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文化建设思想研究

2011-04-12 07:39
关键词:总书记特色思想

商 慧

(山东理工大学 法学院 ,山东 淄博 255049)

胡锦涛文化建设思想研究

商 慧

(山东理工大学 法学院 ,山东 淄博 255049)

新世纪伊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了更加繁荣发展期,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从中国国情出发,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这就是建设和谐文化、创新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的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文化建设的思想,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指明了方向,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胡锦涛;文化建设;胡锦涛文化建设思想;和谐文化;创新文化;民族文化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的执政纲领,是对我们国家发展战略和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概括,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的需要,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十分丰富,概括地说,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在文化建设领域里的具体化,是不断提高人的素质、改善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基本前提之一。

对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研究目前学术界还鲜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遵循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要看到,现阶段我国文化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进程还不相适应,文化体制机制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形势还不相适应,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品种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因此,我国的文化建设首先应该在体制方面进行改革,这点显得尤为紧迫。胡锦涛总书记的文化建设思想就是在这样大背景下提出的。这一思想博大精深。渗透在他的一系列讲话、指示和文件中,挖掘这一精神宝藏,亟需理论工作者下大力气。在此,不揣浅陋,对这一时代精神精华作一探讨、学习。

一、胡锦涛文化建设思想产生的背景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大任务之一,表明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充分表达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新的更高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把“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新要求。胡锦涛文化建设思想的提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背景和条件。

(一)认清中国的国情,弄清楚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锦涛继承发扬我们党的领袖们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一贯思想,2003年 8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他强调,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加自觉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2]

这一思想可以追溯到 1940年,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3]333“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3]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4]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文化建设作为这个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反映,又对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指出加强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

加强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全面实施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值得认真总结的教训。早在 1979年 10月 30日,邓小平就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5]217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包括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大方面。邓小平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6]8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方针。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六大报告强调,“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经过改革开放来的发展,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正在把更多消费需求转向文化领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快速发展相比相对滞后,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这在客观上要求我国文化有一个大发展大繁荣。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并再次强调要“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7]

(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强调加强文化建设是加快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当今世界,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不仅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有赖于文化的支撑,文化产品和服务直接成为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而且文化领域已经成为国际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8]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

作为国家软实力的综合体现,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和产业布局,反映了相关国家对文化生产力的认识程度和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思考。然而就现代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发达国家往往在 20%以上,而我国还不到 3%。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进入新世纪,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要更好地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就必须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显著标志。

二、胡锦涛文化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21世纪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关键的发展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9]胡锦涛继承了我们党历代领袖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勇于创新,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

胡锦涛文化建设思想的内涵博大精深,概括地说,就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新时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文化;胡锦涛文化建设的思想认为,建设这种文化就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体系,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胡锦涛文化建设的思想就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体系。

胡锦涛文化建设的思想本质上就是和谐文化、创新文化、先进文化以及民族文化。这极大的深化了人们对文化地位、作用的认识,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

(一)面向未来,科学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胡锦涛总书记不仅重视文化的建设,而且更加注重文化建设的科学性。2006年 5月他在云南考察时提出,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和谐文化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是创建和谐社会与创建和谐世界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和谐文化思想的引导下,才能创造出和谐的政治与和谐的经济,只有用和谐文化培养出来的人,才能自觉地去创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胡锦涛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0]这一论述不仅涵盖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和谐,更在于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这就是说,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不断发展基础上实现的全面和谐,具有基础性、普遍性、可持续性。从总体上说,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和谐。

和谐文化具有强大的精神引领作用,“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10]使全社会团结一致,形成凝聚力。从根本上说,和谐文化体现和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正确地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建设和谐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抵制和消除腐朽、落后思想的影响,推动和促进健康、先进思想的发展,坚持不懈地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引领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特别强调了文化建设,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1]14指明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方向,标志着我们党把和谐文化建设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反映了我们党对全面构建和谐社会认识的深化。

(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竭动力。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四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深刻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12]

创新文化是创新精神养成的外在生态和创新精神构成的内禀要素,推进自主创新文化建设,成为实施自主创新国家战略的重要环节。胡锦涛总书记作的十七大报告,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表明我党将以自主创新作为实现国家中长期发展目标的战略基点和中心环节。

目前,我国科技、文化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因此,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我们要“扎实完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12]要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进一步深化科技、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科技、文化的进步和创新。

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2]“认真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13]

(三)弘扬民族文化,面向大众,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胡锦涛的文化建设思想认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力量,文化力日益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是国家软实力的根本体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创造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人,是一切文化创造的最深厚的源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中汲取营养,又用健康的文化成果教育人民、服务人民。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7]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7]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必须充分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同时要积极适应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新趋势,着眼于中华文化的长远发展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吸纳百家优长、兼及八方精义,使中华文化不仅根植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而且符合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

“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9]在建构我国软实力过程中,华夏文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是我们提升软实力取之不尽的源泉,是中国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

三、胡锦涛文化建设思想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理论指南。胡锦涛总书记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文化建设思想宝库

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再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到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本质特征、主要内容等基本问题上,不断地总结历史经验,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步深化了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文化建设理论是新时期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经验总结,它们之间结成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紧密关系。在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继承前人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吸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新鲜养分,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再创新高潮。

(二)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但也面临很多国内外的严峻挑战。面对复杂的形势,胡锦涛总书记的文化建设思想告诫我们: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对于增强先进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打牢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要的作用。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渗透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推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的整合能力,以此来团结和凝聚全体人民为实现党的理想、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三)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发生着深刻变化,文化创新的社会意义日益凸显出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7]他要求我们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才能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我们要对民族文化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冷静的审视和深入的反思,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差距和不足,按照面对现代化、面对未来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焕发创造激情,增强创新能力,始终保持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它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胡锦涛总书记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既内容丰富又生机勃勃,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撑起了一把巨伞,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1]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3-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06-03-17.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1997-09-14.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6.

[8]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2-11-09.

[9]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11-11.

[10]胡锦涛.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2-20.

[1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1-10.

[13]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05-10-12.

D2

A

1672-0040(2011)02-0013-05

2011-01-10

商 慧 (1985—),女,山东无棣人,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

(责任编辑 齐 曲)

猜你喜欢
总书记特色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特色种植促增收
思想与“剑”
中医的特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完美的特色党建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