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剑明 刘虹
谈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探究
■钟剑明 刘虹
科学新课标提出:“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在科学课程教学中,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丰富的、高效的探究活动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
有效的探究活动必须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活动和问题探究”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弘扬学生人格主动精神,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初中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在教学中科学尝试设计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合理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达到有效探究,是每位科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临的重要问题。那么,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探究呢?
科学探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方法与过程的理解。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讨论,深入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释科学中的一些现象。一些学生能自主解决的浅显问题,是不需要组织全班同学积极进行探究实践活动的。为此,在科学教学中,如果教师缺乏教学目的性和针对性,随意开展探究活动,最终也只是营造了表面“热闹”的学习气氛,只能“越探越乱”。
在“物体在液体中的的浮沉条件”教学时,教师课前精心准备了大量形状、大小不同的材料,如蜡烛块、土豆块、回形针、橡皮泥等10余种器材。课堂上材料刚发下去,教室里就乱成一团,学生们争的争、抢的抢、玩水的玩水……教师用了很长时间才让学生安静下来。当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和要求时,大多数学生的心思仍然在这些物品上,根本没有听教师的讲解,这样导致学生探究活动目的不明确,方法不清,活动无序,实验效果不理想。
课堂探究首先要让全体学生明确探究活动的目标要求,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就是要教师通过文字、语言帮助学生明确每一项探究活动的任务,让学生把握探究的目标。教师在设置探究问题时要具体,不宜过大、过空,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材内容,联系生活事件进行问题设置。问题主次要分明,主线要明了,要让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品尝到探究的成果。应用的器材也不宜过多,操作应比较简便,实验现象和变化过程应明显。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总是伴随一定的情景而产生。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有一定难度、有明确目标、需要学生做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景,使学生处于一种急切想要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的心理困境中。由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此,在科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创设合理的学习科学的情境,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针对不同课题和内容,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方法,如实验演示、小故事、录像、挂图等生动地再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自然科学现象、事实,简明扼要地引入课题,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究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示例:在教学“光的折射”一节时,教师为了自然地从光的“直线传播”过渡到“光的折射”创设了以下教学情景。
教师举起手中的多媒体投影仪的遥控器。
教师:它为什么能遥控投影仪呢?
学生:它是通过红外线来遥控投影仪工作。
教师:请一位同学上台,在讲台前向同学们示范遥控器是如何对投影仪进行遥控的。
教师: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遥控器在遥控投影仪时是正对投影仪的。
教师:你们有没:有尝试过当遥控器不对准投影仪,比如朝反方向按,它也能控制投影仪吗?
学生尝试几次并成功了……
课堂教学中,知识需要融入情景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这也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要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为实施有效探究提供情景素材。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科学课堂情景的创设离不开真实有效这个原则,脱离了这个原则,创设情景就会变成为情景而情景,创设情景就会流于形式。此外,还要注意到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所创设情景,使情景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探究所需,让他们读有所惑,惑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反映了学生对事物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是衡量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准,反映了学生在思维活跃性、深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方面的差异。科学探究始于问题的形成,有了问题才能进行探究。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的形成是科学探究的起点,不仅决定学习的内容,也决定研究的方向,同时还决定了科学探究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教学“土壤的组成”一课时,学生提出了有关土壤知识的许多要探究的科学问题。如土壤中有水分吗,土壤中有树皮吗,土壤中有蚯蚓吗,土壤中有蚂蚁吗,土壤中有植物根吗,土壤中有空气吗,土壤中有沙子吗,土壤中有真菌吗,土壤中有细菌吗,土壤中有人死了腐烂掉的东西吗,等等。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上的科学探究问题进行分类,可归纳为5个问题:土壤中是否有生物;土壤中是否有空气;土壤中是否有水分;土壤中是否有有机物;土壤中是否有矿物质颗粒。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用实验来证明这5个问题,采用每一小组从中选择一个本组最感兴趣,最想研究问题进行科学探究。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教师如何把握探究问题的有效性?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探究问题的提出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是否感兴趣,能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解决活动中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科学课程应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教学中的部分实验进行精心分类,将现有教学素材进行重组,凡是那些操作不过于繁琐、装置不过于复杂、安全性比较大的演示实验,只要实验条件允许,均可设计成探究性的学生实验,比如“水的电解”“大气压的存在”“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等。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更直接地面对实验事实,更清晰地看到实验现象。学生亲自动手得出的结论比教师演示实验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科学的兴趣。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促进学生自我建构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科学新课标要求,通过科学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听取与分析不同的意见,并能够根据科学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形成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小组则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基本单位,合理分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促成积极的探索学习精神,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及社会责任感。教师在分组时要充分了解学生,使每一个小组中好、中、差学生搭配,使不同小组内大致平衡。通过这样优化的小组组合,既有利于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又有利于小组间展开公平合理的竞赛。
在探究活动的实施中,我们还要注意成员的合理分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让每个成员都有事做。合理的分组有利于学生和学生之间积极交流,交流彼此之间的探究方法和探究结果,在交流的同时可以对比彼此的方法差异和优劣,从而丰富自己的探究方法,完善自身的探究结果。
在科学探究性的课堂中,要创设安全、轻松的心境,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进行深刻反思和大胆创新。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要多作鼓励性评价,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承认和尊重,在课堂上获得一种心理上的自由。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才能点燃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总之,通过对课堂教学实施有效探究的理性思考可以发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做好以上所述5个方面的工作十分重要。教师有责任和义务真正让探究性的课堂充满探究的乐趣,让探究过程迸出智慧的火花,提高探究效率从而提高整个课堂教学效率。■
10.3969/j.issn.1671-489X.2011.14.116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中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