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笑梦,赵 莹
(洛阳市卫生学校,河南 洛阳 471000)
问题引领下中职医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先天性心脏病”教学案例
刘笑梦,赵 莹
(洛阳市卫生学校,河南 洛阳 471000)
问题引领;中职医学生;自主学习;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是因胚胎心脏发育异常而造成的一类心脏及其大血管的畸形,种类多而复杂,是儿科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中职生来说难度较大,采用传统方法教学效果较差。为此,笔者尝试了问题引领下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教学对象为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临床医学专业(“3+2”)二年级学生,初中起点,经中招考试入校,年龄16~18岁,思维活跃,活泼好动,但学习习惯不良,学习主动性不够,学习兴趣不足[1~2]。教材是高等医学教育专科教材《儿科学》,“先天性心脏病”是第八单元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儿科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具有二十余年的教学经验,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较深,正在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下新的教育策略与方法。
2.1 进入情景,唤起求知
播放视频。画面上有一年轻的母亲怀抱婴儿匆忙走进儿科诊室……旁白:5个月的婴儿因咳嗽、发热1天就诊,经医生问诊、体格检查之后,初步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炎”,建议住院进一步检查、诊治。母亲愕然,惊恐之余,急切地问:“什么是先天性心脏病?我的儿子怎么会得心脏病?危险吗?这种病能治吗?”一连串的问题,带领学生进入问题情景,大家议论纷纷,“先天性心脏病是什么?它与冠心病、风心病有什么不同……”
2.2 启发引领,深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假如你是主治医生,患儿入院后,应为其进行哪些检查?又该如何治疗呢?”议论渐渐平息,学生的目光转向教师,期待着……接下来教师采用多媒体展示课题与教学目标,并说明具体内容。
教师精讲先天性心脏病的概念,展示一组图片,简单讲解胚胎心脏发育的关键时期(孕2~8周)及过程(“四腔”及主、肺动脉隔的形成)。启发学生说出在妊娠期什么时间、受哪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胎儿心血管发育异常,教师归纳总结,得出病因,进而讲解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说明最常见的是“室间隔缺损”。
2.3 温故知新,展开探究
教师:“同学们,刚才视频中的患儿为什么会得先天性心脏病,他还需要做哪些检查呢?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理解先天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学改变,知道心腔内及其他部位的血流有什么变化。那么,大家还记不记得正常的血液循环?”然后,请2位学生上台,用箭头表示方向,在黑板上画出正常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师:“在心脏或血管有畸形的情况下,血液还能不能正常流动?我们先以室间隔缺损为代表看一看。”
教师展示图片,介绍室间隔缺损的病理解剖结构(见图1)。“大家试想,在室间隔缺损的情况下,血液会怎样流呢?”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和激烈讨论。
图1 室间隔缺损血液分流示意图
“同学们,血液从左往右流,还是从右往左流,其决定因素是什么?”“压力。”“那么,左、右心室哪一侧的压力高呢?”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温习体循环与肺循环的知识,左心室面对的是体循环,体循环压力高,所以左心室压力高,血液一般是从左心室分流到右心室(见图1)。进而引导学生画出从左向右分流后血液循环示意图(见图2),并通过动画显示血液流动的过程与结果,分析、讲解室间隔缺损的四大病理生理学改变:(1)肺循环淤血,肺部无效循环形成;(2)体循环缺血、缺氧;(3)心脏(左、右心室)负荷加重;(4)肺动脉压力增高时,血液反向分流,血液中还原性血红蛋白增加。
“大家知道了室间隔缺损的病理生理学改变,那么这些改变会引起患儿哪些不适,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胸部X线检查、心导管检查等都会出现哪些异常?”将学生每4人分为1组,针对上述病理生理学改变,讨论室间隔缺损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教师巡视、指导。10分钟后,每组代表发言讲解讨论结果,各组互相提问、辩论。最后,教师讲评、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改正错误。这样,学生在参与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教学的重点——室间隔缺损的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的结果。
图2 室间隔缺损血液动力学改变示意图
2.4 再接再厉,拓宽延伸
“上一节课大家理解了室间隔缺损的病理生理,掌握了其临床表现,那么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肺动脉狭窄与室间隔缺损有哪些异同呢?请大家比较其血液动力学变化、病理生理学改变、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的结果,看看5者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各自又有什么特点?”
教师展示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肺动脉狭窄的图片,以便于学生理解疾病病理生理学改变。把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2个小组承担一个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的探究任务。提示大家一定要通过画血液动力学改变示意图进行比较,进而步步深入。
13分钟后,先让其中4组的学生代表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并逐一讲解,另外4组的学生注意观察、听讲,之后指出错误并纠正。整个过程学生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期间教师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最后通过列表把这几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加以比较,分析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然后发放常见先天性心脏病鉴别的空白表格,由学生填表,完成了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学习。
2.5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同学们,现在我们返回开始的议题,假如你是住院医生,对门诊拟诊为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应该采集哪些病史,重点进行哪些体格检查,选择哪些辅助检查呢?”由此让学生再次进入问题情景。经过思考、议论之后,从母亲孕期情况到患儿生后的具体表现,从对患儿的一般观察到对心脏的重点听诊,从简单的心电图检查到复杂的超声心动及心导管检查等学生都能一一列举,初步具备了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基本思路。
然后教师投影展示一个先天性心脏病病例,要求学生做出先天性心脏病的分型诊断并列出诊断依据,旨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以观念上的与时俱进、方法上的灵活多样、过程中的开放互动以及质量上的层次递进,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但因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医学教育教学内容抽象、教师认识不到位,致使中职医学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笔者通过初步尝试,挖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也由此证明了在中职医学生中开展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笔者在总结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归纳教学内容,采用问题引领,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究,加以图示、比较法,使庞杂的教学内容条理化、系统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笔者同时也深深体会到,教师作为教学引导者,必须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通过问题情景,开启学生的思维,并通过教学过程的问题引导、及时回馈,不断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学习的信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与互动激烈而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热情异常高涨。
[1]张谦,杨治国.中职护生学习能力现状调查分析及应对策略[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6(1):35~36.
[2]赵琼,邓福忠.影响中职护生学习成绩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6):176~177.
G420
B
1671-1246(2011)16-0063-02
Vol.29 2011 No.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