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军
(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浙江宁波315212)
我国农村资金配置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徐建军
(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浙江宁波315212)
文章运用DEA方法测算了1985~2008间我国29个省域农村资金配置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表明整个农村资金配置是非有效的。相对而言,东部农村资金配置的技术效率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并且东部农村资金投入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中、西部则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此外,Tobit回归分析发现,对外开放、市场交换条件的改善有利于我国农村资金配置效率的提高,而城乡二元结构及金融中介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我国农村资金有效配置的需要。
农村资金配置;效率;数据包络分析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从根本上影响着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稳定。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不断加大对农村的财政、信贷投入,以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要的资金。据统计,中央政府财政支农资金已由1978年的150.6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5626亿元,农村信贷已由1978年的115.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7629亿元,年均增幅分别达到约12.82%和18.24%。毫无疑问,这些资金在促进我国农村资金积累和资本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不断扩大的资金投入在解决我国农村资本短缺的问题、推动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等方面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其原因在于我国政府主导的农村信贷、财政支农资金供给分配的有效性得不到满足,农村经济中存在着资源配置错位的现象。通常,在资金有效配置的状态下,农村投入资金能被分配到具有最优投资机会的农户或农村企业手中,真正促进生产和投资,进而提高农民收入;反之,在资金配置无效的情况下,即使资金大量供给,金融资源也可能因为被滥用最终导致农村经济的恶化。因而,提高农村资金的配置效率、消除农村资源配置的阻碍因素对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理论界对农村资金配置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资金总量的积累及其配置效率的提高上。围绕中国农村资金配置的效率问题,部分学者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吴方卫等(2000)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运用生产函数从长期视角分析了农业投资在我国农业增长中的作用与效率。李焕彰等(2004)运用生产函数测定了财政支农各类支出的边际产出效应。何忠伟(2006)采用回归方法得出农业资金效率与规模呈负相关的结论。谭晶晶等(2008)针对中国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的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支农资金效率不断下降,其原因在于相对规模逐年下降。此外,部分学者侧重于研究农业信贷的作用与效率。如林毅夫(2003)的分析表明,国有金融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大规模撤出农村和农业,导致了中国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农业信贷资金大量流失,农业和农村的资本形成处于低效率的水平。张杰(2007)则主要分析了中国农村金融制度调整的绩效,认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影响发展中国家农村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核心要素。温涛等(2008)则认为受教育水平与社会福利状况是影响我国十五期间农村资金的配置效率的重要因素。刘艳华等(2009)则认为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效率高于农业信贷配给的效率。
上述文献为进一步分析我国农村资金的配置效率提供了参考依据。从研究视角来看,上述文献有的基于公共财政理论框架分析财政支农效率,有的基于金融功能观视角分析农村信贷效率,鲜见将农村财政和金融放到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下的研究范例;从研究范围来看,大多基于全国或行业层面分析我国农村资金的配置效率,鲜见有基于地区层面的比较,忽视了我国农村资金配置效率可能存在的地域差异;从研究方法来看,学者大多采用诸如资本产出比率、单位投资的营业利润等指标来衡量我国农村资金配置效率,较少采用技术效率指标来衡量我国农村资金配置效率。目前,随机前沿分析(SFA)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是国际上研究效率问题的两种最常用方法。SFA方法以模型参数估计为基础,DEA方法以线性规划为基础。SFA方法沿袭了传统的生产函数估计思想,首先根据需要构造具体的生产函数形式,然后运用BC模型估计相应的参数值。由于函数形式需事先假定,研究过程带有较多的假设条件,使得研究结论的成立受到了较大的限制。DEA方法则摒弃了参数分析方法的不足,不寻求生产前沿函数的具体形式,而是结合所观测的实际数据,依据生产有效性标准找出位于生产前沿面上的相对有效点。这种方法在测度效率的时候并不需要知道前沿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在研究中受较少的约束,而且它衡量的是无效率单元和它的效率参照单元相比投入的利用效率如何,它能得知决策单元在哪些投入的使用上效率更低,从而指出单元提高效率的最佳途径。考虑到DEA方法的诸多优点,本文拟用这种方法测算我国农村资金配置的效率。
为了测算我国农村资金配置的效率,假设投入指标包括财政支农支出、农业信贷投入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产出指标包括农业GDP、乡企增加值、农民收入指标。我们以1985~ 2008年间中国29个省或直辖市(西藏除外,并将重庆的数据合并在四川省内)的数据为基础,计算出29个省(市)相关指标的人均值作为投入产出相关数据。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乡镇企业统计资料:1978~2002》、《中国乡镇企业年鉴》(2003~2006)、《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年鉴》(2007~ 2009)、《全国农业统计提要》相关年份。下文根据投入导向型的DEA方法得到各效率值,结果见表1。
首先考察由规模报酬可变(VRS)模型得到的纯技术效率估计结果。由表1可知,全国在1985~2008年间的纯技术效率值为0.95,这表明我国在1985~2008年间的农村资金配置整体处于技术无效状态。按东、中、西部三大区域①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东部地区由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直辖市)构成,中部地区由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构成,西部地区由广西、内蒙古、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0个省(自治区)构成。划分得到的纯技术效率值分别为0.99、0.95、0.91,这说明仅从各区域来看,农村资金配置仍都处于技术无效状态。进一步,从各省市来看,纯技术效率值为1的省份有上海、浙江、海南,这说明这三个地区处于农村资金生产的前沿面上,这些地区农村资金配置是有效的;而其它省份的纯技术效率值低于0.9,如黑龙江、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宁夏等省份,表明这些地区距离生产的前沿面较远,其资金使用效率较低;剩余省市的纯技术效率值位于0.9-1之间,处于相对技术无效状态。
其次,考察农村资金配置的规模效率(SE)。从全国来看,规模效率值为0.93,表明整个农村地区资金配置都处于规模非有效状态,并且处于规模非有效状态中的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从三大区域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农村资金配置都处于规模非有效状态,但所处的规模报酬状态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中、西部地区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而东部地区已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进一步比较各省市的规模效率,我们发现单个样本地区的规模效率都不等于1,这表明29个省市的农村资金投入都处在规模非有效的状态。其中,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都处在规模报酬递减阶段,所占比例为34.48%;而另外的19个省份(除河北外都属于中、西部地区)都处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所占比例为65.52%,这意味可通过增加农村资金投入,扩大生产规模来促进我国中、西部广大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国农村资金的配置效率低下的原因何在?至今未能形成统一的看法。张杰(2007)认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影响发展中国家农村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核心要素;温涛等(2008)认为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市场效率、商品交易条件对中国“十五”期间农村资金配置效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何元庆(2006)认为对外开放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和效率都有重要的影响,这无疑也是我国不同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进一步解释我国农村资金配置效率偏低的原因,我们首先计算出1985~2008年间每一年份的技术效率(CRSte)和纯技术效率(VRSte),再分别以CRSte和VRSte作为被解释变量,以银行信贷规模、银行信贷效率、商品市场交易条件、城乡二元结构和对外开放度作为解释变量,构造Tobit回归模型。各个解释变量的代号、指标构成以及参考依据如表2所示。基础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相关年份。
表3是Tobit回归结果。由表3可知,分别以CTSte和VRSte作为被解释变量得到的估计结果,其符号完全一致,但估计参数的显著性存在差异,我们选取t值全部显著的估计结果(即表3中第4列)进行解释。从第4列的估计结果可知,商品市场交易条件CMCit和对外开放度OPEit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促进了我国农村资金配置效率的提升。虽说这种影响强度仍较低,但与我们的直觉是一致的。银行信贷规模FDSit和银行信贷效率FMCit对我国农村资金配置效率的影响效果显著为负,这与我国金融组织机构不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有关。据报道,从1999年开始,全国上千家农村基金会全部关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撤并31000多家地区、县以下基层机构,目前仍在农村开展业务的国有银行分支机构寥寥无几(林毅夫,2003)。此外,城乡二元结构差异CRSit显著阻碍了我国农村资金配置效率的提升,表明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我国金融服务水平和金融效率的相对提升是以牺牲农村金融发展为代价得到的,这与张杰(2007)、温涛等(2008)等人的结论是一致的。
表2 我国农村资金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及指标构成
表3 Tobit回归估计结果
本文通过构建我国农村资金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模型,运用DEA-Tobit方法就1985~2008间我国各地区农村资金配置的效率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1)我国整个农村地区的资金配置处于技术非有效状态。从三大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农村资金配置的技术效率要高于中、西部地区。就单个省市而言,只有上海、浙江、海南三个地方的农村资金投入后处在生产的前沿面上。
(2)我国整个农村地区的资金配置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但三大区域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中、西部地区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就单个省市而言,北京等10个省份都处在规模报酬递降状态,山西等19个省份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
(3)对外开放和市场交易条件有利于我国农村地区资金配置效率的提高,而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银行信贷规模和信贷效率来衡量的金融中介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我国农村资金有效配置的需要。
上述结论对于提高各地区农村资源配置效率,协调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要保障各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但要加大农村财政、金融支持的力度,合理调整财政支农的组成比例和区位结构,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服务体系;还要继续深化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变过去政府指令性的补贴信贷模式,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竞争性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此外,考虑到我国财政支农结构效率低下与金融支农积极性不高的现实,应注重对政府财政支农和农业信贷资源的有效整合,并强化对农村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管和评价,要使有限的资金流向最具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的地方,提高广大农村地区资金配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Catherine.G.,Stephen.B.R.Credit Constraints and Productivity in Peruvian Agriculture[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8,39(3).
[2]Jensen,E.The Farm Credit System as a Government-sponsored Enterprise[J].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0,(22).
[3]Koester,Ulrich.CAPis Something we canbe Proudof[C]. 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Kiel,2000.
[4]Khandker,S.R.,Faruqee,R.R.The Impact of Farm Credit in Pakistan[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3,28(3).
[5]Lewis,W.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J].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54 (22).
[6]Nurkes,R.ProblemsofCapitalFormationinUnderdeveloped Countries[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1.
[7]何元庆.对外开放与生产率——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8]何忠伟.中国财政支农资金结构效率的区域差异比较[J].统计与决策,2006,(3).
[9]李焕彰,钱忠好.财政支农政策与中国农业增长:因果与结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8).
[10]林毅夫.金融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R].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No.C2003026,2003.
[11]刘艳华,王家传.中国农村信贷配给效率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5).
[12]谭晶晶,向萍.中国财政支农资金结构效率研究——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13]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调整的绩效:金融需求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4]温涛,王煜宇.农业贷款、财政支农投入对农民收入增长有效性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5,(2).
[15]温涛,熊德平.“十五”期间各地区农村资金配置效率比较[J].统计研究,2008,(4).
[16]吴方卫,孟令杰,熊诗平.中国农业的增长与效率[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17]朱喜,李子奈.改革以来我国农村信贷的效率分析[J].管理世界,2006,(7).
(责任编辑/浩天)
F323.9
A
1002-6487(2011)05-0102-03
国家软科学基金项目(2007GXS3D106);宁波大学科研基金项目(XYW09001)
徐建军(1977-),男,湖北赤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农村金融和技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