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尚正,孟 春
(安徽大学 旅游管理系,安徽 合肥230039)
黄山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研究
章尚正,孟 春
(安徽大学 旅游管理系,安徽 合肥230039)
黄山风景区经过30余年基于数量扩展型模式的发展,旅游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但由于这种模式本身的局限性,旅游者人均停留天数较短、人均消费水平较低、门票经济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游客满意度下降等问题制约了黄山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十二五”期间,黄山必须进行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通过提升“龙头”定位,狠抓黄山旅游的国际化;拓展运营空间,进行大黄山旅游开发;大力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提升文化旅游内涵与品位;充分发挥名牌优势,积极开发特种旅游产品;低碳开发,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推行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实现黄山旅游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
黄山;旅游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
黄山风景区经过30余年的发展,旅游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游客接待量大幅度增加,旅游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但由于其发展属于数量扩展型模式,而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这种发展模式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如旅游经济大而不强、企业经济效益下滑、游客满意度下降、生态环境人为损坏加剧等。严峻的现实正迫使黄山转型升级,通过推行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是以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为目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旅游经济 运行 方 式和 管 理 体 制[1](P371-373)。 根 据 现 代旅游经济活动的实践,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一般有两种,即数量扩展型发展模式和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也称为粗放型发展模式和集约型发展模式。数量扩展型发展模式以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为首要发展目标,以高投入换取高产出。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是在综合利用旅游资源的前提下,通过旅游产业规模的适度扩张来满足社会对其数量、质量和效益等各方面的需求。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与数量扩展型发展模式相比,有追求旅游产业规模的适度扩大、兼顾规模扩张和经济效益、注重旅游经济的发展素质的特点[2](P275-276)。
过去30余年,黄山围绕扩大市场半径、增加海内外接待量,做了大量的开发建设工作。
1、景区建设。上世纪80年代起,全面整治与提升了玉屏景区、北海景区、松谷景区、云谷景区;90年代后期开始开发西海大峡谷;本世纪初十年代重新规划与建设温泉景区。现六大景区已基本按规划蓝图建成。
2、接待与服务设施。上世纪80年代,山上几乎稍微平坦之地都用来建造宾馆、饭店,包括一批简易住宿板屋,床位数达到5000多张;90年代起逐步拆除简易与低档住宿设施,相继新建、改建、扩建了一批高中档宾馆、饭店,目前黄山山上酒店有11家,其中四星级4家,三星级2家,二星级1家,尚未评定星级的4家;山脚酒店有9家,其中五星级2家,三星级5家,二星级1家,尚未评定星级的1家;黄山总床位达到3918张,出租率达到58%左右。在全山各景区建成11座水库和20多座蓄水池,形成了环绕各酒店的供水系统。开通微波程控电话和移动通讯网络,使黄山与世界紧密相连。
3、山上交通设施。景区内开通了温泉至云谷寺、温泉至慈光阁高等级公路;扩建了4条登山主干道,新开了多条登山支路;2010年11月完成了对景区云温线、慈温线、芙松线及钓小线旅游公路17个地质边坡隐患点的综合防治,使过往车辆及游客的通行安全更有保障。兴建云谷、太平、玉屏3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客运索道,形成了前后山、南北向游客快速对流;2010年元月又投资1.5亿开建西海大峡谷地轨缆车项目,将打造由石床峰至大峡谷谷底水平距离630米、每小时800人的观光缆车。
4、山外交通设施。1958年兴建的黄山屯溪机场,80年代以来多次扩建;近年又投资3.03亿元进行升级改造,以完善4D飞行等级标准为目标,跑道长2600米,宽45米,可满足A-320、MD-90、B757及其以下机型起降;停机坪面积为48800平方米,可同时停放8架B-737;预计到2010年,黄山机场旅客吞吐量将达到40万人次,2015年达到100万人次。在高速公路建设方面,黄山目前已建成徽杭、合铜黄、黄塔桃3条高速,总里程245公里。在建的宣黄高速、黄祁高速分别在2011、2012年底建成通车,拟建的还有黄千、巢黄、砀祁3条高速,将形成以屯溪为中心,东连杭州、西接南昌、南通福州、北达合肥的十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2010年起,黄山开工建设3条高铁,分别是北京至福州客运专线安徽段、皖赣铁路扩能改造、新建黄山至杭州铁路,全部是时速200公里以上的现代化铁路;三五年后,黄山到北京只需5个小时、到福州只需2个小时、到杭州只需1个小时[3]。
通过上述重点工程建设,黄山可进入性大为改善,接待服务能力迅速提升,在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上保持了长期稳定的较大幅度增长,据《安徽统计年鉴》(1999-2009)统计,黄山旅游人次从1978年的9.87万人次增长到2009年的235.62万人次,增长了23.87倍;旅游收入从1978年的61万元人民币增长到2009年的11.28亿元人民币,增长了1849倍多。
如表1所示,从1999年至今,黄山的接待人数的总量和旅游收入的总量都呈现稳步递增的趋势,只是在2003年受非典影响有了短暂的低谷表现。
表1 黄山风景区旅游业发展情况(1999-2009)
图1 黄山风景区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营业收入状况(1999-2009)
图2 黄山风景区旅游增长状况(1999-2009)
从图1、图2黄山风景区1999-2009年间的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状况及增长状况可以看出,黄山的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在总量上呈继续增加的状态,但其增长率均在减小,并初步呈现下降趋势,而2009年的黄山旅游营业收入增长率更为负值。
黄山旅游经济已经步入成熟,趋于稳定,虽然黄山目前通过开辟新的景区,如西海景区,在天都峰开辟环道,对山下的温泉景区进行设施改造,2010年元月黄山更是投资1.5亿开建西海大峡谷地轨缆车项目,希望通过“再造半个黄山”等一系列措施来提高黄山的旅游接待能力,但由于黄山是山岳型景区,景区的旅游承载力毕竟有限,所以上述措施的成效不会太大,黄山旅游人次只能小幅攀升。因此今天单靠旅游接待人数的增加,黄山旅游经济是无法持续增长的。
从图2黄山旅游收入状况可以看出,黄山旅游收入在2002年、2005年、2007年出现加快增长的趋势,这里有必要指出,支持这种增长的直接原因是黄山提高了门票价格。在2002年,黄山将门票价格旺季调整为130元/人次、淡季95元/人次;2005年又调整票价为旺季200元/人次、淡季120元/人次。但这种门票提价的经济效益毕竟是有限的,2009年为了借助上海世博会的机遇,黄山再次调整票价为230元/人次,淡季150元/人次,此次调价就非但没使黄山旅游收入增加,反而由于价格提高,旅游接待人次增长幅度降低,导致索道、宾馆等收益也降低,最终旅游收入出现2.50%的负增长。这一现象只能表明黄山经济结构比较单一,由于景区容量和接待人数有限,旅游业的发展和规模自然受到一定限制,而黄山又面临着经济需要持续增长的压力,所以,在容量近于饱和的情况下,只能依赖门票涨价来提高旅游业收入,而这种涨价毕竟是有“天花板”的。
图3 黄山风景区旅游人均消费和人均停留天数状况(1999-2007)
黄山风景区虽然在目前的发展模式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其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的增长率都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并且超出全球旅游业以及中国国内旅游业的同类数据,处于领先水平。但依据《安徽统计年鉴》的数据,如图3所示,黄山的旅游者人均消费及旅游者人均停留天数增长并不快,与黄山所处的安徽省旅游的同类数据相比,黄山的人次增长率比全省低8.48个百分点,收入增长率比全省低4.47百分点。因此黄山旅游经济发展的质量并不高。
世界遗产申报成功以来,黄山风景区实施了全面而先进的保护措施,对黄山的利用和保护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由于黄山风景区以旅游接待人数为发展目标,游客逐年大幅度增加,现在一年超过230万的游客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难免给黄山风景区带来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
自70年代以来,为修步道、建缆车、造宾馆,黄山的森林植被不断地被砍伐破坏,如曾是黄山著名景点的万松林已被四星级的狮子林酒店以及商店、宿舍、职工公寓所代替。因发展旅游使得动物栖息地环境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黄山很多濒危物种生存面临威胁。据资料统计,黄山市有136种野生动植物处于濒危状态,特别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华南梅花鹿、白颈长尾雉、黑麂和部分珍稀植物濒危状况更为严重[4]。
为了保证山上宾馆、餐厅、桑那浴室用水,黄山景区扩建、新建了11座水库和20多座蓄水池,水库蓄水之后破坏了大面积植被,并危及大坝下面的植被和自然景观。现在桃花溪干涸,人字瀑变成了“1”字瀑,清潭峰下的百丈泉时常断流……
由于接待服务设施的大量建设,造成不少地段自然景观的整体性破坏,如温泉景区兴建了3家酒店,其中最佳西方黄山温泉度假酒店为5星级,天童大酒店、桃源宾馆为3星级,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严重,自然美景已不复存在。北海、西海和云谷寺等景区,也因成规模的连片建设,人满为患,拥挤不堪,自然野趣消失殆尽。
近年来,黄山的游客数量与日俱增。60年代,平均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1978年黄山正式对外开放,游客接待量为9.87万人次;2009年增加到235.62万人次。黄山旅游旺季人满为患,从玉屏楼至北海的游览道路上,形成一道人墙,而这些地段地貌特征多为陡峭山峰,容纳游人停步的地方很少,游人莫不怨声载道[5]。世界旅游组织专家批评说:“对于黄山,专家们认为至少在旅游高峰期、节假日和周末超载问题已相当严重。他们认为,黄山南麓的旅游服务设施实际上已经超负荷运转。”[6](P30)
从携程网上游客对黄山之行的评价可以看出,黄山旅游资源等级高,游客对黄山自然美景的评价都很高,但对于黄山旅游的环境和配套设施方面,游客的评价度并不高[7]。周永广、马燕红在《基于携程网自由点评的游客满意度评价及游客管理研究——以黄山风景区为例》一文中,统计分析了从1999年11月至2006年5月共1845位携程网网友对黄山风景区的自由点评580条有研究价值的数据,得出游客对于黄山风景的满意度为7.89,高于游客对于黄山的服务质量(3.79)、拥挤程度(4.48)、等待索道的时间(2.85)、价格(3.50)等方面的满意度。黄山的旅游质量与黄山美丽绝伦的风景是不匹配的。随着黄山旅游接待人数的日益增长,游客在观光、游览的过程中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不满,特别是在周末或黄金周节假日期间,景区到处人头攒动,导游拿着扩音器大声讲解,在餐厅争夺就餐座位,在上山或下山时争夺缆车安排,在山上争夺旅馆有限床位,天旱时还受到用水量限制等。另外,游客太多使得旅游服务人员态度差、服务缺乏主动性、餐饮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时有发生。
此外,快餐式的观光旅游产品使游客对黄山文化感知较差,很多游客用“白天爬山,晚上睡觉”,“天亮看山,天黑上床”来形容在黄山的旅游感受,也就是说来黄山旅游没有脱离“看”的圈,旅游产品缺乏参与性和娱乐性。这些问题表明黄山数量型发展模式生产的低级旅游产品并不能赢得游客的好评,而游客无法满意,则直接影响黄山的品牌形象及未来持久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我国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景区都在考虑发展模式转型的问题,黄山也在探索转型升级,由数量扩展型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转变。黄山最近决定在“十二五”期间重点任务在于加强旅游产品创新,在巩固观光旅游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休闲、文化、生态等旅游业态的比重,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我们认为黄山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转型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对于旅游区发展战略来说,旅游定位是确定旅游发展模式的起点。自1979年邓小平视察黄山起,黄山便奏响旅游发展号角,其旅游业在全省一直起着领跑作用,在全国也有重大影响,1987年就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优先发展的八大重点旅游景区之一。2000年安徽省提出“两山一湖”旅游发展战略,明确指出安徽旅游业要“以黄山为龙头”。因此黄山在“十二五”要跳出黄山看黄山,即不以黄山的旅游人数增长为第一目标,而以发挥安徽旅游龙头作用为首要目标。众所周知,旅游市场发育程度的标杆是国际化,包括接待外国旅游者的范围、档次、人数、人天数,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旅游收入等。因此必须明确所谓黄山的龙头作用,首先就是通过提高黄山旅游的国际化程度,扩大其外国市场的影响力与竞争力,进而以入境旅游促进国内旅游,带动安徽旅游业的市场拓展、品质提升与经济发展。
黄山顶戴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桂冠,如此高规格的世界级旅游资源,其市场可以也应该是世界级的,但就黄山目前的旅游接待情况来看,国际游客所占的比重偏少,从2005年到2009年,其接待海外人数占总接待人数的比例都稳定在10%左右,其中半数左右还是港澳台游客,这显然与其资源品位是不相称的。黄山为提高国际化,需要按照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的标准进行重新规划与建设,以实现六个国际化,即产品国际化、环境国际化、运营国际化、人才国际化、服务国际化、市场国际化。
黄山作为山岳旅游景点,并且是受到严格保护的世界双遗产地,其山上可供利用的空间十分有限,仅有的少量平地几乎全部用来建造接待服务设施了。因此黄山应该走出黄山开黄山,即推行“大黄山”开发战略,把黄山景区与山下周边乡村、太平湖统一规划、联动开发。黄山山脚下半小时车程内有很多景点,如翡翠谷、九龙瀑、黄山野生猴谷、凤凰源、大竹海等。这些景点现在各自经营,各收门票,由于多数属于农民开发经营,受到资金与人才的制约,市场宣传促销乏力,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各类食宿购物场所服务质量更是参差不齐、起伏不定,直接影响到游客对黄山的旅游印象。因此黄山应整合周边景点,通过直接投资、整合线路、联合营销、整体宣传的方式,实现黄山山上山下的和谐统一。这样做,一来带动了周边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二来为黄山开发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丰富黄山品牌的价值链开辟了广阔空间;三来为实现“山上游,山下住”,进一步提高黄山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创造了条件。
黄山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黄山古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得名;此山远离尘世,又云凝碧空,群峰连绵,兼多古木灵药,名花异果,瀑水飞泻,汤泉香温,堪称人间仙境,历代口口相传为轩辕黄帝“栖真之地”,据说黄帝与容成子、浮丘公同来黟山炼丹,后得道飞升,至今留有轩辕峰、黄帝坑、炼丹台,洗药溪等遗踪胜景,故唐玄宗于天宝六年(747)敕改黟山为黄山。黄山景区内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有名可数的景点800余处,古道、古桥、古亭、古寺等古建筑近100处,摩崖石刻280多处,历代名人登高游览者络绎不绝,颂赞黄山的诗词歌赋留存的达2万多首(篇)。黄山还是“黄山文化”和“黄山画派”的发源地,明末清初以渐江、梅清、石涛为代表的“黄山画派”,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黄山作为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快餐式观光游览仅是享用了它一少部分资源,绝大部分的资源精华被闲置和湮没[8]。黄山目前的发展状况是“重自然、轻人文”,所谓黄山“四绝”皆是自然景观,包括安徽省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指定用书《走遍安徽》在内的很多黄山导游词都偏重自然景观,黄山上的导游员们也是这样照本讲解,以至游客在感叹黄山美景的同时,也感觉黄山“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号不符其实了。说到底这是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不力的结果。因此,黄山在转型时要加大文化资源开发的力度,第一,积极收集与整理文献资料、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提高研究与利用的水平;第二,加大对现有文物的修复、保护力度,修缮与恢复亭台楼阁与名人历史遗迹,丰富文化旅游的载体;第三,以传统与现代技术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提高其“文化含金量”,比如黄山很多文化遗产,如宫观寺庙、亭台楼阁,很多都已湮没,可以利用山上博物馆、书画院等文化载体,通过高科技4D电影等虚拟技术将其真实还原,重新发挥其价值;第四,增辟多种文化旅游线路,如轩辕黄帝炼丹遗迹游、徐霞客遗踪游、伟人徒步登山路线游、黄山摄影写生艺术游等;第五,要在黄山宣传中加大文化的内容,包括旅游指南、旅游宣传手册、旅游线路的设计中加大文化的比重,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欣赏黄山的文化。
黄山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是进入丰富产品链,以增加游客的逗留时间与人均消费,并争取回头客。黄山旅游产品目前多属观光游览型旅游产品,缺乏更高层次的特种和专项旅游产品,这就削弱了景区应有的竞争力,与旅游者旅游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的走势不符。因此,黄山应加强和深化特种、专项旅游的开发,完善其旅游产品结构。黄山自然资源丰富,山、河、湖相连,可以开展多种旅游活动,使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疗养、科考、生态旅游、宗教活动、体育活动等旅游项目有机结合起来。例如,黄山于2001年底被评审为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成为我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之一,黄山第四纪季风性冰缘环境遗迹多样,具有重要科研价值,可建设现代自然环境和第四纪古地理环境演化的研究基地,并开发黄山地质科考特种旅游;黄山动植物资源丰富,山势起伏,沟壑幽深,溪泉瀑流蜿蜒,可以选择适宜的地段开发生态、探险、登山等专项旅游;温泉为黄山“四绝”之一,古已赫赫有名,可以开发温泉休闲旅游;太平湖是安徽第一大人工湖,湖面面积80平方公里,烟波浩荡,气象万千,层峦叠翠,景色壮丽,可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建设目标,开发以水上运动、康体运动与高等度假酒店为核心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这里有必要探讨黄山的门票制度。开发上述文化、特种、专项旅游产品,旨在吸引游客多消费,让人均停留天数由2天左右增加到3至5天,但现在黄山山上宾馆标准间房价的市场报价均在660元/天以上,周末报价更是均在860元/天以上,连竹木房标间的市场报价也要580元和680元,显然超出了一般人的经济承受能力,难怪多数游客只在山上住一夜,还有不少游客住在山下,一大早上山,傍晚下山,由此可见高房费已经成为制约黄山旅游多样化、高档化的瓶颈。要解决这个问题,出路不在房价,而在门票,因为上文已述,山上接待设施有限,而进一步扩大就会危及生态环境,所以多日游的住宿只能鼓励山上游,山下住,为此就必须改革门票制度,让游客乐于多次进山。现在黄山门票230元,位居全国各大景区高票价榜第三,建议黄山采用电子门票,对重游游客采取门票优惠措施,如对二次登山的游客采取半价优惠,对三次登山的游客采取再对折优惠价,鼓励更多的游客的再次消费,此法对特种游客更具吸引力。
黄山为了提高其旅游承载力,在山上大兴土木,因为施工需要,经过上亿年地质构造才形成的黄山岩体被凿开敲碎,据统计,黄山风景区内的输水管道长达40公里,一直通到了黄山的顶峰。这些设施不仅使风景区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而且破坏了景区生态平衡,破坏了黄山美景,给游客带来视觉污染,大大降低了黄山的美学价值。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宗旨是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使之世代传承,永续利用。因此黄山在未来转型期间,须将资源保护放在首位,资源开发以满足游客基本需要为准,进行低碳开发,提倡绿色旅游,降低开发与消费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首先在政策上,政府要制定鼓励低碳发展政策,鼓励旅游企业引进和研发低碳科技,改善企业的设施设备,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要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政策和制度,加强对环境污染源的监管力度,把旅游企业的效益与环境影响挂钩,推动旅游企业的低碳化实践;对于低碳型旅游企业予以各方面的支持,确保低碳型旅游企业的竞争优势。其次,在景区建设过程中,各种设施设备进行低碳化改造,并尽量在景区内直接使用各种低碳和节能产品。再次,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低碳理念、低碳知识和低碳技能的培训,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共同促进景区低碳开发的实现。
[1]田里,牟红.旅游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罗明义.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安在线.黄山迎来高铁时代三年内杭州到黄山只需1小时[EB/OL].http://www.anhuinews.com.
[4]杨铁东,王洪波.黄山市区域野生动植物保护系统构建初探[J].林业调查规划,2004,29(3):85-87.
[5]梁太芹.论黄山风景区的开发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战略[J].自然资源,1993,(4):66-73.
[6]世界旅游组织,中国安徽省人民政府.中国安徽省“两山一湖”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Z].
[7]周永广,马燕红.基于携程网自由点评的游客满意度评价及游客管理研究——以黄山风景区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2):98-101.
[8]高舜礼.对山岳型旅游目的地转型升级的思考——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泰山为例[J].中国经济周刊,2008,(35):38-40.
Studies on Transformation of Huangshan’s Tourism Economy Development Pattern
ZHANG Shang-zheng,MENG Chun
(DepartmentofTourismManagement,AnhuiUniversity,Hefei230039,China)
Based on extensive development pattern for more than 30years,Huangshan’s tourism economy had grown rapidly.But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s of the pattern itself,Huangshan has many problems,such as the average time of staying in Huangshan is short,the average consumption level is low,relying much on the tickets revenue,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serious,the degree of tourist satisfaction drops down.All these problems restrict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Huangshan tourism.So during the 2011 to 2015,Huangshan must take measures to transform its tourism economy development pattern to intensive development pattern,such as,treat Huangshan’s first place in Anhui’s tourism correctly,promoting Huangshan’s tourism internationalization;expanding business space,developing Huangshan’s tourism from top to foot in a whole;developing the human tourism resources,excavating the connotation of culture and promoting taste;making the advantage of Huangshan brand,developing the special tourism products;low carbon development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nd so on to realize the Huangshan’s tourism economy to develop stably and sustainably.
Huangshan;tourism economy;development pattern;transformation
F592.99
A
1009-9735(2011)01-0078-06
2010-01-0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研究”(10JJDZONGHE00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旅游业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问题研究”(07BJY134);安徽大学“211工程”项目“经济学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
章尚正(1949-),男,上海人,安徽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文化;孟春(1986-),女,安徽宿州人,安徽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与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