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山梆子

2011-10-21 02:02张万顺
前线 2011年11期
关键词:梆子京西房山

张万顺

所谓京西山梆子,就是流行于北京西山腹地灵山、百花山、棋盘山下的一种民戏。

新中国成立前梆子戏有許多叫法,如河北梆子、京梆子、笛棒子、卫梆子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河北梆子。

京西山梆子虽与河北梆子同属一个剧种,但它别具一格,是河北梆子剧种中特殊的地方流派,并于2007年10月被列为北京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旧时京西山梆子大体分为三支,是由不同渠道传入的。一支由山西传入。清嘉庆年间,一家名叫双合班的梆子戏班,辗转由山西来到河北省诸州县及京西地区。他们原来主唱山西梆子,自来到河北一带,唱腔渐渐与河北梆子融合,既有山西梆子高亢激越、清新委婉的风格,又吸纳了河北梆子凄凉悲壮、哀怨酸楚的特点,并保留了河北梆子的特技和武功等。一支由来斋堂做生意的河北商人传入。这些商人口传身教给当地人,使当地人学会了梆子戏。其最为著名的是西斋堂村的一个戏班,创建于道光年间,曾由史班主带领到八宝山演出,一连唱了40天,大受欢迎,受到皇封,称为“京都六合班”。此后,他们经常到附近州县去演出,前后兴盛了几十年,光戏箱就有三四十个。另一支由房山传入。清道光年间,斋堂川张家村的张德兰、张德庆兄弟俩,从房山的大安山学成,然后在村里成立了戏班,后传至柏峪、灵水等村。同是清道光年间,一个叫麻来喜的房山人来到杨家村教梆子戏,民国初年村里成立了近乎专业的戏班,名“喜顺合班”。一次到八宝山演出时,京剧名人梅兰芳、杨小楼都去了,杨小楼看中了扮演周瑜的演员杨文福,欲收其为弟子,但因杨文福家人执意不允而作罢。

京西山梆子鼎盛时期,村村有戏班,家家懂戏文,每个人都能唱几段。上至妇妪老叟,下至童孺孩娃,几乎人人会唱。丈夫回家叫门也用戏中的道白:“娘子,开门来!”回答是:“来了!官人,请!”

京西山梆子没有剧本,演员的角色确定后,由熟背戏词儿的戏师,手持一对枣木梆子边打边教。先清唱后配乐唱,然后按出场顺序分别加入道白动作;练熟后就拉戏,完全按演出的要求素排,先不着戏装也不化妆,进一步由戏师纠正唱腔、道白、动作不准确之处。素排后进入彩排,与正式演出一模一样,化妆,穿行头,戴髯口,配音乐,道具文武场全上。

早年戏班无论在村中唱戏还是出村演出,费用全由村民按贫富分摊。一些富户为支持村戏,卖了土地来置行头、道具。特别是杨家村,村东的土地几乎都卖给了吕家村,以至于有了“杨家村唱戏,吕家村买地”的说法。

凡较大的村几乎都有戏台,没有戏台的村在唱戏时借地就势搭戏台,用木板、荆笆、苫布等物为材料,村民义务搭建。有的村借村中大庙为戏台,拆去四扇门,用大幕遮蔽佛身,留出上场门、下场门,就是一个极好的戏台。现如今保存下来的戏台不多了,大致只有沿河城戏台、东斋堂戏台、马兰戏台等。

京西山棒子的剧目有百余种,反映各个时代的历史故事。流传至今的代表性剧目有:《渭水河》、《将相和》、《萧何月下追韩信》、《打金砖》、《祁连山》等等,光《祁连山》一戏就需三四天才能唱完。

戏词中使用京腔京韵是京西山梆子的一大特点,就像影视作品用方言表现人物一样。如:“人老猫腰把头低,树老焦梢叶儿稀。”这里“猫腰”、“焦梢”都是斋堂话。

京西山梆子后来逐渐式微,目前,只有斋堂等为数不多的村子还有人唱。他们唱的主要剧目有:《打金枝》、《骂殿》、《牧羊圈》、《大保国》、《打鱼杀家》、《坐宫》等。西斋堂村演员林秀山,前些年曾在门头沟文化局礼堂上演过《坐宫》一戏,他说:“真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听到我们世代传唱的‘土戏。”

(作者:门头沟民俗学会副会长)责任编辑:戚本逊

猜你喜欢
梆子京西房山
独具的梆子戏
十天两起山岳救援,北京房山消防提醒勿登野山
梆子《捉放曹》的表演艺术特色
北京最后一片稻田
杜振东:京西稻守护人
京西稻:皇城根的一把米
北京地铁房山线产品可靠性分析报告
“真爱粉”的自我修养!
深山再次唱响300年山梆子老戏
房山 您身边的世界地质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