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30例临床特点分析

2011-10-17 12:30北京市怀柔区第一医院101400田勇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1年4期
关键词:克罗恩肠镜肉芽肿

北京市怀柔区第一医院(101400)田勇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于1932 年由Crohn 首先发现并报道,克罗恩病西方国家发病率为1/10万~10/10万,女性发病危险性比男性高20%~30%[1],国内外报道其发病率近年有增加的趋势[2]。我国发病率相对较低。C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消化道慢性肉芽肿性炎症性肠病,好发于末段回肠及邻近结肠,临床表现复杂,诊断较为困难,易造成误诊漏诊。现将北京市怀柔区第一医院2000~2005年以来经病理确诊的30例CD病例的诊治经验分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2000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北京市怀柔区第一医院确诊为CD的全部患者共30例。所有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内镜表现、影像学和病理学结果确诊,符合全国成都会议标准[3]。

2 结果

2.1 性别比 CD患者男性17例,女性13例,男女之比为1.3:1。

2.2 CD患者年龄构成比 见附表1。

2.3 CD患者临床特征

2.3.1 临床表现 30例中,腹痛21例(占70%),以右下腹或脐周为著,呈间歇性;腹泻19例(占63.3%),多为稀糊状便,少数为脓血便或黏液血便,每日3~7次,最多10余次;发热15例(占50%),体温多在37℃~38℃,超过39℃者4例;贫血伴消瘦8例(占26.7%);肛瘘管3例(占10%);腹部包块2例(占6.7%);里急后重2例(占6.7%);口腔黏膜溃疡1例(占3.3%)。

2.3.2 CD病变范围分型 小肠型8例(27%)、结肠型10例(33%)、回结肠型11例(37%)、其他(口腔、食道)1例(3%)。

2.3.3 实验室检查 病变在活动期或合并感染时白细胞高12例(占40%),范围11.4x109/L~32.4x109/L;血沉活动期增高15例(占50 %),范围20mm/h~71mm/h;C反应蛋白(CRP)在活动期增高10例(占33 %),范围13.1 mg/L~90.4mg/L。

2.3.4 肠外表现及并发症 2例并发下消化道出血,1例并发胸腔积液,2例并发肠梗阻,4例并发肠穿孔,其中1例因并发感染性休克而导致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2.3.5 并发其他疾病 1例并发ANCA相关性继发性肾脏损害。

2.4 肠镜及病理表现 肠镜结果见附表2。病理观察结果:患者肠镜黏膜活检病理表现主要为炎性细胞浸润,炎性坏死渗出,肉芽组织增生,杯状细胞减少,腺体破坏,隐窝脓肿形成。但仅有8例报告有结节病样肉芽肿。

2.5 手术及病理 7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取得胃肠道标本,发现均有特征性的CD表现:肠腔狭窄,肠壁增厚,裂隙状溃疡,鹅卵石样改变,还有部分有壁内脓肿,瘘道形成。而病理表现均为全层炎症、溃疡。3例发现有结节病样肉芽肿。

2.6 治疗 30例CD病人中,单用SASP/5-ASA者17例(56.7%),SASP/5-ASA+激素者8例(26.7%),激素+免疫抑制剂者2例(6.7%),SASP/5-ASA+激素+免疫抑制剂者3 例(10%),无单用激素者,无单用免疫抑制剂者。仅有1例病人因肠穿孔,感染性休克而死亡。30例CD中,7例(23%)病人是经手术确诊为CD。其中3例(10%)以发热、右下腹痛起病,初诊为“阑尾炎”行手术病理确诊CD。

附表1 CD患者年龄构成比

附表2 肠镜结果

3 讨论

目前认为CD发病与遗传、环境因素、微生物致病原、免疫反应等有关[4]。本病好发于青壮年,本组病例中,20~50岁患者占63 %,与文献报道结果接近[5]。本组男性多于女性,与国外资料不符,与国内资料吻合[6]。

CD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而以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多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CD 临床表现不典型,而又缺乏诊断的金标准,CD有多种多样肠道外并发症,可累及皮肤黏膜、肌肉骨骼、血液、肝脾、肾等全身多个部位[7]。CD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是诊断延误的原因之一[8]。部分CD病人以阑尾炎症状或腹部包块、瘘管、肛周脓肿为首诊原因,误诊率较高。克罗恩病易并发穿孔或肠瘘,除有腹膜炎表现以外,常合并有下消化道出血。据文献报道约15.2%有消化道出血[9]。本组有2例发生下消化道出血,比例为6.7%。CD 合并消化道出血较肠梗阻或肠穿孔少见[10],本组数据与之吻合。

本病少数急性起病时酷似急性阑尾炎[11],体检难以鉴别。本研究中3例(10%)以发热、右下腹痛起病,初诊为“阑尾炎”,行手术确诊CD。而急性阑尾炎一般无下消化道出血发生,这是CD与急性阑尾炎的一个鉴别点。

本组小肠急性自发性穿孔4例,发生率为13.3%(4/30),高于国内5.5%报道[12]。口腔黏膜溃疡在其他肠道表现多年之前即已存在[13],并于疾病活动期频繁发作,本组发生1例口腔黏膜溃疡。Tromm等[14]报道皮肤损害在CD中可发生,且与疾病活动密切相关,但在本组未发现类似病例。

CD结肠镜诊断准确率为80%~90%[15],在CD自然病程中,既可能以肠道溃疡与瘘管等破坏性病变为主的表现,也可能出现以炎性息肉与缩窄等增殖与修复性病变为主的表现,这取决于炎症的活动性。

本组研究CD30例有14例(46.7%)病例发生糜烂,水肿;病变呈节段性分布,见纵行或沟槽样溃疡;息肉样肿物形成,肠腔狭窄。溃疡性结肠炎右半结肠型与克罗恩病易混淆,可根据溃疡性结肠炎病变累及肠壁浅层黏膜,活检病理结果(前者表现为黏膜内炎,一个重要但不是特异性的特征为隐窝脓肿形成;后者为全壁层炎,有结节病样肉芽肿形成),并结合病史鉴别。

本组(63.3%)内镜下病变以末段回肠和右半结肠多见,镜下可见口疮样溃疡、病变节段性、息肉样增生和裂隙状溃疡;部分CD病变在镜下并不典型,难以诊断,须结合病理和小肠有关检查协助诊断。小肠镜检查不能抵达回肠,检查范围有限。小肠钡灌检查值得推广,可以清晰地显示小肠的溃疡、息肉、卵石征、狭窄与节段性改变,对CD是一项重要的检查手段[12]。

Leong等人发现非干酪性肉芽肿决定CD的表型亚型方面起重要作用,但是并不能预测疾病的严重性。内镜活检组织病理检查发现非干酪性肉芽肿是诊断CD的重要依据,对诊断克罗恩病虽有一定的特征性意义,但并非仅在找到肉芽肿后才能做出诊断。

在多数情况下,仅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非干酪性肉芽肿的检出率只有10%~36%,本组为26.7%,与此报道吻合。活检时应尽量把活检钳压深些,同一部位多钳取材和多部位取材,可提高活检的阳性率。X 线钡剂灌肠对于小肠病变的发现很有价值。胶囊内镜是近年来出现的简便易行的小肠疾病检查手段,能完成对全小肠的检查,对诊断小肠CD有较好的价值。Chong等发现胶囊内镜比肠镜和灌肠法对克罗恩病有更高的确诊率,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对于CD的治疗,目前仍强调以内科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原则。克罗恩病的药物治疗以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SASP)及5-氨基水杨酸(5-ASA)、皮质类固醇(CS)为首选。国外文献报道临床缓解率中泼尼松为50%~70%、硫唑嘌呤为64%、沙利度胺为17%,环孢素有效率为86%,但停药后复发率高达42%。SASP对回结肠炎和结肠炎有一定疗效,对单独回肠炎无效。抗感染药物如甲硝唑等对结肠CD特别是肛周病变或瘘管形成有效,对小肠病变可能更为有效。SASP或5一ASA制剂目前仍是治疗轻中型CD的首选药物。对不耐受SASP或过敏者,选用5一ASA,但后者药价较高。

活动期病例应强调糖皮质激素的主导地位,提倡早期、足量、足疗程,减量缓慢,维持用药不少于6个月,常能使多数病例缓解并减少复发的可能性。本组所有活动期病人给予5-氨基水杨酸或柳氮磺胺吡啶联合泼尼松治疗,临床症状缓解18例(60%)。

近来Florin等报道布德松(budesonide)回肠控释剂无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且治疗效果良好,其作用为氢化考地松的200倍,泼尼松龙的15倍。近年开发的生物制剂如TF抗体,IL-2抗体及白细胞去除疗法,干细胞移植等在国外开始临床应用,并取得一些新的进展。

综合本组研究,临床上对原因不明的发热、腹痛、腹泻、腹部包块或皮肤关节病变的中青年病人,应高度怀疑CD的可能,应及时行钡透和肠镜检查,避免漏诊或误诊。早期诊断困难,但如能充分认识本病临床表现的多样化,综合分析先后出现的多系统表现,及时检查可确诊。在做出CD诊断前,必须排除各种有明确病因的慢性结肠炎症。

对疑诊CD的患者应仔细分析临床特点,行肠镜及活检,而对于小肠CD应及早行胶囊内镜或小肠钡餐检查,X线检查若与内镜检查配合应用,则能提高CD的正确诊断率;依靠病史、肠镜、X线及胶囊内镜协助检查,CD是可以及时诊断的。

猜你喜欢
克罗恩肠镜肉芽肿
克罗恩病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韦格纳肉芽肿以慢性中耳炎首发1例
早期多发幼年黄色肉芽肿1例
右美托咪啶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用于肠镜下治疗的效果观察
浅析无痛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结肠息肉的护理体会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在无痛肠镜麻醉中的临床研究
胶囊内镜在克罗恩病小肠评估中的应用
肠镜下钛夹在治疗消化道疾病中预防出血的临床分析
小肠克罗恩病临床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