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书坚 郑瑞坤 郜元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统计与数学学院,湖北 武汉430073)
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县域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
向书坚 郑瑞坤 郜元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统计与数学学院,湖北 武汉430073)
研究县域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县域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从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分析入手,将循环经济引入经济增长质量的理论分析中,构建了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经济增长质量理论分析框架,以此为依据建立了县域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进行了实证评价。
循环经济;经济增长质量;县域经济
在经济学的历史长河中,经济增长理论一直把经济增长的数量问题几乎当做是经济增长的全部内容,所有理论探讨的中心问题都是如何实现经济数量上的扩张,较少涉及经济增长质量问题。随着现实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增长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背后反映的是经济增长的质量问题。如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弥补经济增长理论在经济增长质量方面的不足就成了当前经济增长研究的主要理论课题。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地,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撑点,县域经济运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在我国,当前要提高国民经济增长质量,县域经济增长质量就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县域经济增长质量、构建指标体系对县域经济增长质量进行评价等就成了我国理论界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由于县域经济的实质是一种中观性质的区域经济,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理论界对县域经济的研究主要借助于区域经济的理论。在国外,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权限主要集中在一级经济和行政区域(相当于我国的省级地区),而二级行政区域(相当于我国的县)所承担的主要是社会管理职能,因此,国外学者更多的是研究大范围的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专门针对二级地区经济研究的论著很少[1](P11—20)。
在我国,随着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升和问题的凸显,县域经济受到了理论界的关注,学者们就县域经济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与研究,但对县域经济的评价研究并不多见,主要的研究集中在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研究上。最具代表性的有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第二层次是县域经济竞争力深度评价指标体系。其他学者研究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在层次结构及指标数量方面因研究的角度不同,与该指标体系有一定的差异,但其核心思想差异不大[2](P13—15)。
由于这些评价体系主要集中在县域基本竞争力评价和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这两个方面,都把经济指标作为评价的重点,强调的是经济实力,而经济实力往往采用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两个总量指标来衡量,体现出其强调经济总量增长、追求经济总量数量扩张的性质。因此,这种评价基本上仍然属于经济增长数量的评价,不能体现我国县域经济增长的质量,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县域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践的需要。本文从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分析出发,将循环经济引入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中,构造了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经济增长质量理论分析框架,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了一套评价县域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体系。本文的研究不仅是一种新的研究视角的尝试,而且也丰富了我国县域经济增长的理论。
评价经济增长的质量,必须要有相应的理论作支撑。虽然不少学者对经济增长的质量进行过理论研究,但由于研究的视角不同,经济增长质量理论认识就不同,经济增长的质量评价体系也就不一样。纵观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史可以发现,经济增长因素的理论分析一直是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主题,从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到新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无一不研究投入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于经济增长过程实际上是经济总量的扩张与质量提高的过程,而资源的投入不仅包含了量的方面,也包含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即效率方面。经济增长理论认为随着投入资源数量的增加,经济总量会不断扩大,这是经济增长理论对量的研究。
依据经济学的分析,当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时,资源的利用效率最高,生产者的利润最大,消费者的效用水平最高;当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经济增长达到潜在水平,这时,经济效益最高,社会经济福利最大。这就说明,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决定了经济增长的质量水平,那么,研究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提高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效率,显然就是对经济增长的质的研究[3](P4—14)。
由于资源的物流过程要经过两个物质循环:一个是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它是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环境—生产者的序列过程进行的;另一个是社会经济中的物质循环,是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在社会各经济部门间循环流动的。因此,研究经济增长质量,考察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就要研究资源的两个物质循环过程。而这两个过程,包含了社会、经济与环境三个不同的系统。
循环经济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它通过提高投入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的利用效率、产品消费过程中的再利用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来使得资源环境系统中的自然物流和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经济物流有机结合、相互转化、不断循环,从而使得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环境得到净化,经济增长效益得到不断提高。因此,循环经济不仅包含了资源的两个物流过程,也体现了社会、经济与环境三个不同系统的有机结合[4](P18—34)。
由此可见,把循环经济引入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中,更贴近经济增长理论对投入资源的研究,能更好地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至此就形成了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经济增长质量的理论分析框架,见图1。
图1 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经济增长质量理论分析框架及评价指标体系
图1上半部分是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经济增长质量理论分析框架,基于这个理论分析框架,就可以建立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体系。
(一)县域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遴选
县域经济是一种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以及一、二、三产业各部门,县域经济活动类似于国民经济活动,因此,构建县域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遵循上述经济增长质量的理论框架。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经济增长质量理论分析框架,将县域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为目标层、系统层、状态层和指标层4个层次。目标层体现县域经济增长质量。系统层考察资源配置与利用及社会经济成果分配的状况。状态层体现社会、经济与环境3个系统的有机结合性质,其中经济系统用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效益、经济增长结构、经济增长稳定性与协调性4个方面表示,环境系统用资源循环利用表示,社会系统用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来表示。指标层依据状态层的要求和循环经济的三原则进行具体的理论遴选。这样构建的指标体系,环环相扣,较充分地体现了经济运行的质量,具体见图1。图1下半部分是依据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经济增长质量理论分析框架构建的县域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层次。运用指标初选和指标定性筛选的方法,初步建立了由50个指标组成的县域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理论集[5]。
(二)县域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定量筛选
从理论上构建的县域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能存在信息的重叠等现象,还需要对指标体系进行定量筛选。本文对理论指标体系定量筛选时,首先拟采用灰色关联法删除与经济评价无关的指标,其次运用相关分析法删除信息重复的指标,最后采用变异系数法删除对评价结果影响小的指标,以此保证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适应性。
江苏省江阴市为全国百强县(1987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改为县级市),其经济竞争力居全国县域之首,获得我国县域经济“五连冠”。由于经济竞争力评价属于经济总量的范围,本文选用江阴市为代表,分析评价其经济增长质量,对评价县域经济增长质量具有较大的示范性。因此,本文选用2002~2008年江阴市的经济指标数据作为指标定量筛选的数据源。具体数据来源于历年《江苏省统计年鉴》。通过运用上述三种方法对指标进行定量筛选后,理论遴选的50个评价指标最后剩下31个,作为评价县域经济增长质量的正式评价指标(见表1)。
表1 县域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样本的选取
本文选取江阴市2004~2008年的经济发展数据作为样本,运用上述县域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江阴市2004~2008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实证评价。
(二)经济评价模型
1.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是通过数学变换来消除原始指标量纲影响的方法。本文采用极值处理法来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由于指标有正向指标与逆向指标,运用极值法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时,对于正向指标而言,其计算公式为:
而对于逆向指标,其数据的标准化公式为:
2.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运用二次综合加权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其思路为:首先运用单一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确定每一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根据已确定的单一指标权重间存在线性相关的性质,计算其权向量矩阵的广义方差,确定某种权向量相对于其他权向量的线性相关程度大小,进而确定评价指标的最终权重[6](P102—106)。通过第二次加权能较好地体现不同赋权方法所取得的权重在线性综合时的差异性,使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
本文采用离差法、均方差法和熵值法三种客观赋权法对指标进行赋权,单一方法确定的指标权重结果见表2第(8)~(10)列,二次综合赋权方法得到的权重见表2第(11)列。
3.经济评价模型
设yi是第i个评价对象的得分,wj是第j个指标经二次综合赋权法的权重,zij是第i个评价对象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数据,则经济评价模型为:
式(3)即为第j个评价对象的得分。
4.评价结果的计算
(1)综合评价结果的计算。将表2中第(3)列数据与第(11)列数据代入公式(3)中,得到2004年的综合评价得分为:
同理可计算2005~2008年的综合评价得分,结果见表3第10行。
(2)各系统层评价结果的计算。将表2中第(3)列1~24行数据及第(11)列1~24行数据代入公式(3),得到2004年江阴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得分。记为:
将表2中第(3)列25~31行数据及第(11)列25~31行数据代入公式(3),得到2004年江阴社会经济成果分配得分。记为:
同理可计算2005~2008年江阴资源配置与利用及社会经济成果分配的得分。结果见表3第8、9行。
表2 2004~2008年江阴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标准化及指标权重
表3 2004~2008年江阴经济增长质量各准则层评价得分
(3)各状态层评价结果的计算。将表2中第(3)列第1~5行数据与第(11)列第1~5行数据代入公式(3)中,就能得到2004年江阴经济增长速度的得分,记为:
同理可计算其他状态层在不同年份的得分,结果见表3第1~7行对应数据。
(三)2004~2008年江阴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1)综合评价结果分析。表3第10行是江阴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反映了2004~2008年间江阴经济增长质量整体情况。由表3第11行可以看出,江阴经济增长质量综合得分最高的年份是2007年,得分最低的是2004年,经济增长质量在5年中虽然有起伏,但各年得分差距不大,说明江阴经济增长质量整体上较稳定且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
表3第8、9行是系统层评价结果,反映了2004~2008年间江阴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配置与利用以及社会经济成果分配的情况。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到,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配置的得分整体上呈上升趋势,2008年的得分稍有降低。社会经济成果分配的得分整体上呈下降趋势,2008年的得分稍有上升,资源配置的得分与财富分配的得分差距较大。正是由于资源配置与财富分配的得分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导致了江阴2004~2008年间经济增长质量的起伏,同时也说明了江阴财富分配有待进一步改善与提高。
表3第1~7行是状态层评价得分情况。其中第1~5行是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得分,第6~7行是社会经济成果的得分。从表中数据分析,除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稳定性与协调性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呈现出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外,经济增长速度、增长结构与方式和经济增长效益都呈现出起伏不定的特征,特别是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效益波动比较大。说明江阴经济增长具有较好的稳定态势,各产业间、城乡间协调性较好,资源的循环利用程度较高。同时我们也发现江阴经济增长虽然总量上在不断扩大,竞争力在不断增强,但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益有待稳步提高。而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却呈现下降趋势,经济增长的成果分配较为稳定,两方面的作用使得社会经济成果分配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一结果说明了江阴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福利变化与经济增长总量不相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慢于经济增长总量的增加。
(2)指标层评价结果分析。表2第(12)列的数据体现了指标层评价结果。在31个评价指标中,对江阴经济增长质量影响较大的是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受教育年限、城乡协调度、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三废”综合利用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及外商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等指标,而人均GDP增长率、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率、第三产业总产值增长率、乡村就业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对江阴经济增长质量影响都较低。对江阴经济增长质量影响较大的指标主要反映在产业及人力资本状况上,这与江阴经济增长方式相吻合。对经济增长质量影响较低的指标主要集中在反映农村居民生活状况的指标上,说明江阴农村居民生活状况相对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大的滞后性。
(3)2004~2008年间江阴经济增长运行质量总结。从表3的评价结果分析,2004年江阴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得分在2004~2008年中最低。系统层中资源配置评价得分低于社会经济成果分配评价得分,状态层中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得分最高,经济增长效益得分最低。这说明2004年江阴经济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变化,但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益不高。
2005年江阴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得分位居第三。资源配置得分明显高于社会经济成果分配的得分,状态层中经济增长结构与方式得分最高,其次是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经济增长效益得分最低。经过1年的发展,江阴经济增长的结构与增长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经济增长的社会福利较大,因而经济运行质量整体上较好,但在2005年,经济增长效益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与协调性得分都较差。
2006年江阴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得分位居第四。资源配置评价得分依然高于社会经济成果分配评价得分,状态层中得分最高的是经济增长结构与方式,得分最低的是成果分配。2006年经济增长的各方面相对于2005年变化都不大,经济运行质量一般。
2007年江阴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得分最高。资源配置得分明显高于社会经济成果分配的得分,在状态层中,得分最高的依然是经济增长结构与方式,其次是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资源的循环利用,得分最低的是经济增长的成果分配。由于江阴经济发展在继续转变经济增长结构与方式基础上,注重了经济的稳定与协调发展以及资源的循环利用,因而2007年的经济运行质量是2004~2008年间最高的,但经济的发展快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008年江阴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得分位居第二。资源配置运行质量依然高于社会经济成果分配,在2008年中,经济增长结构与方式的得分在整个状态层中依然是最高的,其次是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与协调性、资源的循环利用,得分最低的是经济增长的成果分配。因此,2008年江阴经济运行基本上保持2007年的经济运行质量,但在2008年中由于经济增长速度与成果分配低于2007年,导致整体经济运行质量有所降低。
综上所述,江阴经济增长质量2004~2008年间整体运行状态较为平稳,增长质量较好。经济增长过程运行质量要优于经济增长结果的质量。二、三产业的发展态势及资源的循环利用带动了江阴整体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从评价结果中我们也看到,在2004~2008年间,江阴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效益及社会福利变化等方面的运行质量并不高,特别是社会福利的变化呈现出下降趋势,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改善滞后,这与江阴经济增长总量很不相符。
县域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包含了目标层、系统层、状态层和指标层的综合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从定性与定量两方面展开的。定性的遴选是从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入手,将循环经济理论引入县域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则运用了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和变异系数分析法,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理论遴选指标进行实证筛选。该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体现了县域经济增长质量的特点,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县域经济增长质量,指标数量繁简适中,通过应用研究,验证了它可以用来测度和分析我国县域经济增长质量。
由于受县域经济数据的限制,有些反映县域经济的指标只能删除。例如,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不少县域具有特色产业,但是这些指标不能设计在指标体系中。县域经济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的数据很难获取,这对从循环经济角度建立评价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此研究基础上,将会对我国更多县域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实际测评,对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相关的评价指标,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实用性的县域经济增长质量测评工具。
[1]陈敏.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以广东省云安县为例[D].广州: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08.
[2]黄才向.县域竞争力评价研究——以宁海县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6.
[3]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4]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梁亚民.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16—118.
[6]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陈敦贤)
F061.3
A
1003-5230(2011)01-0009-07
2010-10-16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基于循环经济的经济增长评价问题研究”(NCET20720855)
向书坚(1963— ),男,湖南洞口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瑞坤(1971— ),女,湖南岳阳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博士生,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郜元兴(1974— ),男,湖北房县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博士生,常熟理工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