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外国语学院 王宁
企业在正常经营活动中,由于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而应向购货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
资产周转是以货币形态开始,最终再回到货币形态结束为完成一次周转,即资产周转一次是以回归至货币形态为标志。应收账款周转率衡量的是应收账款的平均余额在一个会计年度中转换为现金的次数。
学术界以及实务界认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的指标为: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其中:赊销收入净额=销售收入-现销收入-销售退回、折扣和折让;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应收账款年初余额+应收账款年末余额)/2。
我认为该指标存在以下缺陷:
1、应收账款与赊销收入净额不一定对应
对于需要征收增值税的单位,比如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收到的应收账款中包含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而赊销收入净额中不包含应交增值税(销项税)。这样,对于需要征收增值税的单位,可将前面计算公式改为:
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1.17/应收账款平均占用额 (假设增值税税率为17%)
2、该指标无法反映应收账款周转的速度。
应收账款周转率衡量的是应收账款的平均余额在一个会计年度中转换为现金的次数。现行计算公式中的赊销收入净额仅仅反映的是本期发生的赊销收入,这与转换为现金的应收账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假设A企业年初应收账款为0元,本期实现了赊销收入50000元,本期没有收回应收账款。此时,应收账款周转率=50000/(50000×1.17÷2)=1.709,应收账款周转率大于0,计算结果表明本期收回了应收账款。而事实上A企业并没有收回应收账款。这样,用此公式的计算结果并不能反映企业是否收回了应收账款。
对于应收账款来说,其“周转”应当是指企业的经营已经完成了从“应收账款”到“现金”这一环节的转换,也就是说,完成了应收账款的周转任务的资金数额应当是“已经收回了的应收账款”,而不是本期发生的净赊销额。
根据上述分析,我认为,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公式应改写为:应收账款周转率=收回应收账款收到的现金/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收回应收账款收到的现金=应收账款的贷方发生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期末余额。
我们看一道例题:A公司本年实现赊销收入10000元,应收账款年初余额为3000元。(假设该单位需要征收增值税)
我们分三种情况讨论不同公式计算下的应收账款周转率:
(1)本年收回应收账款金额小于赊销收入净额时。假设本年收回应收账款5000。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3000-1000+10000×(1+17%)+3000]/2=8350(元)
按原公式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10000/8350=1.20
按改进后的公式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5000/8350=0.60
(2)本年收回应收账款大于赊销收入净额.假设本年收回应收账款11700元。应收账款平均余额=[3000+10000×(1+17%)-11700+3000]/2=3000(元)
按原计算公式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10000/3000=3.33
按改进后的公式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11700/3000=3.9
(3)企业没有收回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3000+10000×(1+17%)]/2=7350(元)
按原计算公式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10000/7350=1.36
按改进后的公式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0/7350=0
可见,两种公式的计算结果存在着差异,按改进后的公式计算的结果更能很好地反映应收账款的周转情况。按原有公式计算,第三种情况下,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要大于第一种情况下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也就是说企业没有收回应收账款的周转率要大于企业收回应收账款的周转率,这明显与事实不符。现有的计算公式只能在第二种情况下,也就是当企业发生的应收账款增加额与回收的应收账款数额差异不大时,现有的计算公式才能反映出企业的应收账款的周转情况;而当企业的应收账款发生异常的波动,比如,本期没有收回应收账款,现有的计算公式可能歪曲现实情况。因此,为了很好地应用改进后的公式,需要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上披露“本期收回的应收账款”这一数据,以便利益相关者更好地使用“应收账款周转率”这一指标。改进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使会计信息质量更加相关和可靠。
[1]赵善庆.对应收账款周转率评价方法的改进.《财会月刊》.2004
[2]王艳萍.存货及应收账款周转能力分析.《财会月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