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酒“(下)

2011-11-02 01:43朱英贵
关键词:酒器本义字形

朱英贵

(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成都 610106)

释“酒“(下)

朱英贵

(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成都 610106)

(上篇接本刊2010年第3期第93页)

四 释“醉”与“醫”(从酒的功用看酒效文化)

《说文·酉部》所体现的还有古人的饮酒文化和用酒文化,我们不妨将其统称为“酒效文化”。在古人看来,饮酒的最直接效果就是会导致醉酒,用酒的最直接效果就是可以医病,故这里选择“醉”和“医”(醫)两个字作为代表来讨论。

《说文·酉部》中从饮酒的程度来解释了一些“酉”族的汉字:

“酖,乐酒也。从酉冘声。”(注“:酖”音d ān)

“醅,醉饱也。从酉咅声。”(注“:醅”音p ēi)

“醺,醉也,从酉熏声,诗曰:公尸来燕醺醺”(注:“醺”音

“醉,卒也。卒其度量,不至於乱也。一曰溃也。从酉从卒。”(注“:醉”音z u ì)

酒是一个奇幻的精灵,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放荡无常,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也能叫人忘却人世的忧愁烦恼和痛苦郁闷,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它能叫人肆行无忌,才华横溢;也能叫人丢掉面具,口吐真言。而这一切都决定于喝酒的状态。

从上面所引的《说文·酉部》中一些关涉人的喝酒状态的字义来看,“酣”是指酒喝得正有兴致的意思,“酖”是喝得乐在其中的意思,“醅”是喝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而“醉”的意思是达到了个人饮酒度量的饱和度(卒其度量),恰到好处,但还不至于坏事(不至於乱也),“酩”和“酊”都是指喝得迷迷糊糊的意思,故经常可以连绵使用,说成“酩酊”,而“酲”和“醒”在古时本应该是同一个字,只是调换了不同声旁而已,其意思都是醉意消解、恢复常态的意思。应该注意的是:“醒”和“悟”是有区别的,“悟”字从“心”,指心中领受,“醒”字从“酉”,指酒后清楚;“醒”和“觉”也是有区别的,“觉”字从“见”,指眠后睁眼,“醒”字从“酉”,指酒后明白。

《论语》曰:“唯酒无量,不及乱。”这句话的意思是,各人饮酒多少无需具体数量限制,只要不及醉而止即可。可见古人对饮酒的度把握是很有分寸的,讲究的是恰到好处,尽兴不乱。后人谈及饮酒的境界常有“一醉方休”的说法,误以为是喝酒就一定要喝到醉倒的程度,否则便不“休止”,其实这是误解词义,成语“一醉方休”原本是对于饮酒饮得恰到好处的准确表达。要理解这种“一醉方休”的境界得先弄清楚“醉”字的本义是指恰当地、适可而止地饮酒,如诸葛亮《诫子书》有云:“可以至醉,无致迷乱。”醉是指根据个人的酒量适度地饮酒,对于乐酒者达到“酣”是最适宜的了,《史记·高祖本纪》集解引应劭注的解释是:“不醒不醉曰酣。”“不醒”意味着享受到了饮酒的乐趣,“不醉”是指没有超过限度,一旦越过了限度,再饮下去就是“至于乱”了。许慎上述对表示饮酒状态的字的说解,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饮酒中体现的那种既不压抑、又不放纵的中和、节制精神。

酒既然具有神灵之性,在古人看来,自然也就具有另一种妙幻之功——治病。酒的这一功效集中反映在“医”(醫)字的构字原理上。《说文》解作:“醫,治病工也。殹,恶姿也;醫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王育说,一曰殹,病声。酒所以治病也。《周礼》有醫酒。古者巫彭初作醫。”

“醫”是个会意字,许慎解作“治病工也”,其义大致相当于医务工作者,“醫”字上部的构件“殹”,许慎解作“恶姿也”,其义大致相当于医治患者的姿态,我们不妨将其右上部的构件(殳)理解为手持医疗工具之形,将左上部的构件(医)理解作为中箭外伤者取出所中之箭的意思。至于“醫”字下部的构件“酉”,则一定是与酒有关了,故许慎解释为“醫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至于后面的王育“病声”之说,仅是另一种说法而已,尚无法印证其可信的理据,权且存疑待考。

那么,何以理解许慎的“醫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之说呢?怎样认识“醫”与酒的关系呢?原来,“醫”字本身又可用作酒的称谓,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辨四饮之物,一曰清,二曰醫,三曰浆,四曰酏。掌其厚薄之齐,以共王之四饮、三酒之馔,及后、世子之饮与其酒。”可见“醫”字的“治病工也”的字义本身就与酒有着若即若离的联系。

一般来说,酒本身对疾病并没有特殊的疗效,虽说适量饮酒可以舒筋活血,提神助兴,但酗酒过度反会乱德伤身。若说酒能治病只有从药用和巫术两个角度来认识,尚可略知一二。

从酒的药用方面来看,酒本身并不是药,但却可以起到提助药效的功用。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有用酒泡制药材的记录,《伤寒论》诸方剂中也有多种方剂使用酒作药引,《本草纲目》中则详列了70余种药酒。《汉书·食货志》称:“酒,百药之长。”

从酒与巫的关系来看,作为“醫”的会意部件“酉”有时可以换成“巫”,这说明,在古人看来“酉”同“巫”有相近之处,所以才用它来充当“醫”的部件。古人曾以巫术治病,以巫者为医。这可能是因为在古人的意念中,人之所以生病,多与神灵降灾、鬼魂附体有关。既然病因乃鬼神所致,治病就理当向鬼神祈祷。以巫为医,是因为巫可以沟通神灵,降福于人,而酒也同样具有这种通灵的性能,久而久之,酒便被赋予了可以治病的功效,“醫”字从“酉”也就不足为奇了。

五 释“富”与“福”(从酒的价值看酒值文化)

酒的价值几何?“富”与“福”这两个字的字义都与酒的价值有着密切关系。

世人都想富有,民富国才强。人们通常对“富”的理解一是钱财多,二是东西多,然而“富”字的构形当中并不含有钱财的符号,可见“富”字的本义是指东西多。什么东西多?不是田宅车马,也不是珠宝服饰,而是“酒”多,这也是以它的古文字字形为依据的:

“富”字的甲骨文为合体会意字(从宀从酉),“宀”象房屋之形,“酉”象酒坛之状,表示房屋中有许多酒装在坛中,有的甲骨文字形在酒坛上部与侧面还有一些其他符号形体,表示取酒的工具以及酒从坛中溢出的样子,强调其财物丰饶之意,表示富有。金文的造字原理与甲骨文一致,小篆的构字部件发生了变形,“酉”变成了“畐”。

“富”字的本义为富有(与“贫”相对)。《说文·宀部》:“富,備也。一曰厚也。从宀畐声。”《说文》依据小篆字形解意,将内部的表意部件“酉”误认作声旁,故曰“从宀畐声”,其解义“備也。一曰厚也。”虽然接近造字本义,但仍有一定的距离,因为许慎未能解释其与酒有关的含义。

“富”字的构形与酒有关,本义为家中富裕,例如:“富人食稻与粱,贫子食糟与糠。”(曹丕《上留田》)后引申为泛指财产、财物多,例如:富有、富饶、富庶、富裕、富强、富豪、富国强兵等词语中的“富”。也可以引申为充裕、充足的意思,例如:富余、富态、富丽堂皇等词语中的“富”。但总体来说,“富”的字义很单纯,只是表示“贫”的对立面,从古至今无大变化。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福佑”。因为“福”字的本义是用酒祭祀神灵以求护佑,这可以从“福”字的字形内含有表示“神主”与“酒尊”的构件得以印证。

“福”字的甲骨文为合体会意字,左边的构件为“示”(一个横线条,一个竖线条),象祭祀祖先或神灵的神主形象,一说是象祭祀祖先或神灵的供桌之形,横线条表示石板的桌面,竖线条表示支撑桌面的石头底座,写成现代汉字就是“示”;右边的构件为“酉”,“酉”象酒樽之状,前两个甲骨文字形酒樽中有酒流出,后一个甲骨文字形“酉”字下面有两只手的形状,表示一个人双手捧着酒坛在奉献,整个字形表示双手捧着酒樽向神主进奉祭酒之状,表示以酒祭祀神灵或祖先,以求降福保佑之意。金文、小篆的造字原理与甲骨文一致,只是构字部件略有变形。

“福”字的本义是用酒祭祀神灵以求护佑。《说文·示部》:“福,祐也。从示畐声。”《说文》依据小篆字形解义,未能识别会意构件“酉”或“尊”的含义,误将其解释为“从示畐声”的形声字,不符合字形的构字理据,但其解义(福,祐也)还是符合造字本义的。

“福”的本义为祈求神灵护佑,例如:“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庄公十年》)

引申为神灵所降赐的福祉,例如:“彼交匪敖,万福来求”(《诗·小雅·桑扈》),诗句的意思是,不存侥幸不傲慢,万众福祉反来求。又如:“降福既多,周公皇祖,亦其福女。”(《诗·鲁颂·閟宫》)意思是,已经给你降了很多福祉,还有周公与皇祖,也把福祉赐予你。

又引申为祭祀用的酒肉也叫“福”,例如:福礼(祭祀用的供品),福酒(祭过神明的酒),福食(供祀神用的食物),福脯(祭祀用的干肉)等。

古人又称富、贵、寿、考等为“福”,例如:“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尚书·洪范》)又如:“全寿富贵之谓福。”(《韩非子·解老》)

又引申为一般的幸福,好运气,在这个意义上与“祸”相对,例如:“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老子》)

另外,旧时妇女行礼的动作,上身稍微前倾,双手重叠在偏右方向上下移动也叫“福”,例如:“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着笑,福了几福。”(《红楼梦》第三十九回)

旧时还将“福”字用于书信中,表示对尊长的敬语和祝愿,如:福安,福体,福躬(书信中指安吉的身体),万福等。

“福”字除了单独表示福分、幸福的意思之外,一方面往往与“祸”对立,如因祸得福、祸福相依;另一方面“福”字又往往与“寿”字等量齐观,运气好为福,生命久为寿,因此常与“寿”字对举使用,如福寿康宁、福寿无疆;再一方面,“福”字往往又可以同“德、禄”等类比,因此也常同“德、禄”对举使用,如厚德载福、福禄双全;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福”还可构成福星、福地等词语使用,如福星高照、福地洞天。

六 释“尊”与“奠”(从酒的敬奉看酒礼文化)

“醋,客酌主人也。从酉昔聲。”(注“:醋”音c ù)

段玉裁注:“凡主人酌宾曰献,宾还酌主人曰醋,主人又自饮以酌宾曰醻。”

这是古冠、婚礼所行的一种简单仪式。

“醧,私宴饮也。从酉區聲。”(注:“醧”音y ù)

“醵,會饮酒也。从酉豦聲。”(注:“醵”音j ù)

“酺,王德布,大饮酒也。从酉甫聲。”(注:“酺”音p ú)

“醧”为私人宴饮,“醵”为聚会宴饮,“酺”为君王聚众而饮。帝王如遇改朝换代、新帝登基、册立太子等喜庆大事而特许全国人民饮酒。战国开始到秦汉以后,历代多有大酺之举,据《史记·秦始皇本记》载:“二十五年五月,天下大酺。”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仿制药对比原研药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安全性与经济性的系统评价 ………………… 边 妍等(21):2980

除此之外,有的地方还有鄉饮之礼,其实“鄉”字中间的构件也是由“酉”字演变而来的。《礼记·乡饮酒礼》就记载了诸侯国的乡绅向国君举荐人才的饮宴礼仪。

与“酉”相关的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反映酒礼文化的字是“尊”。

汉字“尊”的造字本义应为“置酒”,将大的盛酒器中的酒倾注到小的饮酒器(杯、爵等)中,这一动作行为称为“尊”,于是将用来置酒的盛酒器也叫做“尊”。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里的“尊”字应该是兼有“盛酒器”和“置酒”双重含义的。至于“尊”字何以有“置酒”的意思,这要由它的古文字字形来印证。

“尊”字的甲骨文为合体会意字,前两个字形表示用双手捧着“酉”(酒),第三个字形将双手简化为一只手,其表达的意思不变。金文的头一个字形与甲骨文造字原理相同,第二个字形在上部增加了一个符号,应为“八”,表示分的意思,意谓“尊”是用来分酒的,小篆字形系由此演变而来。现代汉字的字形又将小篆下部的双手之形简化为一只手(写作“寸”)。

“尊”的造字本义应为“置酒”,于是将用来置酒的盛酒器也叫做“尊”,“尊”就逐渐成为了一种特定含义的盛酒礼器。最初的尊应为陶尊,在夏末商初的时候就开始有了青铜尊,在商周时期,尊的形制与花样繁多,既是实用器皿,又是艺术价值极高的工艺品。《说文·酋部》:“尊,酒器也。从酋,廾以奉之。《周礼》六尊:牺尊、象尊、著尊、壶尊、太尊、山尊,以待祭祀宾客之礼。”许慎在对“尊”的这段解释中透露出两点意思:其一,尊是一种酒器,其字形是由“酋”和“廾”构成的会意字,由于《说文》作者是依据小篆字形来解析构字原理,“从酋”的说法并不准确,应该是“从廾从酉从八”会意。其二,引述《周礼》的说法,介绍了“六尊”类型和各自名称,并指出了尊的功用(以待祭祀宾客之礼)。

“尊”字的本义是“置酒”,例如:“侧尊一甒醴,在服北。”(《仪礼·士冠礼》)郑玄注:“置酒曰尊。”又如:“燔柴于奥,夫奥者,老妇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礼记·礼器》)注曰:“其神则先炊也,故谓之老妇。”这里的“盛于盆,尊于瓶”意思是“在盆中装上食物,在瓶中斟满酒”这是民间普通百姓的简单祭奠仪式。

作为“置酒”意思的“尊”后来由“斟”字取代,“尊”便用作特定酒器的名称,例如:“出其尊彝,陈其俎豆。”(《国语·周语》)韦昭注:“尊、彝皆受酒之器也。”又如:“携幼入室,有酒盈尊。”(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这种名词义的“尊”后来写作“樽”或“罇”。

由于“尊”的本义为双手捧着酒器为人置酒,故可引申为“敬重、推崇”的意思,例如:“此四贤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汉·贾谊《过秦论》)又如:“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论语·尧曰》)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尊崇五种美事,屏除四种恶事,这就可以从政了。“五美”是指君子为政,惠民而不耗费财力,劳民而不招民怨,有欲而非自私之贪,心中安泰而不骄傲,有威仪而不凶猛;“四恶”是指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由此可引申为“尊奉、拥戴”的意思,例如:“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王为皇帝。”(《史记·李斯列传》)又可引申为“重视”的意思,例如:“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礼记·中庸》)意思是君子重视高尚的道德品质,然后归结到由勤问好学入手。

由于“尊”的本义是将酒倒出(越倒越少),故又可引申出“节制、减损”的意思,例如:“大者不难卑身尊位以下之,小者高爵重禄以利之。”(《韩非子·说疑》)这里“尊位”的意思是节制减损他的地位。又如:“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墨子·大取》)这里的“尊其尊”与“益其益”相反,是“该减少的就减少”的意思,即是说,学生程度深的,教他也深一些;学生程度浅的,教他也浅一点。学生学业需要增加的,就增加;需要减少的,就减少。

“尊”由“敬重、推崇”的动词意思还可引申出“尊贵、高贵”的形容词意思,例如:“天子者,执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夫有谁与让矣?”(《荀子·正论》)又如:“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又可引申出“高、高出”的意思,例如:“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易·系辞》)又如:“一族之中,惟李清年齿最尊,推为族长。”(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尊”还常用作敬辞:可以用作对帝王、官吏的敬称,例如:尊王、尊君(称帝王)、尊官(对官员的敬称)等;可以用作对别人父亲的敬称,例如:尊上、尊大人(称人父母)、尊大君(称人父亲)、尊甫、尊公(称别人父亲)、尊侯(敬称别人父亲)、令尊等;也可用于尊称自己的父母,例如:家尊(自己的父亲)、尊慈(对自己母亲的敬称)等。还可以用作对一般长辈的敬称,例如:尊上、尊长等。也可以用作对一般人的敬称,例如:尊篆(您的大名,客气说法)、尊壶(敬称别人的夫人)、尊兄(对同辈年长者或己兄、他兄或朋友、共事者之间的敬称)、尊姓(对人姓氏敬称)、尊门(对人家族敬称)等。

最为隆重的当属进行人神沟通的“酒礼”,其原始的形式反映在《说文·酉部》的“莤”字上:

“莤,礼祭,束茅,加于祼圭,而灌鬯酒,是爲莤。象神歆之也。一曰莤,榼上塞也。从酉从艸。《春秋传》曰:‘尔貢包茅不入,王祭不供,無以莤酒。’”(注:“莤”音s ù或者s u ō)

这里指的是古人用酒灌注茅束以祭神。“茜”,后来写作“缩”,束茅立之祭前,沃酒其上,酒渗下去,若神散之,故谓之缩。

与“酉”相关的另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反映酒礼文化的字是“奠”:

“奠”字的甲骨文为合体会意字,上部为“酉”(盛酒器),下部的一条横线表示摆放酒器的草席,“酉”(内盛装着酒),代表祭品,置于其上。金文字形在一横下面又增加了两点,这两点与上面的一横共同构成供桌的形象,大约这时的祭品已经不是简单地摆在草席之上,而是奉献于供桌之上了。小篆字形在上部增加了一个“八”字形的符号,应该是“尊”的俭省形式,“尊”是主要供祭祀用的酒器,因而小篆的构字原理是与甲骨文、金文相一致的。

汉字“奠”的造字本义其实也是“置酒”,在上古时代的丧礼过程中,把酒食等祭品放在地上的祭祀称为奠祭,也可径称为“奠”。由于人们坚信鬼神可以决定自己的吉凶祸福,故为了讨好鬼神,人们奉献的祭品多是自己珍爱之物,酒作为当时尊者的爱物,也就成为最常见的祭品。准确地说,古人把死者从始死到棺柩落葬之前的祭祀统称为“奠”,而且,葬前之祭,只能叫奠,不能叫祭。换句话说,下葬是条界线,下葬之前的所有荐馈活动都叫做奠,下葬之后的所有荐馈活动都叫做祭。

那么,下葬之前都有哪些“奠”呢?根据《仪礼》的《士丧礼》与《既夕礼》两篇的记载,丧奠有十:一是始死之奠(人刚死时向死者进献酒食),二是小敛奠(死后第二天小敛时的进献酒食),三是大殓奠(死后第三天大殓时的进献酒食),四是朝夕奠(死后第五天朝夕哭时所设之奠),五是朔月奠(即每月初一所设的奠。因为按照古礼规定,士三月而葬,大夫、诸侯、天子的停殡待葬时间更长,所以才会有朔月奠),六是月半奠(每月望日所设之奠),七是荐新奠(进献当令五谷瓜果之奠),八是迁祖奠(为迁柩朝祖所设之奠),九是祖奠(柩车启行以后所设之奠。此“祖”是开始上路之意),十是大遣奠(又叫葬奠,是与灵柩作最后告别之奠)。

奠是丧祭中的荐馈活动,现代使用的花圈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花圈这种形式,属于舶来品,而花圈中央的“奠”字,反映的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属于“国粹”。下葬前是奠祭,使用花圈属于“奠”的过程,我们去送死者并请神仙祝福死者的行为是奠过程的祭仪式。下葬以后,因为已经奠过了,花圈这个供品就该烧了,这跟古时的殉葬品有同样的意义。

正因为奠的时候,是把死者当作活人来看待的,所以供品可用死者生前平常的规格,故有“时馐之奠”的说法,即可以用应时的日常食品来荐馈,而酒能通神灵,是必不可少的。

“奠”字的本义是丧祭中的荐馈活动。它与“祭”的区别在于,“祭”用牲灵作祭品,须在特定时日进行,“奠”用酒食作礼物,不受时间限制;它与“福”的区别在于,“福”是用酒食祭祀神灵以求护佑,“奠”是用酒食祭祀亲人寄托思念;它与“尊”的区别在于,“尊”侧重在祭奠或宴请宾客的时候置酒,“奠”侧重在祭奠去世的亲人的时候布置酒食;它与“祝”的区别在于,“祝”侧重在用语言祈祷,“奠”侧重在用酒食奉献。《说文·丌部》:“奠,置祭也。从酋。酋,酒也。下其丌也。《礼》有奠祭者。”《说文》依据小篆字形解义,未能识别会意构件“酉”的含义,误将其解释为“从酋”,而“下其丌也”的解释也显朦胧,与字形的构字理据略有距离,但其解义(置祭也)还是符合造字本义的。段玉裁注云:“置祭者,置酒食而祭也。礼,谓《礼经》。《士丧礼》、《既夕礼》祭,皆谓之奠。”段注这段话中的所谓“《礼经》”,就是今天的《仪礼》。而《士丧礼》和《既夕礼》则是《仪礼》中的两篇,其内容是记载一个人从始死到下葬的全部礼仪的,而其中凡是说到祭,一律称之为“奠”。可见,许慎的意思是说,“奠”是从始死到下葬这段时间内的奠置酒食之祭。王筠《说文句读》认为,“奠”的本义是置,作为“祭礼中之一名”,是“奠”的引申义,也有助于我们的理解。刘熙的《释名》一书,是专讲事物命名的来历的,他在《释丧制》一节中说:“丧祭曰奠。奠,停也。”刘熙所说的“丧祭”,即指葬前之祭。葬后之祭,就不叫做丧祭,而叫做吉祭。可见,“奠”与“祭”虽然是同义词,但在某些场合又绝不能随意代换:葬前只能用“奠”,葬后只能用“祭”。刘熙所说的“奠,停也”,是因为“奠”、“置”、“停”三个字的古音相近,音近义通,都有“放置”之义。

奠的时候,死者的儿孙要称“哀子”“哀孙”;而祭的时候,死者的儿孙要称“孝子”“孝孙”。这就是《礼记·杂记上》所说的:“祭称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

“奠”的本义为丧祭中(从始死到下葬这段时间内)的荐馈(用酒食祭祀)活动,例如:“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诗·召南·采蘋》)意思是将荐馈的酒食放在何处?可将其放在宗室的窗户下。又如:“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清·袁牧《祭妹文》)

由此可引申出“祭品”的名词意思,例如:“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又可引申为一般性的“进献、敬献”的意思,例如:“主人坐,奠爵于阶前。”(《仪礼·乡饮酒》)又如:奠献(献祭品以祀死者),奠仪(送给丧家用于祭奠的钱物),奠雁(古代婚俗。新郎用雁作见面礼到女家迎亲,表示不再娶他人)。

现代工程开工前通常要用土埋一个刻在石头上的“奠”字,称为“奠基”,意思是“建立基础,使之稳固”。这是源于古人在动土修建时,由于动了土,要祭奠土地神,表示对土地神的尊重,保佑其稳固长久。最初是埋酒坛子,后来逐渐演变为埋刻有“奠”字的石碑。今天的奠基石实际上是馈赠给土地神供品的象征物,“奠”就是请土地神施法让房子坚固。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

[4]高明.古文字类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孙海波.甲骨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5

[6]何金松.汉字文化解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2010-01-15

朱英贵(1950-),男,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酒器本义字形
中国画论中的“逸品”本义辨析
甲骨文“黍”字形义考
查酒驾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北票博物馆收藏明火温酒器
添一笔变个字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唐代酒器“双鱼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