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若干问题探讨

2011-10-14 02:33常修泽丁凯
浙江经济 2011年1期
关键词:十二五转型规划

文/常修泽 丁凯

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若干问题探讨

文/常修泽 丁凯

【缘起】一位地区的同志说,规划的“规”乃是二人见谈,规划的“划”古汉语就是“画”。前不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常修泽教授在广东省中山市与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丁凯同志就“十二五”规划的若干重要问题作了交流。

如何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层次和内涵

丁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命题,应该说是中国的理论界和决策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一个概念。记得1995年中央曾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后来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今天强调“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请问应该如何准确理解?

常修泽:2007年,我在一篇题为《中国发展模式论纲》的论文里,曾界定了“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层次:“窄方式”、“中方式”和“宽方式”。第一是“窄方式”。所谓“窄”,主要指“要素投入结构”,过去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益”,所谓“三高一低”的粗放型增长,现在要倒过来,变为“三低一高”:“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就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主要是由“粗放型”转到“集约型”发展上来。

第二是“中方式”。除了“要素投入结构”以外,再增加两个结构,一是需求结构——国家的经济发展着眼于哪种需求,过去更多的是依赖于投资和出口,以后要转变到以消费为导向,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发展这样一个方式上来;二是供给结构或者说产业结构——过去比较偏重于用第二产业来带动,以后一、二、三产业要协调发展,特别是要注重发挥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作用。

丁凯:吴敬琏先生最近撰文指出,用“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的说法分析经济,来自于凯恩斯主义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经济发生不平衡的原因是总需求不足,因此,就用扩大需求的办法来解决。只要能够把需求扩大了(常常是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短期调节手段),就能够把增长的速度拉起来。但这仅仅是一个短期分析的框架,并不一定适合做经济的长期分析。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还是要靠市场的综合调节。这个观点恰恰提示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性。

常修泽:第三是“宽方式”。是超越经济发展方式,一种“总体的”发展方式转变,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等,范围更为广阔。我现在正写的《第三波转型论》,研究未来几十年中国的“转型”问题,大体定位就在这一层次上。

丁凯:回到“十二五”上来,您觉得应该从哪一个层面来把握内涵?

常修泽:根据目前中国的阶段以及世界新的发展动向,现在提的经济发展方式,我建议定在“中方式”与“宽方式”之间,即在前面讲的三个结构——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基础上,再扩充三个,分别是城乡结构、地区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这三个结构,既是社会发展问题,也是经济发展问题。

丁凯:这样,就可以从六个方面来理解“经济发展方式”:从需求结构看,从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向扩大内需比重,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从供给结构看,从主要依赖第二产业带动转到一、二、三产业协调带动上来,重点是要充分发挥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作用;从要素投入结构看,从主要依赖物质资源投入促进经济增长转到依赖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上来;从城乡结构看,在推进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过程中,推动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走向城乡一体化;从地区结构看,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从收入分配结构看,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结构性改革,努力提高居民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未来“第三波转型”基本方略是什么

丁凯:“转型”是理解当代中国的关键词,这既是一个历史进程,又是一个当前语境。现在提“转型”,至少有“小”、“中”、“大”三层含义:一是“小转型”,就是指“体制转轨”,即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二是“中转型”,即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分领域的转型,比如,在经济领域,迟福林教授就提出未来五年中国经济面临四大转型,即从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型、从工业化主导向城市化主导转型、从私人产品供给向公共产品供给转型以及低碳经济转型。三是“大转型”,就是您近年提出的“第三波转型”思想,也就是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生态环境制度五个方面的“整体或全方位发展模式转型”。

常修泽:“第三波转型”只是自己的一家之言。从边缘转向前沿、由隔阂转向交融、由不可持续到可持续,这是人类文明的期待。我的基本看法是六句话:告别边缘,告别隔阂;走向复兴,走向融合;兴而不肆,融而不阿。

丁凯:“人本”理念是您的《人本体制论》一个核心思想。“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十二五”时期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由此出发,您对未来几年转型发展有什么看法?我知道去年您曾撰写过一篇题为《新阶段中国发展基本方略探讨》的研究报告。

常修泽:出于清晰、简洁,我拎出八个字四个关键词:“人本、绿色、创新、协调”。所谓“人本”,就是一定要把握把人的发展作为整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整个国家的发展和改革要以人自身的发展作为一个核心问题,作为一个基本的指导性理念。所谓“绿色”,主要是针对当前世界面临的气候变暖以及国家所面临的环境压力,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实现绿色发展。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政策调控以及资源环境产权促进环境保护。所谓“创新”,就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由“加工基地”向“创新高地”转变。所谓“协调”,应该寻求内(需)外(需)、产业、区域和城乡四大协调。

丁凯:未来十多年,将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时期。新能源和环境保护投资空间很大,如果能够适时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改变过去传统能源价格偏低、环境成本难以计入企业成本的做法,就可以使新能源和环境保护投资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常修泽:必须强调的是,当前发展方式转变滞后主要是体制机制问题。由于这些改革的滞后,发展方式转变在多方面尚未有实质性突破,某些方面的矛盾仍在不断积累和深化。

丁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单单局限于经济领域很难突破,必须把经济增长、社会需求与政府转型结合起来。

常修泽:我在那篇题为《中国下一个30年改革的理论探讨》文章中曾提及,这个全方位的改革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制度五个方面,类似于奥运“五环”。总的价值取向是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之下,“五环改革”中的每个“环”有各自的中心: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是经济市场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中心是政治民主化;社会体制改革的中心是社会和谐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是价值先进化和多元化;环境制度改革的中心是生态文明化。在新阶段改革操作过程中,要抓住“五环改革”之间的“交汇”性,各方面改革能够协调配套,使之一体化;要增强“五环改革”的动力,超越利益集团的羁绊,注意防止“权贵”和“民粹”两种现象,特别是“权贵”问题。

丁凯:我想起去年金融危机时候您讲过的一句话:“加大投资解近忧,深化改革除远虑”。

对地方“十二五”规划编制有何建议

丁凯:当前进入“十二五”规划编制谋划的关键时期。目前,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应该说,近年来,规划体制是有所改革的,逐步建立国家、省(区、市)、市县和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构成的三级三类规划体系,但同时,地方尤其是市县一级的五年规划普遍存在内容空泛、针对性不强、重点和特殊不突出、操作性较差等问题,亟待加以改进。对此您有何建议?

常修泽: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尤其是地方的五年规划,我主张规划中要讲“三种话”:第一种话是“全人类”的话,就是认清“人类文明”的大趋势,例如国务院领导在联合国讲的有关“人”的发展趋势;把握国际环境变化,如美国向太平洋战略转移、货币战争、气候挑战以及印度等国的崛起与竞争等。第二种话是“北京话”。这既是指了解国内环境的变化,也指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从国家重大战略取向的调整出发,来谋划“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思路。第三种话是“本地话”。在一定意义上说,全人类的话和北京话都是标准模板,一个规划编制的成功与否,更多决定于本地话说得好不好,决定于能否契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矛盾和具体问题。要学习毛泽东同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三段论”研究思路:“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抓住具体矛盾、特殊矛盾和主要矛盾。如恩格斯说的“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

(常修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丁凯: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广东省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

猜你喜欢
十二五转型规划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