、理性”为基本理念,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熔于一炉,寓思想教育于谈天说地之中。《南方周末》相对中立与客观的农民工问题报道,为受众了解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和群体生态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媒介渠道。

本文中的《南方周末》样本来自“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和《南方周末》的网站数据库(http://www.infzm.com),考察时间段为2009年6月—2010年5月共计12个月份的报道。在上述两个数据库中,用“农民工”、“民工”、“外来务工人员”分别进行“全文”检索,对所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阅读筛选排查,除去重复的文章和正文中只是简单涉及检索词但不属于研究范围的文章,最后获得以农民工群体为报道对象的研究样本共计39篇。

一、报道篇数分布

39篇研究样本在12个月时间段中的分布情况如下(见图1)。年底和年初是农民工问题报道最为集中的时段,2010年1月—2010年3月间的3个月中,农民工问题的报道数量分别是5篇、6篇、4篇,这3个月的报道数量占到报道总篇数的38.5%。从报道数量的分布来看,不考虑目标媒体样本的绝对值,可以看到,总体而言报道峰值在春节前后达到最大值。2010年5月,相关报道和评论出现“井喷”,达到10篇。这是因为受到深圳“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的影响,《南方周末》在2010年5月有关农民工群体的报道和评论等数量达到高峰,出现单月最高值。

图1《南方周末》对农民工问题报道的月份分布(2009.6—2010.5)

二、报道议题分布

本文将农民工报道的议题分为10类,39篇样本的议题分布如下(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在《南方周末》农民工报道的议题中,“劳资关系/维权”、“收入/社会保障”、“就业/培训”、“工作条件/事故”等议题位居前列,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4%、15%、15%、15%。在“劳资关系/维权”议题中,其中多篇报道关涉2009年发生在河南农民工张海超身上的“开胸验肺”事件。由于“开胸验肺”事件的社会影响较大,《南方周末》还对工人职业病维权问题做了一个深度调查报道《万州矽肺工人维权之路:他们逐一死去》,报道了重庆万州大梧村7个农民12年前结伴去温州打工,7年前他们肺里装满异乡的尘土回到家乡。在5年的司法维权拉锯战中,已有5个陆续死去。“他们打着难有尽头的官司——其实就是想多要一些钱,以便让自己活得久一些。这是一个维权迷宫,也是一个和死亡赛跑的游戏,而他们输掉的,是自己的命”[2]。

表1《南方周末》对农民工问题的报道话题分布统计(2009.6—2010.5)

“收入/社会保障”议题占到研究样本的15%,其中主要是讨论了涉及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中国如何为农民养老》报道了2009年8月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开始实施后,中国农民到60岁时,将可以和城市人口一样领取养老金。按月发放的这一养老金将包含国家发的补贴、集体补助和此前农民自己缴纳的费用[3]。这一政策的受益者自然也包括1亿多的农民工群体。《拆解社保新改革》继续对新的社保政策进行解读分析,文章指出:“由于中国户籍制度所限,此前很多农民工离开打工所在地时——这一般是发达地区——往往选择退保,而退保则给各农民工输入地带来了巨额的社保结余——退保仅能退走个人缴纳的8%,企业缴纳的20%不予退还。”作者认为现有的试点,也仅实现了建立省内转移的调节基金,离真正的省级统筹相差甚远,“事实上,如果真正实现中央统筹,跨省转移接续根本不是问题。因为全国人民上缴的社保基金都交给同一个账户,而所有人所获得的社保支付都来自同一个账户,不存在利益调整的问题”[4]。也有文章谈到城镇化和农民工的问题,认为:“仅给农民户口、住房与社保是不够的,必须要解决他们的创业资本或者就业问题。”[5]2010年5月,针对深圳市副市长、市公安局长李铭的言论——“失业三个月以上的人,将自动成为社会治安的潜在威胁,必须立法加以清除”,《南方周末》发表评论《清除城市无业人员要害在侵犯人权》。实际上,“必须立法加以清除”的人员中最主要的群体应该就是农民工,因此这篇评论可以视作为农民工权利呼吁的文章。评论指出:“深圳成功的最大原因,就在于它率先冲破了这种管治,使被权力分割、限制的资金、物与人自由流动起来,从而接续上了现代文明最重要的基因。自由迁徙的大幕逐渐开启,人流开始在自己的国土上涌动,中国的城市化就此起步。一二十年的时间,两亿多农民在城市流血流汗,他们不是为了从良民变成罪犯,而是为了从本分的农民变为良好的市民。他们比谁都期待一份体面的工作,而非像异类一样被清除的命运。”[6]

“就业/培训”议题在研究样本中所占比例也是15%。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上下对农民工的就业问题都高度重视,《南方周末》也不例外。2009年7月16日,《东莞:“世界工厂”重招工》报道了广东省东莞地区农民工的就业情况。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2010年春节之后,找工作的人多,但招聘的企业少。到3、4月份,招工的企业和找工作的人都慢慢多了起来,但求职者比职位更多。进入5月,形势陡转,招工的突然猛增——进场招聘的企业达八九千家,职位数量在8万~9万之间,比上月猛增30%~40%,出现年后第一次用工高峰,也是第一次职位比人多。6月以后,当地人才市场供需基本平稳,整月招聘职位量和求职者数量大致在5万左右[7]。2010年春节前后,媒体的目光集中在农民工就业问题上。2009年春节,约2000万农民工因无工可做返乡。一年之后,大规模的“民工荒”再现沿海,甚至蔓延内地。《“80后”回村——江西塘下村新生代农民工不再“东南飞”》[8]报道了2010年春节以后新生代农民工开始了用脚投票——用脚投票的背后,是中国的山乡已经巨变。2010年3月的两篇报道则是从产业转移角度谈农民工就业问题。《打工县的“民工荒”》报道台湾宝成集团在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设厂,然而在这个打工县却遭遇了招工难的问题,1000元左右的月薪,留不住那些想看外面世界的年轻人,工厂第1期1万余人的招工任务,到期时只完成了2500人[9]。《民工荒,谁在慌?》一文指出,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再也不是想象中的源源不断取之不尽,而是越来越有限的供应。长久以来,这个庞大而卑微的农民工群体共同制造着中国经济的奇迹,却长期得不到足够的关怀。当出现了更多选择机会时,他们中的许多人便以毫不留恋的姿态迅速离开[10]。5月,《民工“荒”了,宝难“淘”了》报道由于珠三角地区劳动力短缺,各类产品的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排队等待供货的不仅有海外买家,而且有众多的淘宝卖家和买家,由此显示出了农民工就业问题与国民经济和市场供需之间的紧密关系[11]。

同样在研究样本中占15%比例的议题是“工作条件/事故”,围绕该议题的报道基本都涉及“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2009年7月29日,《夺命手机:富士康VS大学生孙丹勇,企业文化VS员工人性》一文报道了富士康员工孙丹勇在7月16日凌晨跳楼自杀的事件。该报道回顾了富士康公司的发展历程和孙丹勇个人的成长、学习、工作历程,认为富士康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是造成这起惨剧的重要原因之一[12]。到2010年5月,富士康员工跳楼自杀事件已经达到“八连跳”。5月13日,《南方周末》三篇报道再次聚焦富士康。《富士康“八连跳”自杀之谜》回顾了2010年上半年的富士康员工“八连跳”自杀事件,重点描述了“第七跳”的主角湘潭大学机电专业的应届生卢新的富士康职业生涯。《与机器相伴的青春和命运——潜伏富士康28天手记》则是《南方周末》的实习生刘志毅以打工者身份潜伏富士康的采访报道。其中有以下几段发人深省的话:“28天的打工潜伏,使我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这并非因为明白了他们究竟为何而死,而是知悉了他们如何活着。”“这个工厂的工人们……似乎在他们操纵机器的同时,机器也操纵了他们:零部件在流水线上的一个个环节中流过,加工成型;他们单一而纯粹的青春,也在机器的特有节奏中消磨。”[13]《破解富士康员工的自杀“魔咒”》报道了富士康为保障员工心理健康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如提供心理辅导,开通78585(谐音“请帮我帮我”)热线电话,请心理学专家到厂区给员工提供心理咨询,开设旨在疏解员工心理压力的“心灵港湾工作室”和“员工关爱中心”,甚至请来五台山最有名的高僧大德到园区为死者祈福。文章报道:“参与调研的心理学家认为,富士康员工自杀多数由心理疾病造成。但亦有社会学者指出,新生代打工者实际收入远不如父辈,又缺乏回到农村的退路,他们的焦虑无助是自杀增加的深层原因。工厂要建立员工心理关怀机制,政府更应提供对新生代打工者的制度关怀。”[14]

关于“春运/其他交通”的议题在《南方周末》研究样本中占到10%的比例。2010年1月14日的报道《实名制,能改变火车票一票难求吗》,主题是火车票实名制,但涉及的最主要群体无疑还是农民工[15]。1月28日的报道则是谈纪录片《归途列车》的拍摄,以间接的方式谈到了农民工背井离乡来广东工作,在春节前回家过年买票难、回家难的痛苦经历,认为“如果有得选,他们不会只在春节回家”[16]。2月4日的报道则正面直击了2010年广州春运,报道农民工回家过年的状况。配发的照片下的注释显示“广州火车站24小时持票临时候车区,等待中的返乡者们仍须席地而卧”。文章写道:“广州与成都作为全国两个试点,实施实名制购票上车,以解决黄牛猖獗、一票难求的困境。这一尝试也激起了对另一种可能性的向往——能否让这支全球仅有的一年一度的迁徙大军开始带着尊严回家。”文章指出了农民工春节前回家过年的艰辛,认为“带着体面与尊严回家,实名制远远不够”[17]。

三、结论

《南方周末》对农民工群体的报道和评论与党报和其他都市报呈现出明显的风格差异。从报道对农民工群体的描述来看,《南方周末》绝大多数文章正面报道农民工群体。与党报相比,《南方周末》少了一些政策指导和宣传的意味,多了几分温情和理解;与一些都市报相比,《南方周末》极少出现对农民工群体简单化、标签化的描述,更多的是理论思考和探讨。《南方周末》的报道多采取平视的角度,以普通观察者的身份细致地描述农民工群体的生活、工作和遭遇。其中很多评论文章从知识分子关注现实的角度出发,为农民工群体的权利、利益而呼吁。

《南方周末》对农民工群体的报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较少单纯对国家政策的报道。一般而言,在以国家政策作为报道主题时,往往还有详细的政策分析;在对热点事件进行报道的时候,都着力于挖掘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力求全面展示事件本质,表现出该报纸深度报道的运营取向,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理论性。第二,将农民工群体与国家经济、社会转型等宏大命题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报道。一方面,展现出农民工群体活动的历史场景和时代背景,表现出农民工群体与时代变迁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翔实细致地描述了一个个“小人物”在时代大潮中的各自遭遇,引发读者的思索,从而展现出“关注民生,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的特色。第三,积极关注农民工维权问题,如研究样本中对关于“开胸验肺”的维权事件有过多次报道,表现出其宣扬的“正义、良知、爱心、理性”基本理念。第四,对农民工个体的报道和描述并没有选取杰出代表或者典型人物,而是选取普通人进行报道,反映出社会平常、真实的一面,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以此达到“在这里,读懂中国”的宗旨。第五,《南方周末》成功运用“图文写真”的方式,通过以图代文把读者带到了农民工群体的世界里,能够产生震撼效果,使呈现的信息更加清晰完整,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总而言之,《南方周末》对农民工群体报道的特征与其周报的性质和自身定位有关。因为是周报,所以报道的绝对数量不如日报和都市报那么多,报道频率也相对要低。由于报道的定位是深度报道,所以单纯对政策的宣传较少,一般都要进行解读和分析,因而体现出了较高水准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既有对政策的总体把握、深度解读,又有对农民工群体深入调查和个案的翔实描述,集中体现为对热点事件的追踪、背景分析和原因探讨,对一些典型案例不仅有事实报道,还有原因背景分析,并配发相关评论,做到了细致、深入、全方位、多角度,能够让读者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引发思考和讨论。

[1]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01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R].

[2]杨继斌.万州矽肺工人维权之路:他们逐一死去[N].南方周末,2009-08-20(A04).

[3]唐勇林,雷妍.中国如何为农民养老[N].南方周末,2009-08-06(C13).

[4]胡贲,边鹏.拆解社保新改革[N].南方周末,2010-01-21(B5).

[5]唐勇林.城镇化成三农新引擎[N].南方周末,2010-01-06(D13).

[6]戴志勇.清除城市无业人员要害在侵犯人权[N].南方周末,2010-05-06(F26).

[7]陈新焱.东莞:“世界工厂”重招工[N].南方周末,2009-07-16(C13).

[8]谢鹏.“80后”回村——江西塘下村新生代农民工不再“东南飞”[N].南方周末,2010-02-25(D17).

[9]陈新焱.打工县的“民工荒”[N].南方周末,2010-03-04(D13).[10]黄河,罗琼,梅岭.民工荒,谁在慌[N].南方周末,2010-03-04(D13).

[11]潘晓凌.民工“荒”了,宝难“淘”了[N].南方周末,2010-05-05(D14).

[12]谢鹏,翟巧红.夺命手机:富士康VS大学生孙丹勇,企业文化VS员工人性[N].南方周末,2009-07-29(C13).

[13]刘志毅.与机器相伴的青春和命运——潜伏富士康28天手记[N].南方周末,2010-05-13(A2).

[14]杨继斌,刘志毅.破解富士康员工的自杀“魔咒”[N].南方周末,2010-05-13(A4).

[15]南方周末编辑部.实名制,能改变火车票一票难求吗[N].南方周末,2010-01-14(F32).

[16]李宏宇.如果有得选,他们不会只在春节回家——纪录片《归途列车》里的中国农民工[N].南方周末,2010-01-28(E21).

[17]潘晓凌,刘志杰,王芳军.带着体面与尊严回家,实名制远远不够——火车票实名制元年广州春运观察[N].南方周末,2010-02-04(A1).

G23

A

1007-905X(2011)04-0173-03

2011-04-10

方启雄(1967— ),男,福建武平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河南省委宣传部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

责任编辑 宋淑芳

(E-mail:hnskssf@163.com)

猜你喜欢
富士康南方周末议题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一份来自南方周末的特别邀请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富士康高科技转型
富士康50亿美元印度建厂
例谈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