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助学课堂教学中隐性课程因素研究

2011-10-28 03:32潘国芳
中国校外教育 2011年22期
关键词:助学隐性问卷

◆潘国芳

(浙江三联专修学院)

自考助学课堂教学中隐性课程因素研究

◆潘国芳

(浙江三联专修学院)

1 问题的提出

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一个范畴,两者同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笔者认为,隐性课程是一种具有广泛内涵的可以对学生产生重要作用的环境信息,它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这种环境信息,融合于学校的整体文化,通过社会、学校、教师甚至学生自己的各种非正式期望,使学生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育环境所负载的信息渗透而达到在显性课程中难以实现的“文化心理层”的改变。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是对学生施与知识、道德、人格教育,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中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作用是显性课程所不及的,如果忽视它们,将不能使学生受到完好的教育。但从目前情况看,各大院校的课程改革主要着眼于显性课程,隐性课程还未得到各大院校的足够重视,特别是自考助学院校,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在课堂中应该学到的各种学科专门知识或应试能力,而对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起重要作用的隐性课程却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在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研究探索自考助学课堂教学中隐性课程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研究方法和对象

2.1 第一阶段:预调查

我们在浙江三联系专修学院学生中随机选取60人,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尽可能多地列出课堂教学中的隐性课程因素。

对所收回的60份调查问卷进行归类整理,由于被试提供的答案不可避免地具有重复性、含义模糊性和个体独特性,因此,在整理时对被试提供的相同内容答案合并成一个清晰准确项目,并征求有关教育专家的意见,筛选出频率数最高,最具有代表性的30个课堂教学中的隐性课程因素。

2.2 第二阶段:重要性调查

将筛选出的30个项目编制成课堂教学中隐性课程因素重要性评价问卷,量表采用5点量表(5表示很重要;4表示重要;3表示一般;2表示不重要;1表示很不重要)。

2.2.1 调查对象

以浙江三联专修学院1~3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35份,有效问卷129份,有效率95.6%。其中,男生97人,占75.2%,女生32人,占24.8%;年龄在18-25岁之间,平均年龄21.50岁;文科生44人,占34.1%,理科生85人,占65.9;各年级的人数和比例分别为:一年级44人,占34.1%,二年级52 人,40.3%,三年级33 人,占25.6%。

2.2.2 调查方法

采用根据预调查的结果编制的量表——课堂教学中隐性课程因素重要性评价问卷,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对表中30个评价项目的重要性进行选择。

2.2.3 数据处理

采用EXECL电子表格,对被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将129名被试对象课堂教学中隐性课程因素重要性评价问卷进行统计处理,结果见表1。根据主次因素排列图法以累计百分比的80%为界定主次因素的标准,确定了自考助学课堂教学中隐性课程因素共24项,其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见,在学生心目中重要性排在前8位的课堂教学隐性课程因素依次为:学习环境、教学方式方法、教师的责任心、教师的态度、教师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人格、学生学习动力;而教学时段、规章制度、对教师的喜好、教师仪表、学生性别比例、学生人数则被学生认为是影响较小的隐性课程因素。

表1 高职课堂教学中隐性课程因素重要性排序

通过对自考助学课堂教学中隐性课程因素的分析,初步明确了自考助学课堂教学中有哪些隐性课程因素,哪些隐性课程因素对学生来说是重要的。具体的隐性课程因素由表1中前24项组成。通过对主次因素排列图法所确定的24个自考助学教学中隐性课程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因素主要涉及物质环境、人文环境、教师、学生四个方面。因此,我们将自考助学课堂教学中隐性课程因素划归成以下四类:

第一,物质环境因素:包括学习环境、教学设施。第二,人文环境因素:班风学风、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第三,教师因素:包括教学方式方法、责任心、态度、教育观念、人格、行为方式、道德修养、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教学风格、语言、评价。

第四,学生因素:包括学习态度、学习动力、课堂纪律、素质、兴趣爱好。

4 结束语

隐性课程以默化的方式,通过美的物态环境、精神环境和人际环境,对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态度、品质等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真正提高自考助学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就应该关注自考助学课堂教学中的隐性课程。

[1]谭伟平.论隐性课程与大学精神[J].现代大学精神,2004,(6).

[2]兰杏芳.高等职业教育隐性课程建设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6,(6):61 -62.

[3]史晓红.试析课堂中的隐性课程[J].教育探索,2003,(3):28 -30.

[4]方成智.高职学院隐性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37 -38.

[5]王英娜.浅谈我国高校隐性课程的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9 -11.

猜你喜欢
助学隐性问卷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问卷网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关爱·帮扶·助学
问卷大调查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