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许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安徽蚌埠233041)
浅析我国废纸回收利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朱明许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安徽蚌埠233041)
利用2001—2009年中国废纸回收和利用的统计数据,对我国的废纸回收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更新废纸分类标准、完善废纸回收网络、加强国民环保教育、规范废纸进口、合理利用国际废纸资源等对策。
废纸;回收利用;循环经济;对策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和快速增长,社会对于纸制品的需求总量不断扩大,产生的废纸总量也随之增加。造纸企业利用回收的废纸作为造纸原料不仅可以减少对原生木浆的依赖,直接降低原料的采购成本,而且还可以降低对能源和水资源的需求,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废纸的回收利用还起到了节约资源、保护森林、减少污水排放、增加碳汇、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废纸回收利用,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从2001—2009年我国纸和纸板消费总量、废纸回收量和废纸进口量增长显著,尤其是废纸进口量增长迅猛,年均增长约为20.37%。与此同时,我国的废纸回收率和废纸浆利用率也在稳步提高,2009年比2001年分别提高了约16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见表1)。不过,其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的废纸回收利用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纸制品消费量的增长,废纸需求量还将进一步提高。
表1 2001—2009年我国废纸回收利用统计
已有研究表明,纸和纸板消费量增长速度与国内生产总量增长速度基本相同[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纸和纸板的消费总量增长迅速。2001年,纸和纸板的消费总量为3 683万t,2009年,纸和纸板的消费总量飙升到了8 569万t,增长232.66%,平均年增长率达11.13%。纸和纸板消费总量的迅速增长也带动了废纸回收总量的扩大。2001年,我国废纸回收总量为1 013万t,2009年增加到3 762万t,增长了371.37%,年均增率达17.82%。
我国废纸回收率从2001年的27.50%上升到2009年的43.90%,上升了16.4个百分点,增速显著。值得注意的是2002—2005年这4年间我国废纸回收率几乎是在原地徘徊,其后废纸回收率开始显著增长。这主要是由于2005年以后,国家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部委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发布了关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以及对于行业发展有方向引导性和约束性规定的文件,明确指出造纸行业要加大对于国内废纸的回收利用率,增加纸浆消费结构中木浆的消费占比。另外,随着近年来环保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各国纷纷加大了对于本国废纸的需求,使得国际上木浆价格和废纸价格一路攀升,客观上也促进了我国废纸回收率的提高。
作者简介:朱明许(1983-),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尽管我国废纸回收率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7.7%[2],相对于重视环保的日本来说,回收率更低。日本的废纸回收率早在1995年就已经达到了51.6%,比我国2009年的回收率还高出约7.7个百分点,2009年则继续上升到79.7%(见表2)。造成我国废纸回收率低也有客观原因,我国部分纸制品作为出口商品的包装材料随商品贸易到国外,而没有在国内消费。例如,2006年我国用于出口贸易纸质包装材料超过2 000万t,相当于当年我国进口的废纸总量(1 962万t),虽然也有进口贸易纸质包装材料,但数量较少[3]。
表2 日本废纸回收率
我国造纸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废纸浆利用总量的扩大和利用率的稳步提高。2001年,我国废纸浆利用量为1 310万t,2009年已经上升到了4 939万t,增长了377.02%。我国废纸浆利用率也相应地从2001年的43.96%上升到2009年的61.89%,提高了约18个百分点。
我国纸和纸板消费需求旺盛也带动了我国废纸进口量的增加。2001年我国进口废纸总量为624万t,2009年进口废纸总量达2 750万t,约是2001年的4.5倍,增长了440.71%。
在循环经济理念不断发展,节能减排和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我国造纸工业的纸浆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由表3可见,从2006—2008年这3年间,我国非木浆的消耗总量几乎不变,约在1 300万t,但其所占纸浆消耗总量的比例却在不断降低,进入2009年,非木浆的消耗总量相比2008年减少122万t,同比增长率约为-9.41%,下降显著。与此同时,废纸浆消耗总量快速增长,从2006年的3 380万t增加到2009年的4 939万t,增长了约1 600万t,平均年增长率达13.48%,其在纸浆消耗总量中的占比也逐步提高,从2006年的56.41%上升到2009年的61.89%,提高约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我国纸浆消耗总量增长的缺口(约2 000万t)主要由废纸浆消耗总量的增长来填补。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进口废纸浆消耗量在纸浆消耗总量的占比较高,2009年占比为27.57%,在废纸浆消耗量中占比44.54%,将近一半,尤其是进口木浆的消耗量在木浆消耗总量中占比高达73.26%,即进口木浆的对外依存度为73.26%,与铁矿石和大豆的对外依存度相差无几。
表3 2006—2009年我国造纸工业纸浆消耗
虽然我国的废纸回收总量和废纸浆利用率都有显著提高,但是在废纸回收和利用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废纸分类标准不健全是造成我国废纸回收率低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我国于2006年12月发布了废纸分类的国家标准(《废纸再利用技术要求》(GB20811—2006)),把废纸分为11类,但是其分类简单且不健全。我国废纸分类标准是以废纸回收来源种类为基础划分的,而不是以市场为导向,以造纸企业对于废纸再利用品质的需求为依据来划分,人为随意性很大,分类不科学。以日本为例,日本的废纸分为10组25种,每一种类废纸都规定其中的某些品质标准,同时还规定了废纸的来源。
废纸分类标准不健全直接导致了公众对废纸分类知之甚少、废纸回收人员无法有效地进行废纸的分类回收,进而使得回收的废纸中含量成分复杂,企业只能作为辅料使用。从废纸回收可操作性来看,目前市场上废纸回收人员一般把回收的废纸简单分为三大类,分别为:书和杂志,报纸,纸板箱等,甚至在部分地区,废物回收人员在终端收购时仅以废纸作为一个大类计价。
从国际经验来看,废纸的分类标准制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日本、美国等重视废纸循环利用的国家每隔一定时期就会对废纸分类标准做适当的调整。日本废纸分类标准自1979年(昭和54年)3月制定以后,经历了三次修改,最后一次修改是2008年9月30日,且执行较好。而我国废纸分类回收标准自2006年初次制定以来,即使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也再没有进行过调整。
我国废纸回收途径单一,回收渠道终端基本上是个人在从事废旧纸制品的回收工作,具有营业执照,有固定的厂区和稳定的工作人员,且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很少。在从事终端废纸回收的个人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农村,或者没有接受正规的培训,不了解废纸的分类标准,且大多是无照经营,随意搭建收购站点。这导致废纸收购企业需要对收购的废纸原料进行晾晒、除沙、分拣等,占用了场地,增加了相关工作人员,加大了回收成本,消弱了废纸回收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更有甚者,部分回收站点为了谋取更大的私利,往废纸中渗入泥沙等非纤维物质,或者喷水增量,进一步加大了回收企业的回收成本,阻碍了废纸回收率的提高。
废纸交易市场数量不足,不能满足部分地区的废纸交易需求。以上海市为例,上海还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废纸交易市场,回收的废纸81%以上需要送外地(如浙江富阳),再由当地纸加工企业收购,经过处理,制成纸浆,返销给上海的造纸企业,从而出现了上海废纸运往外地、外地纸浆运上海的现象。要指出的是,上海运往外地的废纸,有大约50%是进口废纸。
目前,我国国民中很大一部分人还把废纸作为废物看待,或者仅仅作为可以变卖获得一部分资金的废物,没有认识到废纸也是一种资源,更没有认识到废纸的循环利用对于保护森林,调节气候,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保护身体健康的重大意义。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家庭,随处可见各种废旧纸制品被简单地作为废纸一大类散落地扔在垃圾桶里或者临时堆放在偏僻角落,没有经过分类放置。而在日本,废纸的回收再利用做得就很好,许多家庭主妇会把生活中产生的废物进行分类,然后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容器中,等待专门的回收人员上门回收,或者把不同的废品投放在不同的垃圾回收容器中,同时她们还会向孩子们传授环境保护和废物利用的知识。日本还有专门宣传废物利用的主妇组织,经常举办有关的环保讲座或者利用其创办的家庭杂志,讲解废物利用的窍门,不仅可以推动环保知识的普及和环保实践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可以节省家庭开支[4]。
2009年我国进口纸浆(进口木浆和进口废纸浆)的消耗量占纸浆消耗总量的44.05%,其中进口木浆占16.48%,进口废纸浆占27.57%。我国造纸工业大量依赖进口废纸浆,一方面削弱了国产废纸浆的竞争力,阻碍了国内废纸回收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于高价进口相应造纸设备的依赖。由于以废纸为原料的进口设备,往往对于废纸分类要求较为苛刻,对废纸浆的品质要求也较高,只能利用进口废纸而不能利用国内废纸作为造纸原料,这反过来又加大了造纸工业对于国外废纸的依赖,以至于有人开始担心,如此循环下去,我国将成为全球的废纸处理中心。
同时,大量废纸的进口还带来了巨大的环保和卫生风险,我国造纸多采用化学法制浆,从废纸转化成纸浆的加工过程中,其排放的废水中包含多种有害物质,如处理不当,极易对周边环境产生污染;进口废纸中还很可能带来各种“洋垃圾”,以及各种有害细菌、微生物等,造成污染的转移。
在充分调研企业利用废纸用途及对于废纸品质要求的基础上,以满足企业利用废纸作为生产原料为目的,参照国外的废纸回收分类和废纸品质等标准,制定我国的废纸回收等相关标准。废纸回收分类标准要充分考虑终端废纸分类的可操作性、简易性,以利于终端回收人员对于废纸的分类回收,还要兼顾废纸在回收网络中的再分类和打包,以求废纸在进入企业后,企业可以依据各自的不同需求对于废纸进一步分类,提高废纸利用率。同时,还应该考虑废纸回收统计的便利性,以利于对废纸回收以及利用情况进行追踪监测,要制定废纸品质检测方法,使分类标准具有公正客观的技术依据。另外,废纸分类标准要依据废纸利用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修改。
加快建立以社区和企事业为单位的废纸回收渠道。从废纸产生的源头来看,废纸主要来源于三部分,分别是家庭、小规模来源(商店、办公楼、街道等)、大规模来源(报社、出版社、印刷厂、纸箱厂等)。对于大规模来源,由于其来源和品质稳定,且规模较大,可以产生直观的经济效益,所产生的废纸一般都能很好地得到回收,回收渠道较好。政府和市场应该重点建设另两个产生源的回收网络。依据垃圾分类标准,可以尝试在街道和社区放置用于回收不同垃圾的容器,取代目前仅以回收和不可回收简单分类的回收容器;还可以尝试引导社区物业管理部门和市政环境部门参与废纸的分类回收。
顺应市场需求,合理规划,建立更多的废纸回收交易市场,有效缓解废纸交易市场不足的现状。完善规范废纸回收交易市场,加强对回收人员的培训,提高回收人员的工作技能,逐步提高回收废纸分类的合理性,满足企业对于废纸分类利用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废纸回收网点,尤其是私人小回收网点,尝试利用现有废纸回收企业或者组建联合企业对现有小网点进行改造。建立利用再生纸的政府采购计划,明确政府采购再生纸在其用纸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引导再生纸的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废纸回收新途径,尝试报社在现有的报纸分发网络中加入废旧报纸回收网络[5]。
政府和各类媒体应加大对于废纸回收和利用的宣传,学校可以尝试开展以废纸回收与再利用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政府和环保组织应充分利用各类公共场合人群集中的特点,组织人员进行宣传,而不仅仅是组织人员收集活动产生的垃圾。
加大关于废纸回收和利用的宣传力度,培养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可以尝试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公众对废纸回收利用意义的认识。应让公众充分了解再生纸,宏观上认识再生纸的利用对于保护森林、调节气候、保护自身健康的意义。其次,应让公众认识到使用再生纸对于保护视力、减缓眼睛疲劳的意义。再次,政府应该加大对于再生纸的采购,引导和鼓励公众对于再生纸的循环利用。
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进口废纸管理,加大对进口废纸检验检疫管理办法和标准制定的研究,力求把不合格的废纸,以及借废纸进口之名行垃圾转移之实的不法行为挡在国门之外,防止废纸进口和使用过程中带来的环境危害。以废纸为原料的造纸企业在进口废纸时也要谨慎行事,要对废纸供货商进行全面考察,了解其供货来源、品质、分类标准、企业实力、信誉程度等方面信息。同时还应该扩大废纸进口渠道,在充分利用日本、美国废纸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其他废纸来源。大型造纸企业集团可以尝试在国外设立废纸收购、分选、打包、存储基地。
[1]刘文英.我国造纸业发展循环经济构想[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5):108-112.
[2]侯庆喜.我国废纸回收利用情况及发展趋势[J].中华纸业,2008 (14):10-14.
[3]顾民达.中国废纸回收利用及政策法规[J].中华纸业,2008(14):6-9.
[4]夏京.城市生活垃圾中纸质品的回收利用[J].中国环保产业,2004(6):28-29,31.
[5]钱燕妮.旧报回收资源再生利用新模式[J].新闻导刊,2006(3): 43-44.
Abstract:With statistical data of waste paper recovery and utilization from 2001 to 2009 in China,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ointed out existing problems,propose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updating classification of waste paper,improving paper recycling network,strengthening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standardizing import of waste paper,makihng rational use of international waste paper resources.
Keywords:waste paper;recycling;circular economy
Problems and solutions about waste paper recovery and utilization in China
ZHU Mingxu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in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 233041,China)
X705
A
1674-0912(2011)03-0039-04
2010-12-03)