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红 玉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9)
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 20年
朱 红 玉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9)
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升温,与之相关的研究为中国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指导。近二十年间,我国认知语言学研究发展迅速,隐喻等专题理论成果显著,并呈现出跨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方向;认知理论指导下的汉语本体研究与语言教学研究呈现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新特征。
认知语言学;汉语本体;语言学核心期刊;语言教学
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认知科学应运而生,涉及计算机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20世纪 80年代末,认知语言学初步形成。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 (Duisburg,Germany 1989)的召开和 1990年《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杂志的出版是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诞生的标志。中国在 20世纪 90年代初,部分学者开始引介国外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2001年我国举行了“首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2004年 3月,“认知语言学在线”网站建立;2006年,中国认知语言学学会成立。至今,认知语言学研究已初具规模。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 22本 CSSCI语言学期刊所刊认知语言学方面的学术论文为对象①22本 CSSCI期刊分为两类。1.中国、外国语言类期刊为: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当代语言学、外国语、外语界、中国翻译、中国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外语教学、国外外语教学、外语学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院报;2.汉语言学类期刊为: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方言、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科学、语言研究、民族语文、汉语学习、语言文字应用。,考察 1990年至 2009年间中国语言学界对这一学科的研究情况。
牛立伟 (2005)考察到 1994年至 2003年 10年间,中国期刊网 10种语言学及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关于认知语言学方面的文章达到 424篇。[1]石毓智 (2004)中对 1994~2004年间国内 2710种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的统计显示,认知科学或认知语言学类的论文有 1300余篇。[2]本文所选期刊检索到的论文数量更是不断攀升,表明认知语言学在我国掀起了如火如荼的研究热潮。我们以“认知”为关键词或中文摘要,检索 1990~2009年间,22本CSSCI语言学核心期刊所收录的论文。共检索到符合要求的认知语言学论文共计 1499篇,通过对论文研究方向的定量和定性整理,结果归纳如表 1。
以上选取的 CSSCI语言学期刊在我国语言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涉及到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论文达千余篇。表 1与表 2的统计在总体上能够反映我国近二十年来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现状和特点。
(一)2000年至今,是我国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迅猛发展阶段
外语学界在其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汉语学界处于起步阶段。从数量上看,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论文数量在2000年以后急剧上升。无论是在总数上,还是各专题研究的篇幅上,后十年论文数量都明显增多;从研究方向上看,已经由西方认知语言学理论介绍转向具体的专题理论研究,从以西方语言为本体的研究转向认知理论的汉语研究和汉外语言对比研究。论文数量的增加和研究方向的精细,都表明我国认知语言学的学科地位正逐步确立,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外语学界在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上起步较早,从最初的理论介绍和作品评介,再到各具体专题理论研究,外语类语言学期刊论文数目占 80%。其研究成果为我国语言学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汉语本体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背景。后十年中,认知视野下的汉语本体研究也开始升温,论文数目持续增加。
(二)研究重点逐步由对学科理论的介绍转变为具体专题理论研究
外语学界在理论引进之时并没有迷信理论本身,而是注重对理论的思考和再探索,理论介绍的同时作了适当合理的评述。在理论广泛引进的背景下,专题理论研究同步开展,出现了原型理论、范畴理论、意象图式理论、隐喻和转喻、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语法化理论等研究热点。各类期刊中运用上述理论,结合汉语、英语、日语、俄语、德语等进行语言对比,分析语言现象,指导语言教学与研究的论文数目不断攀升。
表1 22种语言学核心期刊(CSSCI)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论文分布概况 ①
表2 外语类语言学核心期刊与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五年段统计
(三)认知理论与其他学科结合,从新的角度,运用新的方法,拓展了各自的研究领域
认知语言学从人的思维角度探讨语言现象,阐释语言形成的机制。认知研究与不同的学科相结合,不仅为这些学科打开了新的研究窗口,也为认知语言学增加了新的研究领域。我们所检索到的认知论文,除与语义、语法、语用、语篇等相结合,还与语言教学等方面相结合。如表 3所示,认知理论与计算机语言学、文学、词典学、翻译学、第二语言教学、二语言习得等结合研究也日渐受关注,已经出现一定数目的论文运用认知理论解析语言或文学现象。
表3 认知理论指导下的语言教学、语言对比、文学等研究的论文情况
(四)认知语言学与汉语本体研究的结合日益紧密
在理论研究比较充分的前提下,以汉语本体研究、汉外对比等为标志的认知语言学新方向逐步形成。统计显示,前十年有 32篇汉语本体认知研究的论文,后十年激增到 283篇,占 20年研究总数的近 90%。这说明汉语本体的认知研究具有很大潜力,越来越受到语言学界,尤其是汉语学界关注。黄伯荣 (2002)“汉语缺乏形态,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3]11形态的研究在汉语中成效甚微,诸多语言现象无法解释。认知语言学为汉语本体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从人的思维认知中探索汉语中复杂语言现象的成因。除期刊论文外,迄今为止,沈家煊、石毓智等学者,已出版《不对称与标记论 》、《“有界 ”与“无界 ”》、《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汉语语法的认知与功能探索》等数十部著作。汉语的语料丰富,语言现象独特,为认知语言学提供了充足可靠的语言素材。汉语与认知语言学的结合研究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期认知语言学的热点。
(五)认知语言学理论逐步应用于语言教学实践中
正如表 3所示,认知语言学与第二语言教学,以及二语习得相结合研究的论文已经占了不小的篇幅。运用认知模式、认知能力、认知语言观、隐喻、框架等理论分析语言现象,语言习得者的心理、习得的形式、二语习得时母语的影响以及利用认知理论辅助教学等的研究,逐渐成为语言教学研究的新亮点。认知语言学研究为我国的外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均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引和研究视角。
(六)国际对话正在加强
我国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起步稍晚,且前期基本处于“闭关自守”独立研究状态,缺乏来自国际的直接对话和交流。1999年 4月,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邀请 John Taylor等认知语言学家来华举办了第一期认知语言学讲习班;2004年,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首的北京 6所知名高校开始举办“中国认知语言学国际论坛”,邀请国际认知语言学知名学者到北京作系列演讲。至今,中国已经成功邀请到认知语言学著名学者 Fauconnier、Langacker等多位国际认知语言学者就其研究领域作了有深度的系列讲座。[4]6我国认知语言学界正努力加强国际对话,既把认知语言学最前沿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引进来,同时又使国际认知语言学界了解和关注中国的研究及其成果。
(七)认知过度泛化的现象值得注意
认知语言学研究在我国正处于“热门”状态,“认知”成为近一段时期语言研究的时髦话题。检索中发现,我国语言学界出现了一种“言必谈认知”的现象,无论何种研究,总会跟认知扯上一点关系。这种认知的内涵得不到清晰阐释,外延则过度扩张、泛化的现象值得重视。从检索的数据上看,初步检索到的论文为 2715篇,最终以人工的方式进行定性删选,排除了 1216篇。这其中大部分都是一般性提及认知,缺乏实际的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或分析。
从 22本 CSSCI核心期刊的 1499篇论文的分布,可以管窥我国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探索,我国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学科地位逐步确立,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这一门新兴学科感兴趣并投身其中,形成了以熊学亮、束定芳、王寅、沈家煊、石毓智、袁毓林等为主体的外语界和汉语界两支研究团队;隐喻及转喻理论、范畴化理论、原型理论、概念整合理论等专题理论的建设日趋完善;认知视角的英汉或汉英对比研究以及认知视角的汉语本体研究将是未来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方向。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理论和研究视角,它的引进为我国的语言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而且汉语本体的认知视角的研究是我国引进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最终目的,也将是最终的发展趋势。
[1]牛立伟.认知语言学在中国——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十年调查与分析[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
[2]石毓智.认知语言学的“功”与“过”[J].外国语,2004,(2).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H0-06
A
1672-0040(2011)02-0076-03
2010-09-28
朱红玉 (1985—),女,江苏南通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语言学及数字化汉语教学研究。
①对表 1的说明:汉语本体研究是指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本体探索,不包含后文汉外语言对比及文学领域的研究。本文所选取的研究方向综合了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陈忠《认知语言学研究》、王寅《认知语言学》、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等著作的观点,以及崔希亮《认知语言学: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文旭《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观》等论文的观点,总结出以上研究方向。其中语法、语义及语用等范围内的研究与各种具体认知理论有重合之处,凡理论探讨不明晰或多种理论同时使用的,均分别归为认知语法、认知语义,以及认知语用、语篇的研究中,不归入专题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 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